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研究

2013-08-15 00:55:12张明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明农业生态

张明月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21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长理应成为首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但是,迫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现实很多农业行为往往受经济利益驱使,无限制地追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而忽略或违背其自身规律的多重属性,加之人类其它活动的影响,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质量退化,对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威胁着人类未来甚至现时的生存和发展。

1.农业生态文明解读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更加突出了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中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2]。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至更高的战略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是应对未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战略部署。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伟大的工程,现阶段以及未来,它必定是我们当前进行经济建设所应达到的重大目标和不懈追求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生态文明。鉴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只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质的突破。生态农业的实质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目标,采用节约资源、构建循环、保护环境等措施,使农业生产步入生态文明的一种实践方式[3]。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生态农业的文明。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农业应采用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够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从这一层面上看,农业生态文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是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扬弃”,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业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与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设良好的业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困境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农业生产历来在全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多种农副产品在全国都位居前列,是全国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三个省区之一,农业大省的地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但随着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压力过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结构性污染已成为制约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河南省森林覆盖率在全国排名仅21位,人均占有森林蓄积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7,而且森林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豫西伏牛山区有林地面积几乎是豫北太行山区的十倍,这种森林资源少且分布不均的状况,造成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较脆弱,应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较差。根据河南省《2006年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全省现有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447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6.93%,主要发生在植被稀少、人口稠密的低山丘陵区。全省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约5万hm2,土壤流失量1.2亿多吨,相当于每年有100万亩耕地完全丧失耕作层,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100万吨标准化肥。按照省人大和省政府批准实施的《河南省水利建设发展规划(2001~2010年)》,到 2010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3.94万km2[4]。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威胁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而且导致贫困加剧,全省贫困人口相当部分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地区。

2.2 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

河南是农业用水大省,但又是众所周知的缺水大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6,加之多年来工业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量的增加以及传统漫灌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水短缺程度。目前,河南大范围地表水呈现萎缩干涸趋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农业抗旱能力削弱,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此外,工业“三废”污染和农用化学物的滥用,使河南省农用水质在急剧恶化。多年来,在追求农业高产的同时,连续多年大量施用氮肥和和磷肥,已经使不少地区出现明显的富氮或富磷现象。全省1500多条河流中,除少量山区河流以外,绝大部分被污染,豫中北和东南地区尤甚,河水基本上都在Ⅳ类标准以上。污染导致全省可用水资源每年减少10亿m2左右,加剧了农业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全省现在利用原污水直接灌溉面积达4.548万hm2,利用超过Ⅴ类标准地表水灌溉的面积67.036万hm2[5]。长期的污水灌溉,已经酿成明显的农业污染。

2.3 农村人居环境堪忧,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劣化现象层出不穷: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不经处理,农作物秸秆直接焚烧引发的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等造成土壤板结、碱化,降低作物特性,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作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积累、农产品中残留增高,对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不仅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给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危害[6]。此外近几年来,主要由于市场的变化,河南省农民收入增幅放慢,现金收入增幅回落较大,农民平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收入悬殊更大,从而直接影响着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农民的热情创造与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对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不尽快采取更加主动的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不仅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也会影响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3.构建河南农业生态文明的几点建议

3.1 科学示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通过科学试验和示范,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适度减少氮肥、磷肥用量,控制氯化钾和硫酸钾的施用范围,杜绝剧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和倡导施用农家有机肥和新型纯天然肥料(如河南省研制成功的长效硅钾肥),普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从总量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污染源。要努力杜绝伴随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下决心淘汰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并分类限期治理污染;继续发展的乡镇企业要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乡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真正从源头上杜绝或减轻农业生产的污染危害。

3.2 转变农民观念,强化环保意识

所谓 “观念一变天地宽”,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农业迈进,上至各级领导,下到广大农民,均需要树立和强化人口、资源、环境与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观念。首先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入手,倡导建立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进而增强基层领导和农民群众科学发展理念以及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可配套性地制作各种警示广告牌、发放环保宣传手册、定期进行环保知识培训等,为农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使其不但精神上高度重视,而且真正践行于实际生活的点滴之中。

3.3 健全环保机制,加强基层建设

为更有效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尽快健全现有体制,环保部门要实质性地参与到国民经济决策活动中来。同时要提高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强化其协调与监控职能,制定一套完整、可操作的适应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秉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企业发展纳入到环境保护的法制轨道,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合理区域集中和规模经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切实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减轻或抑制农业环境污染。此外,要加强基层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和宣传队伍,定期深入村组农户,宣传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生态保护知识,解答农民所关心的疑难、热点问题。

3.4 设立专款专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河南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复杂、任重道远,需长远规划、细节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设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并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和稽查、监督力度,从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资金使用、竣工验收到后期评估进行全过程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重吸引社会投资,依据地方特色,出台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农业,切实落实农业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贴息扶持力度,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21.

[3]周淑景.发挥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环境报,2008-07-15(2).

[4]吴海峰,陈明星.河南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及其分布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4):81-85.

[5]张占仓,杨文新.河南农业发展形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4):59-64.

[6]吴海峰.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07(63):22-28.

[7]文中相关数据参考了《河南统计年鉴》2001-2010年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汇总计算。

猜你喜欢
文明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