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3-08-15 00:54李晓萍
黑龙江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婴儿宝宝情绪

李晓萍

(哈尔滨市妇女培训学校,哈尔滨150090)

依恋对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与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幼儿早期社会性发展重要研究课题。如何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依恋

1.依恋的含义

依恋是由鲍尔比最先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是指婴儿与母亲(或能够代理母亲的人)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哺乳是让婴儿得到满足,而婴儿的依恋要得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是婴儿对在自己的精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母亲以及代理母亲的养育者的持续反应系统。

2.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最早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在与母亲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事件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而婴儿的微笑、发声、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3.依恋的发展阶段

依恋行为的系统化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而复杂化,经过一定的阶段而发展。根据鲍尔比的理论,依恋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这是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婴儿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如母亲,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这种行为容易激发母亲的母性行为。因此,母亲和婴儿在一起的时间增多。

第二阶段(3~6个月):这是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代理母亲表现出自发性喜悦之情,并表示出伴有喜悦情绪的反应。

第三阶段(6个月~3岁):这是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外于“陌生人焦虑”时期。婴儿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戒和惧怕的情绪。如果很好地对待婴儿的信号行为,能够减轻他们的惧怕和不安情绪。与此同时,婴儿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四阶段(从3岁开始):这是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关系的阶段。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什么地方,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母亲的人会形成一种永远的联系,能对依恋对象的行动进行预测,能洞察依恋对象的情感和动机。在这个阶段中,婴儿已拥有对依恋对象持续反应的系统。

二、依恋的类型

安丝沃思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和她的同事们设计进行了“陌生情境实验”。在实验中,为10~24个月的婴儿设置的情景是:与母亲的分离、再会和与陌生人在一起。通过对婴儿在这些情景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安丝沃思等将母子依恋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1.安全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联系。当与母亲在一起时,婴儿喜欢与母亲接近,但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放心地玩耍。当母亲离开时,他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接近母亲,寻求抚慰,并很快恢复,继续玩耍。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戒和怕生,但也会表现出试图接近和友好的态度。这类婴儿的母亲对婴儿的情感需要比较敏感。安全依恋型的幼儿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2.回避型

这类婴儿对母亲采取一种回避态度。当母亲在场时,婴儿很少理会;而当母亲离开时,也是漠不关心。当母亲再回到他身边时,回避与母亲的交往,抱他时会挣脱或移动身体。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要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亲对婴儿的情感需要不敏感,缺少温情,呆滞或者习惯于采取拒绝的养育方法,不愿意对婴儿表现出喜爱和亲昵,很少给婴儿带来愉快;二是婴儿由多人抚养,没有形成对母亲或某一个特定的人的依恋。长大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融洽的,他们经常采用回避或保持距离的策略,但又害怕分离。

3.矛盾型

这类婴儿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极为痛苦;而当母亲回到身边时,又拒绝同母亲接触。当母亲回到婴儿身边后,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使他的情绪平静下来,这类婴儿在陌生情景中哭得最多,玩耍最少,对陌生人也难以接近,对人反应上表现得消极被动。这类婴儿的母亲往往情绪变化大,对婴儿的情感需要所作的反应不一致。有时对婴儿表现出亲近、依恋;而当婴儿出现痛苦和反抗时,又会对婴儿表现出粗暴的态度。这类婴儿不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经常与照料者保持一定距离。他们在探索环境时经常感到缺少安全感,会表现出抗拒新鲜刺激和社会情境,黏着成人以及出现害怕和焦虑等行为。

三、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虚幻的结果,使儿童认知能力得到不断提高[1]。

2.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反之会延缓或阻碍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这一阶段,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交往时间多,有利于刺激婴儿调动各种感官感知父母的语言,模仿父母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反之,若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有所影响。

3.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和情绪状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些情绪体验和情感记忆会转化为他们和外界发生联系、与他人相处的内在原则和行为方式。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婴儿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较顺利地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这样就可以使婴儿扩大视野,快速发展其认知能力;而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担心母亲离开而处于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或由于需要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儿童会成为情绪多变甚至感情冷漠的人。

4.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

(1)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

(2)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

(3)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形成与儿童对父母的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的。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

5.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论断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观点的价值。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婴儿时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到3岁半时,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恋的同龄儿童更为活跃,较多地受到同伴的欢迎和追随,富有同情心,表现出领导才能。而那些没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退缩,对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环境适应力差[2]。

四、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

1.年龄越小越要提供“全神贯注”的爱

在孩子1岁之前,父母要善于识别婴儿发出的各种需求信号,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因为,在婴儿掌握基本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他哭时,父母置之不理,这其实是阻碍了婴儿和父母的交流。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要经常拥抱宝宝,与宝宝谈话,逗宝宝笑,让宝宝有真实的被爱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经验。这种互动能使宝宝顺利有效地与外界沟通互动,产生对母亲角色的信任与依赖感,并将这种信任感推及其他人。此时,好的母亲对孩子的各种需要是“敏感”和“全神贯注”的。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宝宝跟妈妈在一起就必定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感。宝宝先天气质类型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回应速度与方式,而速度与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必然会给不同性格特点的妈妈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即便是妈妈,也需要认真学习并把握好宝宝身心发展的规律,练就敏锐的觉察力,才能透过宝宝简单的外在行为表现,读懂宝宝内在的心意,并且给予准确及时的回应[3]。

2.给孩子稳定的、足够好的依恋对象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金钱甚至是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到别人家或让别人照看,有实际困难也要尽力去克服,即使离开也要找一个能担当起母亲角色的有爱心的人来照顾孩子。但母亲也要天天看到孩子,在确实需要突然替换时,宝宝能有心理上的顺利过渡。如果父母不带孩子,或总是变换保育人员,很难使宝宝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依恋。

即使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应酬,那些对孩子的需要漫不经心的做法也会阻碍依恋关系的形成。

3.积极回应,延迟满足要循序渐进

有的父母担心事事顺着宝宝,会养成他任性的坏习惯。实际上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做到“积极回应”、“立即满足”。延迟满足要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当婴儿产生各种需求时,父母先用声音和肢体动作回应,让他意识到父母已经知道他的呼唤,让他在有希望的等待中忍耐几秒钟。这个时候,可以抱起婴儿,把奶瓶摇晃给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说简短的话语,如“宝贝饿了,该吃饭了,妈妈喂你”之类的话,然后再让他喝奶喝水。这种短暂几秒钟的忍耐和等待,并不损害婴儿的健康,但对他心理健康、智力发育以及交往潜能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陪伴但不干预宝宝的活动

1 岁半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是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不要以为陪宝宝游戏就一定得为他“做”什么,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坐在旁边干点儿自己的事情。渐渐地,宝宝就能独自玩耍,只要听见大人的声音或者知道大人在另一房间做事,就放心了。这是宝宝的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现。

5.父母共养,幸福家庭是形成良好依恋的根基

现在中国的离婚率远远高于日本和韩国,父母离异是对孩子的最大伤害。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育中,母亲的作用远远大于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一个人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的动力。

不和的父母偏偏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或是对孩子表现冷漠,也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承受着父母之间的怨恨是让孩子最难过的地方,父母的互相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是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最大敌人。

总之,依恋关系的产生会经历一个过程,持续、稳定、充满爱地照顾孩子是他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如果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也许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心理学的许多案例表明,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严重缺失的依恋关系会造成一种结果,那就是孩子长大后很难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亲密关系,也许他需要用一生来完成他的心理治愈,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感。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宗炜宏.试析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0,(10):139.

[3]陈利鲜.早期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01,(6):114—117.

猜你喜欢
婴儿宝宝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房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可爱宝宝超级秀
情绪认同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