靳大力,王发科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高校团结奋进的凝聚力量,超越时空的无形纽带。周恩来曾经说过:“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保证。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代表着高校的个性特征。作为人类实践活动,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相同的活动主体、实践环境,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主体都是高校师生,都以高校校园为空间环境,共同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即: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高校师生在校园环境中采取的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先天优势。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当今大学生群体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自我意识强,强制性教育只会激发叛逆。社会环境复杂,非主流文化众多,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高度发达,多元声音传播。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不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实效性不强,亟须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更贴近时代的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弥补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作为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特定群体的生活氛围,校园文化具有寓教于乐的特质,拥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没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区别,吸引力和针对性强,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价值导向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国家意识层面的主导价值观是一元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价值标准和判断依据。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教室中的名言警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宣传来调节。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高校师生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较高。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长期生活在道德品质较高的群体中,会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更好地融入群体。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还通过各种形式正面宣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体系。通过舆论监督和情境感染,调节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的知行统一。
校园文化包含师生具体行为和调节行为的规章制度。前一层面的作用方式是示范和舆论压力。大学新生进入到校园环境中,感受到高年级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方式,每天生活在这种行为倾向的群体中,个体行为的群体一致性特征不断受到强化。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决定了舆论力量特别是朋辈舆论压力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效果明显。制度文化是由一定的部门经过一定的程序,为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制定,并以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规范大学生行为的方式是表彰先进和惩罚错误,如《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不同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了参与者的不同素质,比如体育活动锻炼了大学生的体魄,文艺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圈,有利于大学生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心理健康。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大学生,还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统筹兼顾执行能力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还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的花草树木、楼阁亭台传递着一定的教育思想,报告厅、音乐厅、宣传橱窗等物质环境,可以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了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尊重、平等以待的新型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的丰富形式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环境,如建筑设计、雕塑园林等。中层是行为文化,包括大学生各种具体的校园生活方式、教职工的工作方式及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深层是心理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校园文化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道德判断等。可见,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围绕高校师生生活、学习的全部。在实际生活中,校园文化的形式包括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演讲、辩论、征文、书画展、DV短片、社会实践、场景模拟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
根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点: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为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以活对“活”,以变应“变”,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校园文化的热点、焦点也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校园文化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不仅紧跟时代热点,还会形成自身特殊的热点,因此不同高校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高校在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差别,构成丰富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大学生个体,可以通过思想的外在表现:语言和行为来衡量。对于大学生群体,高校校园文化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如果高校校风端正,学风良好,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能够站稳政治立场,说明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良好。反之,则说明该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提高。根据我国本科教学评估要求,校园文化评价有具体的指标,学风主要考察指标包括:学生受处分情况,考试违纪作弊情况,考研率,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学校相应的规章制度等。教风主要考察指标包括:考试试卷、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评价情况等。为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量化指标。
[1]丁东澜.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2]王北生、胡景州.德育艺术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3]杨建荣、谢金荣.高校校园文化浅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7-8
[5]夏立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9
[6]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韵和实务操作[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7
[7]徐以师.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11
[8]郭广银、杨明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8
[9]张国启、张皓.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及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