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的风水

2013-08-15 00:52饶平山
关键词:基址风水学风水

饶平山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晋代的郭璞《葬经》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金代《青乌先生藏经》论风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明代乔项《风水辨》中对风水解释:“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风水术实际上是集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古代建筑理论。著名学者王其亨教授认为:“风水是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学、伦理学、预测学、美学于一体,并带有一定神秘和迷信成分的学问,表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趋利避害的理想追求”。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在这里指风水中的形势法,形势法有龙、砂、水、穴、向等五大要素,五大要素要求:龙要真、砂要秀、水要的、穴要抱、向要吉。

(一)觅龙,龙即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风水学将山脉比喻龙。从宏观上来观察来龙的形势, 觅龙就要审定脉远势雄,重峦叠嶂,奔腾气势的山脉,来龙深远、奔腾远赴,即是真龙。龙脉逶迤延展,按其远近、主从、高下,根据中国地理位置和特点,将山脉的走势分为五势,根据山脉的起伏和形态,将山脉分布概括为九种形态,即风水中的五势九龙。此外,龙脉还应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察砂,风水学中砂泛指基址周围环绕的山体,即指前后左右环抱基址的群山,并与基址后龙或主山呈隶从关系。关于察砂法最典型的有“四神砂”之说,即基址左山为青龙,右山为白虎,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又用“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来描述过砂的形势。青龙、白虎砂山要求护卫基址,环抱有情。按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西、西北、北、东北有刚烈之风,在这些方位有山屏护,有利于安居乐业,“但以端正圆巧,秀美光彩,平正整齐,回抱有情为吉”。还有水口砂,位于穿流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水口砂对于基址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既要险要,又要美观,往往倡导水口砂植树、建桥、修庙、筑塔等,以优化景观,形成风景名胜。

(三)观水,实际是观察地上地下水源和水流的形态及水质。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养万物,有“山主富贵水主财”,水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以及水能“载气纳气”之说。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农耕种作、饮用灌溉、舟楫交通、调节气候、设险防卫以及优化环境的实用价值和景观审美作用。因此,要对水质、水量、形象、深浅、流向、流速、弯环以及色、香、味、声等加以考察和评价。

(四)点穴,穴是指具体基址,点穴即指选择具体的基址,风水学认为“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也”。从宏观角度,对拟定基址周围山川融结之势,即山环水抱,远近离合,大小高低,状态形象和以其为底景、对景与侧景的主从秩序及呼应关系等,予以统筹权衡、勘定基址及中心点,选中最佳位置。对于城市或建筑选址、规划,即场所设立,应根据风水学中龙、砂、水的重叠、关拦、内敛向心的围合调场作用,以达到倚靠周围山川,拱抱阻御风砂,迎纳充足阳光,阴阳平衡和合,形成良好生态小气候,并在穴中开挖“金井”以“相土尝水法”来验证土壤和水质等情况。

(五)取向,即确定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垂直相对的方向,方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数。基址的方向决定着日照、通风、景观等,是人居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方向按八卦四正四隅分为:震、巽、离、坤、兑、乾、坎、艮代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早期测定方向的方法有:直观星体法、土圭法等。

风水学理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环境、基地、建筑的空间构成采用封闭性,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优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效果,实质是在选址方面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作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从“负”、“抱”、“面”、“背”的基本格局看,中国人心目中的所谓风水宝地,就是一个由山水环绕起来的封闭空间,给人们一种以安全内敛为主的心理体验。山水要有生命的存在,植被茂盛,水草丰盈,不仅使人们从视觉上获得美感,更重要的还能够显露出自然生命力的强大,从而给居住其间的人们以心灵的慰藉和昭示。

在环境中所谓风水宝地,实质上就是一处能够得到“气”的聚藏与浮动的场所,不管是自然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还是人工建造的房屋庭院都尽可能地依照气流顺畅的原则来选择。例如,在大环境的选择上,古人在俯仰四野时往往要选择那些“水随山而形,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域,聚其气而施耳”的地方作为建造都城的理想之地,因为他们深知“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其气逾大,土薄则气微,水浅则气弱”(《管氏地理指蒙》)。“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方而止。”(《青乌先生藏经》)。《葬经》中写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学重要原则之一是阴阳平衡。《周易》中阴阳思想被风水学说充分吸收,在风水学说中,山以高峻为阴,平衍为阳;曲为阴,直为阳;俯为阴,仰为阳;尖为阴,窝为阳;静为阴,动为阳;山为阴,水为阳。在风水学说中,大的格局要体现阳,要有比较多的阳的成分,如要有丰富的水流,有较大面积的平原等。“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 阴阳平衡的地方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阳益阳,而阴益阴,阳阴之气固可以类相益损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山无水不变,水无山不合,动静咸宜,阴阳和谐,才合乎《周易》之道。

“天人合一”就是这种思想的核心,它构成了风水理论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分为儒道两家传统。儒家较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的是汉代的董仲舒。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汲取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改造为“阴阳五行系统论”,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他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道家还天以自然之天,以“天道自然”作为理解天人关系的核心,讲究“以天合天”。道家中较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庄子。在庄子看来,人的肉体看做如自然万物一样的物质性存在,自然物也看做人的身体。用“我”之自然去合“物”之自然,使人的自然与物的自然相契合,人就可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速度也在加快,中国各地出现毁林、挖山、填湖等人为的自然生态破坏,不少地方出现城市病、高楼病、风水病等,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后果。人们逐步认识到盲目改造自然是行不通的,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崇尚自然,人定顺天。

(一)人居环境在中国传统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联系,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同规律,人的生命与自然界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而持续运动的。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系统。人们在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人定顺天,达到天地人和谐相处。

(二)根据本土特征,因地制宜。人居环境应根据地貌、地形、水文、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内涵丰富的人居环境。如高原地带的人居环境:依山傍水,错落有序;中原平地的人居环境:狭巷长天,庭院深深;江南水乡的人居环境: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洒脱秀雅,都富有诗情画意,体现天地人的风水意境。

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学的分析,借鉴风水学中合理的成分,创造具有东方人文特征的山水人居模式。这种人与自然所构筑的人居环境在以山水模式为价值追求中,将自然价值与自我价值合一,从而真正走向“天人合一”境界。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建逵,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序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基址风水学风水
河南偃师商城囷仓遗址
风水学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盱眙泗州城遗址出土紫砂器
现代家居风水学研究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