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觉下公示语翻译刍议

2013-08-15 00:55:15况新华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是译语适应性

钟 玮,况新华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330063)

公示语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几乎随处可见。公示语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交通、旅游景点、机构名称、服务设施、街头路牌、标语口号、商店招牌以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了方便公众而出示的提示性语言等(王银泉,2002)。公示语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江西就有中国“后花园”美誉,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更是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成为他们度假旅游、工作生活的首选之地。因此,很多城市中,公示语翻译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一个城市的公示语翻译是否规范直接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翻译是否得体则检验了这个城市的整体素质。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公示语翻译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经笔者调查,在江西很多城市中,公示语翻译水平却没有与时俱进得到提高,在某些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错译、误译、翻译质量低下等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对公示语翻译进行生态翻译学角度的解读,以期找出避免公示语翻译失误的方法,从而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提升城市的形象。

1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胡庚申,2008)。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生态学是涵盖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种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在近年产生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泽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的适应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学会“适应”还需要作出“选择”(胡庚申,2004:288)。该理论解释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只有译者才是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生命体,原文和译文都是非生命体;而非生命体本身是不可能自动适应环境的。(胡庚申,2008:91)。胡庚申教授认为,译者在翻译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多维转换,特别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即语言形式、双语文化内涵及双语交际目的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 公示语翻译中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2)公示语翻译要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还要考虑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如果译者对语言维的考虑不充分,就会产生一些公示语出现错译的现象。例如,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门票上,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直接翻译成“Nanchang Bayi Qiyi Jinianguan”,显然,这个译文直接是汉语拼音,翻译不到位,这就违背了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的原则。对于有具体时间和事件的景点名称翻译,应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让游客一目了然。因此,建议翻译为“Site of the August 1st Nanchang Uprising Headquarter”。(钟俊,张丽,2010)再例如,江西某城市道路标语“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译文:“Three minutes wait is safe, one second is risky.”译文采用直译法,虽贴切原语,基本上是逐字翻译,语言显得平淡,没有标示语的特征。在此建议改成“It’s far better to arrive late in this world than early in the other.”采用意译法翻译,更生动更地道,更符合译语文化内涵,更反映了该标语的交际意图。(董维山,戴继红2013)江西,因其秀丽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江西各城市很多景区内树木较为茂密,所以景区内有很多提醒游客防火的公示语。例如,“森林火灾重防范,严控火源是关键”,它的翻译为“Mainly prevent forest fire and control fire source”。毋庸置疑,汉语公示语是很有号召力的,翻译成英文之后就不如原文那么铿锵有力了,为了适应汉语和英语不用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做出的转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翻译还是存在语言表达的不当之处,可以通过修改变得更好一点,如翻译成:“Please prevent forest fire and control fire source.”(张艳艳,2012)笔者认为,译者必须要精通了解两种语言系统及其转换机制,从自身出发,加强自己的语言功底和知识水平。并且在做翻译工作之前,多做功课,全面掌握和了解原文信息,才能在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实现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转换。万万不可只停留在单一语言系统内生搬硬套,机械地字对字翻译。

3 公示语翻译中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两种文化之间内涵的传递与融合。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胡庚申,2008:2)即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原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译语文化的适应条件。(张王健,张姝,2011)翻译过程当中最无法避免的就是过语言和文化关,公示语翻译更是如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做足功课,综合考虑文化历史因素,充分了解原语和译语在文化上的差距,以求翻译准确、到位。在南昌某路精品双语公交车上,常常可以听到广播里说:“请您自觉将座位让给老、幼、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谢谢您的合作!”然后译文是:“Please offer your seats to the old,children,pregnant women,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很明显,译者对文化维度没有很好得把握。从语言特点来看,此译文没有体现公示语的简约性,过于啰嗦;另外,从文化维考虑,该译文存在对某些弱势群体的歧视,西方国家中老人具有不喜欢被人视作老而无用的文化心理。其实,国外公交车上让座公示语是“Courtesy seating or courtesy seats”。此译文语义明确、表达得体、简洁地道、易于接受,符合公示语的特点和功能,也符合信息受众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董维山,戴继红,2013)在江西南昌某个景点,有个游客咨询中心,被翻译成“the tourist consult center”,它直译了原文,看上去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英语国家中,是没有“the tourist consult center”这一说法的,与之对等的英语公示语是“information”。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对于这则公示语,不能直译,而应做文化维的适应性转化,将它翻译为“information”。江西某景区有块公示牌,上面写着“湖区水深,注意安全”,译文为“Lake water is deep.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这是一句很明显的中式英语。在中文里,“注意安全”是想提醒人们有“危险”,如果直译成英文,是不符合逻辑的。为适应译语翻译生态环境,需侧重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可以翻译成“Deep water!Beware!”。在某沃尔玛超市电梯旁,有一则告示语是“小心碰头”,糊涂的翻译者竟然将词句翻译成“Be careful your head”,这种完全忽视文化维的劣质翻译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该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Caution:low ceiling”。天虹商场将“禁止攀爬”译为:“No Speeling”,笔者在字典上找不到“speel”这个单词,很明显商场误写了。“禁止攀爬”应为:“No Scrambling”。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加强语言水平是一方面,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一方面,最起码要在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这样才会避免出现这样的劣质翻译。

4 公示语翻译中交际维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3)公示语有一个显著作用,就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英译公示语则主要规范外国游客的行为。汉语此类公示语多用“禁止”、“不许”、“请勿”之类命令式的祈使句。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个人和民主,所以,此类公示语英译宜采用委婉、间接的表达才能实现文化维的转换。英文公示语常用名词、动名词短语,多用祈使句,常用“No+Noun或No+Ving”或者“Noun+Only”的形式。(曾丽苏,2007)对于像“禁止”、“请勿”类的公示语,翻译时宜采用以No构成的结构或陈述句结构,较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和语用意义。如“禁止吸烟”翻译成“No Smoking”,“禁止照相”翻译成“No Photos”。某大学内草坪旁边有一则公示语为“小草青青,踏之何忍””,译文“Don’t walk on the grass”,从语义层面上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最起码译文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了。但是,原文用心理战术,让人不忍践踏草坪,而译文就显得很苍白了。建议采用吴伟雄教授的一句翻译为“Grass so fair,needs your care”,充分考虑到了读者对原语文化理解上的空缺,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上进行了转换,译文和原文读起来都朗朗上口,使其达到了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张王健,张姝,2011)在很多公园里,都竖着“切勿践踏草坪”这样的公示牌,原译文是“Keep off the grass/Don’t tread on the grass”。在国外,祈使句的语气很少用在公示语上,这给人产生被呵斥的感觉。而西方国家的草坪上常采用的公示语是“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这就很容易让游客从心理上接受,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了。在某家超市的收银台上,“暂停收银”被翻译成了“Pause cashier”,稍稍有点英语基础的人都知道,这是很肤浅的字字翻译。“Pause”确实是有“暂停”的意思,而“Cashier”的意思确实是收银员的意思,但是把“暂停收银”翻译成“pause cashier”未免也太牵强了。这让外国游客如何看得懂?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可以简单的翻译为“Closed”或是“Counter Closed”。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公示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做好公示语翻译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乃至国家的对外交流及其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国家及城市的文明形象。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公示语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以生态翻译学作为指导,同时,还要注意三维转换的有机结合与平衡协调,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公示语放到其“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考察和解读,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公示语文本进行跨语际转换。由于生态翻译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当中,译者还需不断钻研,不断完善其内容,所以在平常翻译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在这种形式之下,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完善的修正体系,纠正不规范的公示语,清除城市“语言垃圾”,营造一个清洁舒适的国际语言环境。

[1]王银泉.汉英公示语翻译及其译学理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8.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3):48.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6]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7]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8]张王健,张姝.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宜昌市公示语翻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11).

[9]廖洪中.江西旅游景点推介英译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2002(7).

[10]董维山,戴继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

[11]曾丽苏.略论指令性“禁止类”公示语及其语用翻译策略[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语是译语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天府新论(2022年3期)2022-05-04 03:40:24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催眠语
金山(2016年12期)2017-02-17 15:06:26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13
内在语在新闻导语中的作用
魅力中国(2016年12期)2016-02-05 04:50:30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5年35期)2016-01-04 09:37:11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