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背后政策意图: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2013-08-15 00:51:28
时代金融 2013年8期
关键词:钱荒李克强杠杆

王 梅

(昆明市五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云南 昆明650000)

今年六月,中国货币市场出现了罕见的一幕:银行“求钱若渴”,央行不为所动,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全线飙升,6月20日隔夜及7天同业拆借利率分别创下历史新高;而交易所资金利率更是疯狂,隔夜资金利率一度高达30%的天价,紧张程度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

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都有,但今年尤其严重,许多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甚至是空前惨烈的资金局面。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中央的“淡定”,央行并没有选择像以往一样,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施以援手,管理层坚持不放水的态度似乎更坚决。是谁导演了这场中国式“钱荒”,又是谁在这场灾难中成为受益者,值得我们来探讨研究一番。

一、克强总理新政导向

Likonomics(李克强经济学),这一由巴克莱银行创造出来的英文新单词近期备受中国热议,巴克莱银行将克强经济学的内容概括为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

首先,从不出台刺激政策来看,官方显然承受了不小压力。目前中国经济明显处于下行趋势,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难以保持8%增长已成为业界共识,未来十年潜在增长率区间可能是5%到6%区间甚至更低。这一数字今天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从高速增长到减速增长更符合经济学的重力法则,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经济也曾经历这一阶段,先减速到5%,然后是不足1%。不刺激确实是李克强新政的亮点之一,近期他再度喊话“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或也暗示对大手笔刺激的谨慎,具体措施仍旧有待观察。中共十八大之前,不少观察家预料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会迅速出台刺激作为“政策礼包”。这一期待后来逐步落空,无论时间点还是经济效果上,显然新一届政府需要和以往政策有所切割,不太可能很快出手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其次,去杠杆也是最近热门词汇,这也源自李克强对于“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等看法的衍生。如果说不刺激更多表现为财政政策领域,而去杠杆则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之上,近期“钱荒”可谓其中典型代表。

中国经济杠杆过高,未来存在进一步的产能过剩弊端。官方希望主动去杠杆不无道理,去杠杆的方向正确,但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是未定之数,但至少难以通过一厢情愿地挤压银行间市场可以获得。

最后,来看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不出台刺激与去杠杆的叠加之后必然指向。李克强去年年末呼吁“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为他赢得不少加分。回顾中国三十年经济增长,改革可谓核心动力,其效应超过人口红利、加入WTO等因素。问题在于,当改革由浅水区步入深水区之后,也意味着容易的路都走完了,留给中国的时间却又倍加紧急。改革可谓民间近年最大的呼声,这或许反衬出改革的动力不足、阻力过大。

从“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性改革”三方面来看,解决方案难言定型。的确,从李克强对于经济形势的诸多判断而言,他对于中国经济产能过剩、行政管制过多、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忧巨大等因素有清晰认识。历史总是残忍而公正的,最终能让李克强经济学得到定义和承认的标杆,并非来自问题诊断,而是其施政成果。

二、央行按兵不动:“钱荒”的最后推手

对于资本流出造成流动性短缺,央行本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缓解,而此前在大多数情形下,央行也确实是如此操作的。而近期,央行面对银行资金面紧缺不仅没有出手,反而分别于6月18日、20日两度发行20亿央票回笼资金。如此看来,央行任由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而坐视不管,实属刻意而为。

结合政策层面的相关因素,决策层早已对当前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局面表示堪忧,并试图引导流动性走向。央行显然承接了上层的意图,收紧流动性意在防范金融风险和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毕竟当前影子银行发展过快,银行大量资金从表内转移出表外,加大了银行系统风险。

央行对资金饥渴的银行坚持不放水的信号是:顶住压力、盘活资金,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开民营银行的限制。目的是要用市场上的钱解决问题,央行认为,过去发行的货币已经很多,市场上的存量货币是巨大的,关键是盘活,提高周转效率,要鼓励民间资本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也就是让民间的钱成为金融的一部分。

三、救赎实体经济:“钱荒”折射政策意向

把此次“钱荒”定义为“金融恐慌”更为恰当,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走入了极端的困境,实体经济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罕见格局。一方面,民营经济体找不到投资方向,投资无门,转而把大量的现金投资于金融体系和理财产品,导致了金融体系信用盲目扩张;而另一方面,十八大前后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却干劲冲天,对项目融资表现出火一般的热情,他们所依赖的融资渠道主要是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信托、债券市场等。其实,银行也“不差钱”,因为金融机构的钱并没有放在实体经济中,而是放在别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或是放在投资中,或是借贷了现在收不回来。

差钱的其实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从投资数据上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上半年拉动投资的主要动力。前五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0.6%,比去年同期高两个百分点。而代表生产类企业增长的工业投资增速却在不断走低。有些银行宁愿追着城投公司贷款,都不愿意给生产类的企业贷款。目前实体经济不振,很多企业效益也不好,还不如将钱投给城投公司,因为这可以算是准政府债务,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危险的是,这些领域的信贷风险正在积聚。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的负债率在最近几年的信贷高速增长中都出现了大幅的攀升。一场中国式“钱荒”仍未散去,如果坚持增量投资刺激的思路,中国的“雷曼时刻”一定会到来。

在本轮“钱荒”中,央行没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种消极行为,这背后是中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决心,将“钱荒”推至顶点的最后一股力量是中央政府的意志,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应对金融风险隐患的强硬姿态。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政策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改变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用太多资金,挤压实体经济的状况。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脚步渐行渐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过程开始加速,此时我国央行顶住压力“不放水”,传递出停止以货币扩张刺激经济的信号,虽没有迈出向金融机构救市的一步,但却迈出了向实体经济救赎的一步。

政府的用意正是力图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科技型企业、保障房、经济适用房、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等,恢复经济结构平衡,让金融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猜你喜欢
钱荒李克强杠杆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4
Does a Junk Food Diet Make You Lazy?
中学科技(2014年8期)2014-09-27 05:49:41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法人(2014年1期)2014-02-27 10:40:58
宋朝“钱荒”
决策(2013年8期)2013-08-27 1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