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竞技坎坷的人文解读

2013-08-15 00:54段三真
黑龙江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竞技

段三真

(齐鲁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济南250002)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曾经全球最早的文明源头之一,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华武术在这种情况下伴随我们民族的历史推进一路行来,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进化与进步相拥相行。不同的民族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写照着不同的民族。中国武术虽与拳击、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等异域技击术本源近似——源自本民族最早的原始生存所需,但文化的发展始终以民族的行进轨迹为方向,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也成就了中国武术的厚重悠远,武术本身的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刚柔相济以及强调意、气、形协调一致的运动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和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人文理念和精神修养。

一、武术的文化民族理念寻根

无可辩驳,武术渊源之始决定其本属技击,但中国武术的技击特质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注下励炼而成的,深深地烙定了中华民族的影子、注入了中华文化的特质,从而逐渐成为其思想基础。于此,从有关资料对武术早期的描述可见一斑,如《汉书·艺文志剑道三十八篇》中记载的“越女论剑”:“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俱虎,布形候气,与神具往……”因而作为人必须与“天、地”(即自然)保持协调,维系生存,“天人合一”便构成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格斗技能技击的发展,必然纳入民族文化的轨迹,并以此作为理论的基本活动框架和语言工具。武术的技击理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具体化、人格化和生命化的修炼活动,涵盖了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简言之,武术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竞技运动是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产物。武术渗透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阴阳八卦是他的人文基础、五行学说是他的哲学思想、经络学说是他的生物学基础、整体圆润美是他的审美情趣,他所展示的是中庸、平和、无为、不争的保守特征。

二、现代竞技体育的价值追求与中国武术相悖

竞技体育发源于西方文化,这种文化在某种程度对竞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接纳。人们鼓励和强调竞争,然而过分强调竞争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某种理念的过分高扬和片面发展,使竞技体育背离了协调发展的精神和主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的种种现象表明,仅有这种无限制的、对极限的追求是不够的。竞技体育发展不能仅满足于自身的功利追求,更要有从人类社会总体发展角度的超功利价值取向,需要外在善的宏扬和注入,这需要的恰恰是中国武术传承中以“礼”和“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价构理念,“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国武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传统。中国武术在教学传承中流行的“礼”继承了先秦儒家精神中礼的内容同时又融入了等级、服从、克己等因素,“礼”的等级苛限原则在影响习武者思维趋向的同时更多的还是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中国尚武群体在大是大非、大敌大友面前更具爱憎分明的品质,在他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中也更富有合作精神与和谐意识。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的这种意思是说弘扬仁道是人生最高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只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且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建立,人们不仅应当修养自己,而且要推己及人、弘扬仁道,最后使仁道为全社会所接受遵行。对于这种仁的思想不仅受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更是在武术教学中倍受重视,如《娥嵋枪·戒谨篇》强调“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谈技授道,贵乎择人”,苌家拳《初学条目》中规定“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气和、善气迎人”。这种“仁”的观念使习武者在学习中不断谦虚上进,真正悟彻武技精要。在技击运用上武术教学更是摒弃西方搏击的凶狠恶毒及血腥厮杀。教师在授艺时都无不强调用技慎重、“忍”为上,如金恩忠《少林七十二艺练法》要求“不显于人,不损于己,遇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怡然,不介于急——而无动于心,神专志一”,作人道的社会伦理问题则是儒家主要关注的对象,同样也是武术人文精神中的第一要素。

三、散打与中国武术母体脱离效仿西方技击的失败

“中国古代人很讲人性、德行、理性的修养,因此武术的最高功夫是“内修养”,即武术由外化的实践转化为内化的质的升华”[1],毋庸置疑,中国武术的核心或说特质是技击,但中国武术的技击核心如笔者上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导向下的技击,这与本源西方的竞技体育有所不同,而时过境迁的历史遭遇让中国武术的民族航母在人类近代触礁。1923年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上,这也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单项运动会。在中华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消除门户之见,成立了专门的教务处,把课程分为套路与对抗(含摔跤、散手等)。这是中国武术最早遭遇的裂肤之痛,还好最初的散手(80年代末始称散打)只是对传统武术灵活运用的略加限制(使用方法不仅限于踢打摔,规则也简单,武术技法的运用还是相对全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三中全会以后传统武术被彻底撕裂分为套路与散打,而后经过1979年-1988年10年的实验、总结、改进,使散打离中国武术的本貌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多民族同胞把武术和散打分开来不认为散打是武术,也难怪有如此误会,今天的散打与昔日民族心中的武术大相径庭了。散打正式从中国传统武术的母体脱离,真正走上擂台赛的竞技之路便从1988年的兰州开始了,时至今日30多年过去了,从国内到国际大大小小的散打竞技比赛,从地方组织到国际机构举办过数十次,然而最终今天的结果笔者无须赘述了。

四、中国武术与北京奥运擦肩之痛教训

“2008北京”不足一届奥运之遥,中国武术与奥运擦肩之痛不会让十三亿国人轻易忘记,曾经武术以何种形式入奥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为使世界1/5的人口能在现代全球最权威运动赛事——奥运会中拥有一项自己的民族运动我们曾作出诸多努力,最后的结果已无须多说,原因何在?美国人类学家克卢伯认为:“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与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有无形或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指导着人类的思维行为以及情感方式和表现形式。在文化的冲突中最易随着冲突而改变的是文化的表现结构,而文化的深层结构则不易在冲突中改变,最难改变的是深层结构中的观念价值层。用西方体育的模式和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华武术,这样框定、改铸、剪裁的结果,中华武术不仅面目全非,而且几乎完全失去了自己所特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武术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地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功败垂成[2]。

中国武术竞技之路选择的匆忙与荒唐已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得到印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为急功近利的修正与盲从必然使文化的主导特性及和核心理念发生意想不到的文化变故,其结果也必将使这项文化的趋向遭受迷茫与困惑[3]。

[1]王国志,邱丕相.新世纪武术国际化发展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97—99.

[2]邱丕相.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

[3]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竞技精神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