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拓展的新思路

2013-08-15 00:48:29
河南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族特色

韩 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1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发展与创新

高校的领导要把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应加强特色,传承特色,改进特色,并不断提高其科学性,挖掘其娱乐性、趣味性与竞技性,并进行文化理论创新与价值的重构,使之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能在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基础上迎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而持续的创新发展。

1.1 加强特色,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快速的发展

1.1.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含义

只有正确的理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才有健康发展的保障。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时,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制定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不仅要突出民族传统文化,更要突出地域性体育项目的特点。

1.1.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的选择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新兴的体育学科,目前其主干以国粹武术为特色,其实各高校可根据自己开展的传统项目形成各自项目的优势特色,技术风格特色,实践运用特色,文化体系特色等。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师资力量情况,采用“扬长避短”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适合本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形成自己特色的“名牌”体育项目。还要根据高校条件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以及心理方面的特点,去选择那些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的项目,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娱乐、教育功能,并且具有民族性、趣味性、竞技性等特点,同时还符合大学生活泼好动、积极进取的心理特征。

1.2 传承特色,有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持续发展

1.2.1 注重特色内涵,持续优质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第一要义是“民族文化”,核心是“身心健康”,基本要求是“传承态度”。当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特色后,首要考虑的是持续发展。而持续发展特色就是要求我们所选择在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个事物根本性质的优秀内涵应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当中进行教学和研究。如一所学校选择开展太极拳运动已形成了特色,就应该使参加太极拳学习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中国文哲之学的精华和祖国医学、养生学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要善于通过各种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和电视、网络宣传等手段来达到教学质量方面更深层次的要求。这样对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进一步地提高,并使大学生学会一门健身技术受益终身。

1.2.2 挖掘特色优势,形成科学系统发展

如要充分挖掘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势,就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整体提炼和系统性的研究,对其技术方法、动作规格、竞赛形式和规则进行研究整理,还在理论层面上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对该项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渊源、项目特色价值功能及社会效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并逐步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1.3 改良特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实现,是传统民族体育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多元开放的现代体育,必须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体育,并与这个多元的体育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在沟通对话中达到互相了解、互相包容,进而形成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意义上的改良和传统继承。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1.3.1 深化教学改革,保持民族特色

我国高校中武术运动技术的发展偏离了航向,在一味追求所谓的“高、难、新”技术的方向发展,追求人体局部功能的超越,使之不但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特色,而且失去了武术原有的技击本质。这样既不能达到健身自卫、益寿延年之目的,又不能体现民族文化之优越。所以说,我们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中必须要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特色,在保持这种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教学改革,谋求更大发展。

1.3.2 继承传统理念,不断加以创新实践

目前部分高校所开展的舞龙、舞狮运动项也已在传统文化理念上向现代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创新了各种不同的舞龙、舞狮套路与难度动作。如:荷花龙、五环龙、八卦龙、五形狮及龙狮同台等多种套路演练形式。这样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训练了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强健了学生身体,培育了学生思想品德,同时还为学生走入社会促进了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2 重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体系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的选项课,应加强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改造与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例如太极系列有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等;木兰系列有: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等;武术系列有拳、刀、枪、剑、棍、鞭等;其他系列有:车技、手技、角力、摔跤、石锁、八段锦、五禽戏、舞龙、舞狮、民间舞、秧歌舞、跳竹竿、跳绳、拔河、毽球、放风筝、赛龙舟等。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类课程内容体系,形成自身特色。高校体育教学,弘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必须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体系,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其他人力资源的客体作用;要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利用各种媒体、网络获取和交流民族传统体育信息;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把各民族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与整合;要充分利用课外与校外的资源利用与开发,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渗透到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之中;要对现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开发民族民间更多的体育类项目,开发民族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资源。

3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3.1 构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师资培训体系

高校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教学的执行者——教师能够精通掌握较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不只是传统的几项,不仅仅是几个教师掌握几个项目的教学,而是要求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要学会几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体育专业院校举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在职教师进修,以提高其专业水平。体育专业院校应结合当前普通高校发展需要,培养除武术项目外,还能从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综合性技能型师资,以拓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推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高校要切实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并完成硕士或博士课程,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学历结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创编高校统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突出其民族性、知识性。

4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场馆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应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缺乏场馆的实际情况给予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造室内场馆。资金确有困难,可建立简易馆,挡风遮雨。也可以根据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通过改善教学和课外活动环境,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层次,确保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效果。

5 构建发展大学生自主性“学练”体系

完善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体系的设置,配备了精干得力的体育师资,在一定场馆条件下,正确引导大学生自主学练,是保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第一、指导大学生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通过改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练”的内在动力。

第二、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要进行改革、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向学生传授传统体育的健身知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身心全面发展”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以大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所占的“权重”应该加大,充分体现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学练”的个性。

第四、高校开设民族体育项目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高校开设民族体育项目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将吸引着广大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在节日或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集体排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队形变换及各种动作造型的定位,使之具有观赏价值,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堂学习转向社会学习与社会实践,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好素材。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优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高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继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和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体育、宗教信仰和社会民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借助高校这个平台,在高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而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进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1]祁龙祥.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52—166.

[2]张玲.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2(4)58—59.

[3]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41—243.

[4]刘继鑫,龚剑.对2000年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9)1184~1186.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族特色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中医的特色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完美的特色党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