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考

2013-08-15 00:55:15吴湘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实训

吴湘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 [2011]9号)中指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是完善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课程改革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与落脚点,课程衔接同样也是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1 当前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过高,不切实际。有的中职学校甚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初级会计师的水平,毕业后能胜任大中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也与市场需求不相对称。由于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备,不同层级职业院校之间、同专业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相当部分学校还处于单兵独战状态,使得在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两个层次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交叉、类似和错位。

1.2 课程内容标准不统一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校实际执行的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不论是高职还是中职,各校都只是根据自己确定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内容标准。一是由于中职课程设置上重实操轻理论,课程难度偏低,学习理论不扎实,导致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困难。二是某些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即中职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在高职阶段实施同一教学计划,中职的

1.3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基础性职业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会计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内容。目前,不少院校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中职的安排内容严重重复,缺乏科学的与自身层次特点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本高,教学资源消耗较多,教学效率较低。

1.4 会计技能培养倒挂现象严重

中职学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一些国家、省级示范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现代化建设初见成效,开设专业技能(实习)课程,无论设备、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相反,一些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把高职看成本科的压缩型,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轻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造成了高职与中职实践技能教学的“倒挂”现象。

2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思考

2.1 “能力递进”确立培养目标

中高职会计专业都是培养本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分别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定位,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差别。[1]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收银、统计、仓管、出纳、辅助会计等是他们的主要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对单项专业技能的熟练度要求很高,往往通过对学生的反复训练获得,对编制会计核算报告的要求相对较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除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还涉及到会计中介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如果说出纳作为第一岗位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很快就会胜任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和会计监督等岗位的要求。这些岗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对跨知识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较高。要按照“能力递进”的基本原则确定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认真研究并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专长与复合的关系,实现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有机统一。

2.2 “平台—模块”构建课程结构

对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笔者建议采用“平台—模块”的形式。“平台”是指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组成的职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课程重在保证中、高职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学科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铺垫,平台课程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模块”课程群通常分为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拓展课模块等三大模块。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模块是实现中、高职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岗位核心能力、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内容,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点。专业拓展课程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用人需求和学生能力迁移及后续发展需求。在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中,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有些课程只是中职开设、高职不必开设的课程,如:基础会计、珠算和点钞等课程;有些在中高职阶段都必须开设,但在内容上要作拓展与加深,如:财务会计、审计基础和财务管理等课程;还有是一一对应和多对多对应、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课程。这类课程可采用灵活的学分制,赋予每个模块相应的学分要求,兼顾中职学生毕业时可以对口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方便分流。[2]

2.3 “深化拓展”确定课程内容

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要循序渐进地科学体现“深化与拓展”的要求。一是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二是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中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三是要建立规范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体系,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资源浪费。比如: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着重珠算、点钞、财务软件操作等技能,高职阶段则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和先进技术的学习、综合技能的运用,侧重课程实训和综合模拟,常常将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实训相结合;中职学生实训要强调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高职学生实训则更加要注重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在训练方法上,中职学生要特别重视学生会计操作的规范,以免进入高职很难纠正,而高职实训更要重视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判断;在会计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上,中职学生主要是会计上岗证书,高职会计学生还要达到初级会计师的证书要求。

2.4 “统筹规划”推进教材建设

加强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是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只有坚持“统筹规划”,以会计专业教材建设为抓手,才能全方位推进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当前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与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对接、教材形式单一、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一是要坚持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专家名师高度融合的教材建设团队,提高教材编写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要突出会计专业的职业性。按照会计工作任务、会计工作过程、会计工作场景和会计职业标准,开发基于会计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税务管理岗位和会计监督岗位,中高职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衔接的会计专业教材开发路线与体系;三是紧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项目内涵、完整的教材体系、全面的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步骤,科学确定教材内容,建设和完善会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材料。四是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呈现形式,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会计职业涉及复杂的业务处理过程和各种法律法规学习,只靠纸质教材无法真实再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也无法教会学生熟练的操作与应用技能。要开发集纸质教科书、银行结算虚拟动画、操作视频、真实的票证账表、实训软件产品等于一体的立体化的会计专业教材;[3]五是坚持国家和省(区、市)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原则,完善教材准入机制,规范教材选用秩序,优先推广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改变当前部分教材大同小异,推销队伍鱼龙混杂,教材市场杂乱无章的状态,使中高职会计课程衔接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实现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仅有学校层面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此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证。诸如建立多部门不同行业人员参加的中高职衔接指导委员会,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招生办法,划拨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出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制度与办法、完善职业教育与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互通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将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从少数职业院校低层次的探索提升到国家层面和更高水平。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3]高翠莲.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9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