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青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00)
随着近年来国际间的广播影视交流日益频繁,如何使中国的广播影视产品在对世界开放的进程中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的影响力,这就要对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十二年过去了,中国学者对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措施研究有哪些,研究现状、局限性与优化思路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综述。
尹鸿[1]和朱虹[4]都指出,节目和内容是广播影视的立业之本。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文化传统资源,中国电影文化就可能增强在全球传媒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李怀亮[2]和汪景然[3]也同时指出,应提高中国电影的外语译制水平。影视产品作为视听产品,其画面和声音都非常重要。要想吸引国际市场的主流人群,必须是他们能够熟悉的语言对白,至少是英语对白,才能够吸引他们购买我们的影视产品。
李怀亮[2]与饶曙光[6]同时指出,在“走出去”之前,中国电影界必须对海外市场有深入仔细的调研,并对北美、欧洲、东亚、南美等多个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不同的地区进行细分。
朱虹指出在实施本土化战略上取得新进展。要加强电台电视台新闻机构海外本土化建设,逐步推广信息采集、编辑制作、信号传输、节目推广等环节的本土化运作,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对外宣传要实施本土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也要实施本土化。[5]
人民网记者刘阳指出,对于目前的中国电影来说,非商业性展映、商业性输出、合作拍片、电影频道海外落地是其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4种途径。[6]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周铁东指出通过电影节拓宽海外影响力。[7]
汪景然[3]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喇培康[6]都认为,“目前来看,不管与港台合作,还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合作拍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最主要的渠道。”
谭天[8]、朱虹[9]和李怀亮[2]三人同时指出,要突破传媒市场的壁垒,单凭本国自身力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借船出海,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传播本国文化。
朱虹同时指出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海外发行。[5]
李怀亮指出,通过建立影视产品品牌或者形象品牌,带动图书、漫画、动画片发行,主题公园建设文化旅游,授权开发玩具、服装饰品等,将带动大影视文化产业链的发展。[2]
朱虹指出要深入把握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贸易规律、文化资本国际运作规律,把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的广播影视国际品牌。[5]
措施单一,现有措施研究大多关注政府行为方面,对财税措施等方面研究不足。同时,措施缺乏协同效应,如外交支持措施对于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仍是空白,由于文化产品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各国往往重点保护,因此国家还应该给予外交支持。
从“走出去工程”的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在国内生产过度、国内市场发展领先于国内生产以后,为了抢占国际市场先机而进行国际化推广。而中国广播影视产品在“走出去”之前,尚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强大的欧美市场进行推广殊非易事。
国内措施研究应建立在国际经验基础上,然而我国对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国际经验研究还不充分,没有相关的比较研究和措施建议。另外,国内广播影视产品走向国际的同时不能忽略国外广播影视产品涌向中国的事实,为使具有中国文化古韵的广播影视产品更好的走向国际,我们需要研究反走出去策略,然而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还不足。
措施多元化及协同效应会从整体上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使中国文化更好的传达与融入国际市场,是中国文化外交的综合手段。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不仅能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更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与实力。
国内中小型广播影视创作企业是大型影视制作发行企业的坚实后盾,只有国内市场的繁荣发展,才能使大型创作企业走出国门,展现中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实力。提高对国内市场的研究,是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根基。
分析措施如何优化可从国内“走出去”和国际“走出去”的比较研究方面入手。研究应集中在如何通过国外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措施体系的经验教训,构建与优化我国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工程”措施,最终在广播影视产品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一天然优势,更好的走进国际市场。另外,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不仅仅意味着到国际上去,有时还意味着“反走出去”,即政治术语所谓“渗透与反渗透”,建议课题组研究该问题。
通过对2011年以来学者对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措施研究发现,由于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开始仅十余年,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学者只有朱虹、李怀亮等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其余学者只是将走出去作为广播影视工程研究的一部分,对其提出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比较笼统,没有细化。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其提出的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广播影视产品的内容和质量;企业为主体;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加强本土化;拓宽和选择合适的海外发行渠道;建立影视品牌,带动产业链等。
通过对措施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找出了目前广播影视产品走出去措施研究的局限性及优化思路,集中在相互对应的五个方面:措施协同效应研究不足与提高、对大小型影视企业研究失衡与均衡研究、对走出去的国际经验研究不成熟与提升国际研究水平。
[1]尹鸿.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05).
[2]李怀亮,万兴伟.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2011(11).
[3]汪景然,李霆钧,方一涵.合拍搭平台 昂首“走出去”[N].中国电影报.2012.
[4]朱虹.广播影视企业加入WTO的应对措施[J].有线电视技术.2002(22).
[5]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就2010年广播影视重点工作答记者问[J].广播电视信息 2010(02).
[6]刘阳.还靠武侠片打天下?中国电影怎样更好地“走出去”[N].人民网.2009(10).
[7]周铁东.中国电影如何与海外市场对接[N].人民网.2012(10).
[8]谭天,于凡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J].中国电视.2009(08).
[9]朱虹.中国广播影视海外传播的新变化[J].有线电视技术.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