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葵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欧阳修《画眉鸟》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散文、史传、诗话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念或生活体验,建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风格,在北宋一代影响深远。由上面这首七言绝句便可窥其一斑。
古代诗论中,章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所谓章法,就是文学作品的篇章结构法。其基本要求是完整浑成,脉络清晰,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中说:“凡诗无论古今体、五七言,总不离起承转合四字。”[1]欧阳修的《画眉鸟》即遵循着这种章法,四句诗依次扣住了起承转合四个字。
首句“百啭千声随意移”是“起”,“起”的任务是点题,诗的题目是画眉鸟,起笔便描写它的特征性的鸣叫声。分为“百啭”、“千声”、“随意移”三个角度来写。先看“百啭”,啭是形容画眉鸟的鸣叫声悠扬婉转,非常动听。百啭更是形容其叫声的曲折多变。并非所有的鸟类叫声都可以用“啭”来形容的,而画眉鸟独能当此。所以“百啭”一词是对画眉鸟叫声的特征性描写,是扣紧了题面的。“千声”则写出了画眉鸟的叫声不停,一个百啭接着一个百啭,叫得很有兴致。“随意移”是说画眉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变换音调,想叫个高音就叫个高音,想叫个低音就叫个低音,随心所欲,不受外力干扰。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它是自由之身。总之,首句通过描写画眉鸟的自由之音,表达了作者对自由人生的赞美。
按照章法,次句是“承”,“承”就是承接首句之意做展开性的描写。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没有继续正面描写画眉鸟的叫声,而是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写声,用景物的颜色和形态去间接地表现画眉鸟的叫声——“山花红紫树高低”,这固然是为画眉鸟提供野外山林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山花的热烈颜色、林木的高低错落,引发读者对画眉鸟叫声的想象。写山花,突出的是颜色的红红紫紫,如万朵火焰,这是由视觉打通读者的听觉,想象画眉鸟叫声的热烈,从而与首句的“千声”相照应;写林木,不用长势茂盛的笔墨,而是突出它们随山势起伏,或高或低,这也是由视觉打通读者的听觉,想象画眉鸟叫声的高低变换,从而与首句的“百啭”相照应。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一个建筑群体中,建筑师按照一定的旋律让建筑物时高时低,错落有致,能够引发观众对于音乐的联想,这道理与欧阳修的“树高低”是一致的。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感觉上的通连、转移,谓之曰:“通感”。例如听觉上的静感可以使人产生触觉上的冷感,听觉上的闹感可以使人产生触觉上的热感,反过来也是一样,“冷静”、“热闹”这两个词反映的就是通感现象。“以形写声”,即是其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视觉的有形,调动人们感官和听觉的通联,打开了由视觉到听觉感受通路,将无形和有形之间幻化。唐代诗人善用通感手法来表现某种感受的强烈,其中不乏精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白居易《琵琶行》用“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幽咽泉流”“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表现了他听到琵琶弹奏弦音的舒缓、清脆、急切、明快、冷涩和激烈,通过听觉把音乐赋予了感受的形态。而李贺则用“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句描述乐声竟然使空山行云驻足,江娥素女啼愁,使天惊石破,落下漫天秋雨。用这些描述大肆铺陈和渲染了音乐的感染和幻化。韩愈在《听颖师弹琴》诗中写道“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浮云、柳絮在广阔的天地间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琴声由低起而上升,宛似看见有人在爬山的这种形态。综上所述:诗人们在写听琴时,都产生了听到琴声之后出现的幻象,是由听觉到视觉的通连与幻化。当他们把这种幻象诉诸于文字时,则使读者便产生由视觉到听觉的逆向过程,这种“以形写声”的手法更具形象和感染。欧阳修显然是借鉴了唐人的这种表现手法,他用“山花红紫树高低”的物象,把画眉鸟的热烈而曲折多变的鸣叫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按照章法,第三句应该是“转”,“转”就是转移笔墨,不再延续上文的思路。欧阳修做到了,“始知锁向金笼听”转得很好,他由眼前所见的山林中的画眉鸟,转而去写笼子里的画眉鸟。鸟在笼中如同人在牢狱,身被禁锢,情何以堪?即便是处在金丝编制的笼子里,其叫声也是哀愁的。显然,“金笼”的“金”字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是退一步而进一层的笔法,其意是说,心灵对自由的渴望是超绝物质条件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2]
结句是“合”,“合”的意思是综合全篇的旨意而表达之。“不及林间自在啼”,将此诗的旨意表达得很清楚。此句对前三句所写的内容做了归纳和绾合,其中“林间自在啼”照应了前两句,是对前两句的理性升华,“自在”的意思是自由、无所拘束,这是林间画眉鸟唱出美妙歌声的根本原因。“林间”二字与“金笼”二字构成强烈对比:一个朴素,一个华美,然而一个自由,一个禁锢。在对比中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肯定、赞美和向往。“不及”二字判断坚定,铿锵有力,朴素的语言蕴含着睿智的思维。
这首诗篇幅短小,仅28个字,题材也小,却能小中见大,诗旨庄严,申述了自由对于美的决定意义。加之遵循了起承转合的章法,诗思脉络畅达;使用通感的手法,凸显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使用对比的手法,强化了诗歌的主题思想。确乎是一篇咏物诗的精品。
欧阳修创作这首七绝是有其生活和思想背景的。宋仁宗庆历年间,宰相范仲淹力主政治改革,推行有利于国家的新法,史称“庆历新政”。由于新法触及到权贵们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派的顽强反抗。不久,变法失败,范仲淹被贬谪。欧阳修是支持新法的,被贬到滁州。滁州地处偏远,民风古朴,欧阳修到任以后,实行宽简政令,农业连年丰收。这使他的心情发生重大变化。远离纷争的朝廷,步入古朴的民间,一颗紧蹙的心为之释然。他悠游于滁州山水之间,如鸟出笼般地自由呼吸着,吟唱着,这个时期创作的散文《醉翁亭记》所表现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就是在自由的天地间产生的。中国诗人的传统抒情方式是在天人合一精神指导下的物我相融,托物以寄情,咏物以言志。欧阳修咏叹的山林间的画眉鸟,就是作者此时的精神化身,这只自由的精灵唱的自由之歌是多么的动听!
[1]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14.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20.
[3]刘杨忠.欧阳修集[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