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高小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稳健性原则被人认识已久,但一直未有系统的发展。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允价值计价被广泛采用,对于会计稳健性的探讨和研究才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会计稳健性从最早的Watts(1993)研究发现稳健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契约,同时受到管制及法律的影响,到后来Basu(1997)论述了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以及随后涌现的大量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和其经济后果的研究,短短二十年的发展,会计稳健性已经成为会计研究的重要方面,为现代企业财务发展做出了理论指导。
Watts(1993)是第一个从模糊的盈余会计信息质量中提出会计稳健性的这一概念的。由于会计稳健性可以降低股东一管理者,股东-债权人的冲突,他认为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会计契约(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需求,同时受到国家管制和法律的影响。
Basu(1997)从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要比“好消息”更加及时和敏感出发首次提出了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盈余返回归模型。该研究成果为后人对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后续又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稳健性衡量方法,如MTB等,但盈余反回归模型仍是会计稳健程度最常用的计量方法。
Ross(1977)首次系统地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和企业的企业融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他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会随负债比率的上升而增加,但为进一步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现实大部分企业融资的先后顺序都是:先内部融资,然后是发行债券,最后发行股票。最后股权融资”的啄食顺序也就是啄食顺序模型(Pecking-Order)。Myers(1984)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融资成本的影响。发现在股权融资时老股东会利用信息不对称侵占新股东的利益,新股东为避免这种损失会要求更高的报酬率,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就会变高。Collins和LaFond(2004)发现,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越高,股东的信息风险越小,从而为企业带来较低的权益资本成本。这也是啄食顺序产生的原因。
LaFond和Watts(2008)认为会计稳健性为处于信息弱势的外部投资者更加真实地提供有关当前公司绩效的“硬性”信息,而真实的“硬性”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对未来绩效等“软性”信息的操纵,由此降低公司内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
Suijs(2008)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证明了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的。他认为现实市场上的公司处于各种原因往往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隐藏对公司不利的坏消息,而会计稳健性则恰恰能够将坏消息更加及时提供给投资者,这样就是外部投资者对企业有了真实的认识,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Botosan(1997)和 Sengupta(1998)提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为企业带来低廉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
Ahmed(2002)研究发现,债权人和股东的冲突越高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就越高,由此也证明了会计稳健性在企业债务融资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Li(2010)认为财务稳健性较高的国家其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都较之会计稳健性较低的国家低。
我国的会计稳健性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盲目的追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到现在的求同存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陈旭东和黄登仕(2006)以我国1993至200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稳健性研究,发现在1998年之后我国的会计稳健性逐渐上升。2001年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后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基本具备了稳健性。
但是,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将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的亏损公司从整个上市公司进行单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盈余稳健性多是亏损公司的“洗大澡”行为所致,而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具有会计稳健性。
杨克智和索玲玲(2010)对2001-2009年的深户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系数进行测定,研究发现亏损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系数小于0,而盈利公司则大于0,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确实存在会计稳健性。
李刚,张伟和王艳艳(2008)以2001-2003年间存续10年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计量其会计稳健性,该回归并未发现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融资成本的显著影响。
沈宇(2008)以深交所和上交所的A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融资成本的关系,研究表明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采用我国资本市场数据证明了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以及会计制度等因素对稳健性的影响,而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对融资成本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又针对债务成本或者股权成本的单一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会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李增泉,卢文彬.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发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
[2]崔伟.公司治理与债务成本[J].财务通讯.2008(1).p47-55.
[3]孙铮,刘凤委,汪辉.债务、公司治理与会计稳健性[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