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王献唐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08-15 00:52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术图书馆

胡 兵

(山东省图书馆,山东济南 250100)

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王献唐学术研讨会在王献唐先生的家乡日照市举行。山东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乔延春,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省政协常委、市政协特邀咨询李守民,市政协主席刘加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解世增出席开幕式。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图书馆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 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日照市华夏文化促进会、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青岛王献唐研究会、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日照市文广新局、日照市社科联协办。会议期间,21 位与会专家、学者从思想、著述、生平事迹等角度对王献唐先生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进行了研讨。王献唐先生一生致力于图书馆事业,长于版本目录、金石、文字、音韵、货币学,集考古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等于一身,同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藏书家、图书馆学家,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一代传人”、“一代宗师”。此次王献唐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于弘扬前贤治学的风范成就,挖掘名人文化的丰富内涵,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对每一位发言人做了点评。

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丁原基做了“照邑学者丁惟汾与王献唐的朴学基础及其学术成就”的报告。丁教授介绍了近代日照学者丁惟汾与王献唐,两人因受到“照邑朴学”学风的影响,分别在经学、金石学领域留下了重要著述。她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两位学者治学特色及其学术成就:①秉承乡贤许翰学风,建立博学通识的治学基础。王献唐平生著述逾百种,其治学与撰述亦博采众说,核其异同,屡立新意。②与同邑学者相互切磋,立论达到严谨邃密。③精熟小学,研经治史突破前人窠臼,自立机杼,为治学者别辟新涂,因而在近代学术史上留有不可忽视的成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董恩林做了“简评丁原基教授《王献唐生平及其学术成就》”的报告。他介绍了2012年出版的两部研究王献唐的专著,一是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勇慧撰《一代传人王献唐》,一是台湾东吴大学教授丁原基撰《王献唐生平及其学术成就》。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丁著特色:①以总结王献唐文献学成就为主。李著试图全面总结王献唐一生事功与学术成就,丁著侧重于探讨王献唐的文献学思想与成就,对其事功着墨不多。②以资料丰富见长。资料丰富、引证翔实是丁著的又一特点。③以分析学术思想与方法为要。注重表彰王献唐的文献学思想与方法,是丁著的一个最为显著地特点。

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恩田做了“王献唐先生征集甲骨文考释”的报告。他介绍了1929年王献唐先生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在兼理金石保管所工作期间,广收流散文物,如商周铜器、碑刻、石经、汉画像石、玺印、封泥、陶文、钱币、砖瓦杂项等,其中还征集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计一盒9 片,图文详加考释。他还从当代国学大师、抢救珍贵文献文物、文化战线上的抗日英雄等三个方面对王献唐做了评价,同时呼吁尽快出版王献唐日记。他还希望大家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

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在国做了“论王献唐先生的古玺文字考释”的报告。徐教授介绍了王献唐先生“印学之题跋及编著达51 种”,我们所能见到的印学书籍有《那罗延室稽古文字》、《五灯精舍印话》及《国史金石志稿》,从中可窥见王献唐先生对印学研究的精深,他在考释古玺文字方面的成就主要有:①考释方法科学。献唐先生在考释古玺文字时自觉地运用了偏旁分析法。②在考释古玺文字时,注重引用传抄古文资料对古玺文字加以考证。③王先生考释古玺印,注重对玺印文字意义的探讨。

山东博物馆印学研究中心、《印学研究》主编吕金成做了“王献唐与栾调甫之印学探讨”的报告。吕主编以印学研究为参照,揭示了王献唐与栾调甫之间印学学术探讨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特色。两人印学交流甚广,印学研究之特色,在于他们将古印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化之素材,弥补史料之阙遗,既旁征博引,又善于推理,既广博涉猎,又精义探微,对收印、考释文字、断代、论证印章制度、正史纠谬等,均作深层次论述。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张书学做了“探幽索颐 还原真实——《王献唐年谱》编撰手记”的报告。张教授介绍了在编撰年谱时所引用的主要资料及其价值:①著作,《山东文献集成》第四辑《王献唐先生遗稿》,共收录43 种附录1 种。②日记,《登假室日记》等8 种49 册。③书信,《王献唐师友书札》783 通,《王献唐往来书札》1000 余通。④诗词。⑤书序题跋。⑥档案文献。⑦研究论著。年谱“择要摘录,分年编入”让读者对王献唐先生一生学行有一个深刻了解,使读者触摸到一个鲜活的、真实的国学大师。

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顾问王福来做了“王献唐生平事略修订”的报告。他回顾介绍了修订先父王国华先生的文章《王献唐生平事略》的经过及修订说明,着重考证了王献唐先生的生日应该为1896年农历九月初七(公历1896年10月13日)。

研讨会第二阶段由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张书学主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对每一位发言人做了点评。

山东社会科学院《东岳论丛》编辑部编辑王戎做了“王献唐在四川”的报告。他介绍了王献唐先生在护书南迁客居四川时期的研究生活,①《国史金石志稿》的编撰是最能代表献唐先生金石考古学术水平的重要著作,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为突出民国金石学的成就,所收器物仅限于民国时期所出土和著录;二是书中所收器物都经过献唐先生认真辨伪,并非鱼龙混杂;三是关于铭文的释读,对前人已有考释者,择善而从。②献唐先生寄身四川期间,对巴蜀古地的文物,仍不知疲倦地搜集、保护、整理,其中宋代张琚夫妇造像塔砖的发现与研究,体现了献唐先生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所具有的历史使命感。③南迁途中及寓居期间留下的大量诗作,从侧面反映了献唐先生淡泊名利、忧国思乡的心路历程。

山东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研究员周郢做了“王献唐先生佚文《登岱笔谈》述略”的报告。周郢先生介绍了他在研究泰山文献中,新发现了一篇王献唐先生轶文《登岱笔谈》。该文收录在民国王次通先生所编《岱粹抄存续编》卷三中。《笔谈》刊发于民国十一年(1922)秋的《山东商报》(应即《山东商务日报》,今未见传),刊行时一署“凤笙”,一署“献唐”。因“凤笙”为王献唐别号,据此足可认定,其作者既是王献唐先生。《笔谈》所记系王献唐初次登岱所历,在文学和史料方面,都留有不少颇有价值的内容。

山东财经大学博士李宝祥做了“王献唐与齐鲁大学的学术关系述论”的报告。李博士梳理了王献唐与齐鲁大学的密切的学术关系。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这种关系:①王献唐与齐大交流合作的缘由,双方的学术关注点、地缘之利、人缘关系等因素促成了学术关系的形成和深化。②王献唐与齐大著名学者的交往,如栾调甫、明义士等。③王献唐在齐大的授课与演讲,王献唐先生为齐大讲授《版本学》和《目录学》,为了授课,王先生特意编订了《目录学讲义纲要》。在主掌山东省立图书馆期间,数次应邀到齐大作学术演讲。④王献唐与齐大学术刊物,王先生受邀于1932年10月21日为《齐大季刊》题写了刊名,并受邀写稿。王献唐先生还与齐大合组山左艺文编纂委员会,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刊行。这种学术交往,使齐鲁大学得以注入新的学术活力,王献唐也因此拓展了自身的学术空间,在民国学术界的重镇图书馆和大学的学术交往史中具有一定的典型和示范意义。

山东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唐桂艳做了“王献唐先生与山东刻书”的报告。她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王献唐先生对山东刻书的贡献:①介绍了王献唐先生作为著名的目录版本学家,在其题跋序文中关注山东刻书,从认识刻书的重要性、考证版本源流、辨析堑版优劣、探究刻书史实、关注乡邦人士、记载刻书版片归属等六个方面,留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对山东刻书做出了重要贡献。②印刻实践延续文化命脉,王献唐先生尤为关注山东刻书版片的收集、整理与刷印。不仅收集保存版片,还刷印、补刻了不少珍贵文献,为山东出版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献唐先生后人王墨林做了“王献唐先生藏《百汉碑研墨本》与朱铸禹《百汉碑研小引》”的报告。他回忆了著名的碑帖鉴定专家朱铸禹应其祖父王国华之托,于1979年12月31日寄来《百汉碑研小引》一文,以做《王献唐先生藏百汉研碑墨本》出版前言的事。并介绍了王献唐先生藏《百汉研碑》拓片是据百汉研斋主人万承纪收藏的碑帖制成的碑研所拓而来的事实,且根据目录判断应为初拓本。

青岛市王献唐研究会秘书处秘书长王书林做了“由王献唐所藏憨山扇面浅论‘那罗延室’”的报告。王秘书长介绍了他在整理王献唐先生手稿、珍藏等资料时,发现了一副先生所藏明代佛教高僧憨山大师的手写扇面,附其后的是先生1953年写下的题跋。跋中尽述憨山大师因慕“那延室”名而来牢山(即今崂山)传经传法之事,及将此扇面赠出而不得之前后因缘。抗战时期,先生命书斋名为“那罗延室”,即取其“牢固不破”之意,勉己牢守齐鲁文物之志。“那罗延室”使用最多的是在先生入川以后,在川十年,国破之忧,病痛之扰,丧子之痛,加之身边又无家人照顾,先生的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此时,“那罗延室”金刚牢固之意更显得极为重要。从时间上看,此憨山大师手写扇面先生应收于1937年抗战未爆发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陈德弟做了“我国古代藏书文化与出版”的报告。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肯定了王献唐先生的爱国情怀,王先生在方方面面都有造诣,其对文化的传承,是山东之幸,中国之幸,学术之幸。

研讨会第三阶段由刘德龙主持并做总结发言,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丁原基对每一位发言人做了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做了“王献唐学术成就的时代意义”的报告。陈教授说,王献唐学术影响广泛,在30年代即被誉为山左文物的“一代传人”,为“山东省近百年来罕见的学者”,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造诣很高,他的学术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集中表现在:第一,在传统学术领域,自觉地继承了乾嘉学者及山东学术界前辈治学广搜材料和精于考证的风格,而又以贯通的 眼光作系统性的研究,阐发其演进的通则,从而将传统学术推进到更高的层次。第二,他在图书馆建设和博物馆学领域的主张和实践,具有鲜明的创新意义,把传承文明、推进学术研究和服务大众二者密切联系,在当时很具先进性,因而备受赞誉,取得了卓著的成效。第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避危难,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另一种抗战,为守卫民族文化的命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现代文化史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篇章。概括起来,王献唐先生积极参与20世纪前半期的学术潮流,自觉地推进学术研究和图书馆、博物馆事业的近代化趋势,贡献巨大,被誉为“山东省近百年来罕见的学者”。

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博士做了“略论王献唐的思想与治学方法”的报告。她对王献唐的思想与治学方法进行了综合考察:①为中华民族“续命”的使命意识。王献唐先生认为,收藏图书文物并非是为藏而藏,而是因其中蕴藏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发掘和传承。图书馆人的职责不仅是收藏和典守,还应积极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使其传播于世。②崇尚、坚守“独立之精神”。③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王献唐治学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屡立新意,自成一家之言,其治学主要是广集材料、言必求证,实事求是、义必求当,触类旁通、融合诸科。因而在图书馆、博物馆、考古方面均有巨大贡献。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飞鹏做了“屈万里先生之版本目录学”的报告。赵先生介绍了被誉为“台湾经学研究的领航者”的屈万里先生与王献唐先生的交往与学术传承,他以《屈万里先生全集》及《屈万里先生文存》所见之资料,梳理屈万里先生与王献唐先生之学术传承关系,并分析了其版本目录学成就。他着重介绍了两点:①屈万里先生的文献学功力,与其长期服务于图书馆界有关。②在服务于山东省立图书馆期间,屈先生受到王献唐先生的指授与影响,开拓了屈万里先生在金石学、版本目录学方面的眼界,改变了其一生的治学路径。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丁 做了“王献唐与丁惟汾、孔德成的师友关系”的报告。丁女士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王献唐与孔德成早年先后拜丁惟汾为师,并曾于抗战时期在重庆诂雅堂门下同窗共学,讨论了王献唐及孔德成追随丁惟汾求学的过程,以及两人之间的同窗友谊。介绍了王献唐1927年开始追随丁惟汾学习音韵、小学及经学,在丁惟汾的提携之下,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得以在小学、金石、校雠各方面以展长才,成为丁、许一脉相承的照邑朴学传人。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守镇疆做了“由考古发现说王献唐先生《春秋邾分三国考》之贡献兼及小邾国史的相关问题”的报告。他介绍了自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小邾国贵族墓地遗珍重见天日以来,学者考索小邾国史迹源流,有一本书被提及到的频率非常之高,那就是王献唐先生的《春秋邾分三国考》。守镇疆教授认为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早、也是最为完整地以近乎“本末”体的形式将邾国三分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最为详尽的名作。其中对“小邾”之称的辨析,可谓合情合理,史实剖判,亦颇精当。还对小邾都城地望进行了考订。由《邾分》一文来看,其文献之谙熟、史实源流分析之精当,视之为史学名家亦不稍逊。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做了“‘莫言枯干閟生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山东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的职守及晚年王献唐对它的贡献”的报告。徐教授通过叙述山东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职守和作为,介绍了王献唐先生晚年对搜集、整理、鉴定、保存中华历史文物的贡献,宏扬了其慷慨捐献珍贵古书、古物的公益精神。徐教授在会上还提了三个问题:①山东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诞生及吴仲超先生提名推荐王献唐先生为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②王先生当上文管会副主任后为什么涉及到历史资料较少。③日照作为滨海文化名城的定位问题,介绍的文化名人较少。

清华大学历史系简帛与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守奎做了“清华简《系年》‘莫器昜为’考”的报告。他以实例讲了王献唐先生在古文字方面的贡献,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到华夏文明,小到一个字的解释,肯定了王先生在学术上的地位。但也有一些遗憾,因此通过这次会议建议推动:①王先生著作尽快出版全集,以方便大家利用;②王先生是一个学人,学人最大的影响是学术,要求大家从不同学科,多人合力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图书馆
学术动态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图书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