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勇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自然界中有一种鸟叫黑脸琵鹭,它们在喂养孩子的时候,会把含着小鱼的大嘴巴高高的抬起,引诱小琵鹭站立起来进食,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快速而健康地成长。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它可以在儿童成长中起到一定的启蒙教育作用。宋晓杰的散文集《暖暖的星星索》以一种诗化的叙事语言,将成长中的点滴故事娓娓道来,仿佛是一股暖流滋润着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按照儿童文学的文体归类,《暖暖的星星索》应划入儿童散文之列。“儿童散文是一种着力观照内心世界,抒发主体情思,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为一体,以真实、自由为核心,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学样式”。[1](P232)很显然,儿童散文与儿童小说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儿童散文的内容是以真实性为主,而儿童小说的故事大多为虚构和艺术再加工的。《暖暖的星星索》就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的一次回忆,书中的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细读宋晓杰的成长叙事,会让人感到一种朴素的美和力量,如“我们坐在平板车上,和大洗衣盆、红花蓝花被子、一摞子饭碗、两个大肚儿咸菜坛子一起,被爸爸推着,来到这里。……妈妈一会儿扶扶我们中的一个,一会儿拢一拢妄想偷偷滑溜下去的铁锤、锹、镐,笑盈盈的,我们和它们是妈妈的全部家当,谁都休想跑掉……”[2](P1)短短的开篇叙述便将自己童年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朴素的真实的乡土气息,散文所特有的那种真实性显露无疑。
尽管这部作品是一部散文集,但采用了小说的叙事结构,特别是当前儿童小说叙事结构中新兴的一种创作模式,即“平行结构”,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不以故事情节为小说的核心,而是以人物形象或者故事发生的地点等作为结构小说的基础,同时故事与故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每个章节都可独立成篇,从而使得故事情节呈平行分布状态”。[3](P30)这部作品也采用了这样的叙事结构,它正是这部儿童散文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如果要再精确地界定这部作品的文体归属,也许用“小说散文”更为恰当。整部作品就是以“我”和姐姐、弟弟及几个童年伙伴桃红、小庄、铁梅、大兰、艳艳、四儿等为中心,描写了67个童年场景,这67个片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个小节都能独立成篇,但正是有了这些人物如穿花蝴蝶般的时隐时现,使得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比如其中的一位主要人物“小庄”,小庄在这部作品中共出现过7次,她的每一次出现都仿佛是在提醒读者要留心这个童年故事的完整性。特别是第9节“小庄·后妈·鬼故事”和第58节“红旗电影院·加演·晚霞”,在第9节中讲述了小庄的姥姥因为年龄大、身体不好而不能分担家务,因此搓煤球、做饭这样的苦差事便被后妈分派给了小庄,而唯一能令小庄快乐的事情,就是给“我”讲鬼故事。在第58节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我们”的成长,小庄的姥姥去世了,小庄也不再给“我”讲鬼故事了,因为成长了的小庄比以前更能理解爸爸,更加懂事了!这就像是小说在设置悬念一样,又在后文对所设置的悬念进行解答,从而使整个叙事显得完整通顺。
独特的散文叙事结构使这部作品更能吸引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并对其中的童年回忆和成长经历记忆犹新,这部外表看似朴素的儿童散文作品却有着不同一般的内在叙事结构,足见作家的高明功力。
宋晓杰本就是位诗人,《纯净的落英》《味道》等诗集中那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曾评论她的长诗《大芦荡》,认为“宋晓杰用男性都不一定会有的豪放激扬的文字,让那片大芦荡、那个‘叱咤风云惊天动地的壮举’、那声‘不动声色的呐喊’再现在我的面前。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片‘会思想的芦苇’,我们在这一片像大芦荡一样滚滚涌动的诗行中,可以真切地听到诗人激越的心跳和血流,触摸到诗人滚烫的灵魂”。[4]宋晓杰的这部儿童散文集《暖暖的星星索》也同样具有如此的诗化语言。概括来说,她的叙事语言特征有二:自由灵动和美文风格。
首先是自由灵动。自由自在是儿童的天性,而无拘无束是散文这一内向性文体的特质,这不但表现在行文结构上的纵横驰骋、变化多端,这在上一节中已有过论述,即该作品将小说的叙事结构拿来使用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还表现在语言方面,散文要求言简意深、短小精悍、精练优美、朴素自然,既要充满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又要具有作家鲜明的风格特点。如第25节“毛主席逝世·小剧场·亲人”,这一节描写了毛主席逝世时中国普通百姓的真实心理反应,“雷老师看了一会儿毛主席像,又低下头,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挪过来挪过去,倒腾了好一阵,才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她的声音是分岔儿的,就像是树枝分出好几个杈儿那样,声音向四处散着,怎么也汇不拢。说完,雷老师摘下眼镜,擦眼睛。同学们只有一小会儿的停顿,接着,就是哇啦哇啦的哭声……”[2](P58)这段描写是作品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她将那个时代大众对毛主席的崇拜和敬爱之情表露无遗,对人内心深处因痛失亲人而极度痛苦的感受用寥寥数笔便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时代。除此之外,作为东北人的宋晓杰,在作品中也描写了很多具有东北风情的人和事,如“蒸猪头”(东北过年习俗)、“猫崽子”(盘锦方言,意为“眼泪”)、“院子里的大缸”(东北农村过年的时候都把年货装进院子里的大缸中,以防变质)、“捡粪”,等等,东北味十足,这也成了宋晓杰与生俱来的语言优势,东北方言的自由运用使其作品有了作家鲜明的风格特征。
其次是美文风格。散文是美文,儿童散文更是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生活,营造美的意境,表现美好的人情、人性和人格,是真正的“美文”。儿童散文与成人散文一样应具有诗的特质,讲求诗的凝练、意境、情调和韵味。如“我和桃红一起想念它,想它安静的样子、想它飘动的样子……红纱巾,它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地跑掉呢?难道是风让它看到了更迷人的风景?”、“在这个罕见的雪天,我站在门外,对着一张钱,就像面对童话中的飞毯……”、“黄昏,捧着饭碗,我端坐在院子里越来越低的花影儿中,一边把脸埋在碗里,一边记下那些模糊而遥远的名字”,等等。这些语言就似没有分行的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从中也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语言的诗意美中总是渗透着浓郁的儿童情趣。
正如钱穆所说:“‘自由’二字,亦中国人所常用,与自然二字相承而来。乃谓一切由他自己,便就是自然如此了。因中国人重自然,故亦重自由。儒家所讲一切大道理,其实都即是天命之性,每一个人自然如此的,亦即是由他自己的,所以又说自由自在。由他自己,则他自己存在,故说自由自在了。”[5](P94)这段看似拗口的描述如果用在儿童散文上,就是一句话,即儿童散文要十分注重情感表现的率真、坦荡,充分彰显自由精神。宋晓杰做到了,她用率性自由的叙事语言营造了一个美丽的童年世界。
散文也是一种叙事性作品,因而也像小说一样具有叙事主题。儿童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童真、童趣,就如《暖暖的星星索》中集邮、交友、看电影等童年场景,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抒情言志,都是那么生动、活泼和有意味。可以说,宋晓杰的儿童散文真正将“情”“理”“趣”融合在了一起,是一种理趣天成,而这种理趣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叙事主题。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所要着重表达的主题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含蓄性,最主要的主题有两个:
一个是青春成长主题。作品从“我”的全家搬进“换新天大院”开始写起,写到“我”上“育红班”,再到上小学,最后到小学毕业,作家在时断时续的描述中,写完了一段“我”的成长经历。青春成长主题是儿童小说无法回避的,而同样具有叙事特征的儿童散文也同样如此,在作家的描述中,读者看到了主人公成长中的快乐、苦恼、迷茫、冲动、不解,等等,让读者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的成长经历。如“我长得太慢了,总也长不到书柜那么高,更别提工作那么远的事儿了。最起码,连自己的借书证都还没有呢”。[2](P100)作家对自己的那种渴盼成长的心理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宋晓杰将生活和人生中的诸多真谛自然而然地沉潜于字里行间,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同样会给成人带来一定的感悟,也许将这部作品称为“成长散文”更为贴切。
二是苦难死亡主题。其中,苦难主题在近年来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正所谓“好孩子没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一切都顺风顺水,那么,文学创作也就缺乏了可以推进的动力了。在《暖暖的星星索》中,苦难随处可见,如第52节“泉水·麝香虎骨膏·灾难”中就描写了姐妹俩居住的潮湿低矮的门房,“我们的衣服永远是湿漉漉的,不干爽,皮肤也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一不留神,屋角也许就会多出几棵细弱的茎叶。雪白的墙上,像是谁神不知鬼不觉地画出了水墨画。提提鼻子,一股湿湿的灰尘味”。“我们的被褥下面,是妈妈垫好的塑料布。一早起来,我们掀起褥子,塑料布上的水珠儿就滴溜溜的滚下来,一个接一个,像串起来的珠链”。[2](P116~117)即使是用诗意的语言在描写童年的苦日子,但那份生活的艰辛在字里行间也显露无遗。而谈到死亡主题,则是儿童文学理论界的一个禁忌话题,很多儿童文学基础概念都对死亡只字不提,但文学创作则相对自由得多,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甚至在大肆涂抹死亡。《暖暖的星星索》中也有死亡主题,但大多较为含蓄。比如“小庄的亲妈死了”“艳艳的妈妈死了。我们第一次见到死亡——第一次,亲眼见到”“小庄开始给我讲她死去的妈妈,讲她死去的姥姥”、“王老师、王老师为了、为了救落水的儿童,掉进东湖里了……她、她、她再也不能回来了……”等等,作家时不时地便会给读者来这么一次“死亡”的提醒,虽然有的时候表达得比较含蓄,但童年生活的那份沉重却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死亡促使人沉思,……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了一种崇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6](P4)死亡是人生的一环,在儿童文学中表达死亡主题,虽然略显沉重,但使作品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由此可见,《暖暖的星星索》的叙事主题是较为丰富多彩的,且都含蓄深邃,这在一个侧面也证实了作家的文学创作实力,毕竟平白的创作不难,难的是使文章具有超越于生活的理趣,既提升了文章的境界,又能陶冶阅读者的性情。
读罢这部作品,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还在盼望着作家能再继续写下去,甚至急于要知道这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这正是这部儿童散文的成功之处。宋晓杰的“文学表现朴实而显现优雅,平易而深蕴睿智,从容而不失奔放”,[4]她的下一部作品将更加令人期待。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晓杰.暖暖的星星索[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9.
[3]余雷.当代长篇儿童小说叙事结构分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陈世旭.乡土的歌者——宋晓杰作品感想[N].北京:文艺报,2007.8.31(4).
[5]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2.
[6]陆扬.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