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角色分析

2013-08-15 00:43张晓春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个性化图书馆信息化

张晓春

(济宁技师学院图书馆,山东 济宁 27201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作为贮存人类知识,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知识角色——图书馆,也面临着角色和功能改革的时代选择。无论图书馆如何发展、如何建设,其指导原则就是要以信息化、人性化、个性化为核心,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传播知识,为读者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 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历程概述

1.1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

此项改革主要以图书馆内部业务流程——采、分、编、典、流为切入点,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国内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国外先进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引进为手段而展开。国内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 于1988年由文化部作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是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并逐步由V1.0 发展到client/server 模式的ILAS-Ⅱ网络版。目前已成为国内用户最多,应用最广、规模最大、联网性能最佳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国外方面,较早引进的如日本富士通的ILIS 系统。20 世纪90年代后期,如上海图书馆引进的HORIZON 系统,为我国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向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靠近提供了技术参考。

1.2 图书馆管理与Internet 技术的融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与互联网的连接,图书馆联合采编和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三方面的工作来展开。

电子阅览室与互联网的连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知识信息共享。

1997年由国家图书馆组建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1999年初,全国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教育部、科技部在这方面也有较大的举措。首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于1998年开始筹建,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在广域网环境下的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其次,科技部于2000年主持成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并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系统。

另外,这一阶段还促成了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及浙江地区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建立,为全国范围内的此项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1.3 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阶段

2000年4月,我国成立了以文化部为召集单位、22个国家部委组成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成立了以胡启恒院士、李国杰院士为首席专家的顾问委员会。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已完成与国家骨干通信网的多网互联,组织了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研发,并开展了数字资源建设等多项工作[1]。

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知识角色分析

2.1 保存知识成果——藏书楼

将人类的知识成果汇集并保存起来,以作需要时翻阅研究之需,这是图书馆建设最基本的角色定位。人类自出现以来所创造的文明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对世界的认知、对天文地理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开创新实践、对哲学世界的思考、对社会道德的构建理念、对人类自身的探索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等等,这些成就对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被发掘。但这些作用的发挥都要依赖于将这些知识成果记录、保存并传承下去的各种记录资料。很多人类文明成果在传承过程中消失、损毁,或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加以有效地整合利用,对整个人类进步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图书馆的作用在于可以将这些记录资料收集起来,并系统地加以整理、分类、标识,并发展出科学的管理办法,使这些知识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是一个藏书楼,典藏人类文明财富,并使之继续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2.2 开启民智、教化民众——教育机构

“一百多年来……,尽管图书馆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和发展动力,但毋庸置疑,如果没有面向所有人平等、开放的服务,图书馆使命的社会价值将难以体现;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渴望和期待,图书馆的发展也将失去动力。通过提供服务实现其社会使命,通过满足服务需求彰显自身价值。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价值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意义。”[2]这段话其实是对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深刻阐释。

图书馆通过自身专业的机构、工具设备、手段,利用自身储藏资源传播文化知识,实现教育功能。其教育对象最趋近于平民化,教育功能具有普遍、均等的特点。教育内容也包含了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全部知识。而且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所收藏的知识资源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生动化,各种音像、图像资料的开发,使得图书馆的知识形式更加丰富,教育手段更加生动有趣。

2.3 重要科研及学术交流场所——学术交流及科研机构

学术交流方面,图书馆越来越成为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浓厚的知识氛围、安静的学术环境决定了其作为学术交流场所的天然功能。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又能促进图书馆设施设备的完善和功能的改进。优秀的图书馆本身也可以成为学术交流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图书馆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传播交流中心。科研方面,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科研活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潜力巨大。

3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角色的拓展

3.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领跑者

图书馆员应该走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沿,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给信息增值,知道如何活用数据库、电脑和网络为公众服务,并且有能力将新的法则、秩序以及组织手段引进互联网。”[3]

从研究图书馆信息化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所催生出来的信息技术往往成为后者发展的技术依托。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包括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业务的自动化管理、信息服务网格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产业化。这些信息化特征基本包含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所有目标,而且是中高级目标。因此,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看成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微观“实验田”,各种技术和条件测试可以先在这一小系统中进行,进而可以扩大为社会性的基础信息设施建设。

3.2 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者

信息素质概括来讲是一种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局限于掌握信息检索技能,目录查询技能等简单操作方法。图书馆已经不再简单地扮演信息储存和提供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自身作为信息动态网关的功能特性,解决现代信息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均等、不平衡现象。图书馆除了帮助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的读者提高他们使用自己可获得的信息资源外,还通过自身信息优势,尽量缩小以至于消除“信息资源优势者”和“信息资源匮乏者”之间的信息鸿沟,促使全民信息获得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发培养他们甄别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

3.3 个性化、人性化知识服务的提供者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各种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允许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时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无线传送技术使图书馆提供知识服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用户可以在自己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服务;个人网页和个人兴趣偏好的模型构建技术能够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个人兴趣的多样化也催生了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广大用户可以各得其所。

4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角色的建设

4.1 继续加大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主导。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技术、资金、政策、人才等问题,单单依靠图书馆或者高校自身,发展能力十分有限。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制定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设立专门机构,协调各方力量协作共建。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这一复杂浩大的信息工程项目,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是必需的,也定会起到积极显著的作用。

其次,也要依赖于图书馆自身。图书馆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对自身信息资源要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对现有的自身馆员要逐步实施信息化技术培养,同时注重对高新精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另外还要重视加强馆际间的交流协作。如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联合建立数据库等。

要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比如对三网(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融合的运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与用户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考试信息、职业信息;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利用网络电话及在线视频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还可以利用三网融合的优越性开展知识游戏服务。要注重图书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为图书馆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4.2 大力发展图书馆联盟事业,注重提高全民信息素质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4]。联盟按组织形式有系统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地方政府促成的地方性图书馆联盟,如:广东高校电子图书馆;基于地缘关系形成的地域性图书馆联盟,如:2002年的“北京北三环——学院路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按功能模式又可分为专业功能联盟和综合性功能联盟。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与不同的图书馆开展不同形式的联盟合作活动。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图书馆联盟的形成,对于各成员图书馆降低购买信息资源的成本,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流通成本,扩大知识服务范围等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联盟合作过程中,要注重树立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注意协调各个合作方的经济利益;做好联盟的资金来源和分配体系建设。无论哪一种联盟,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让用户能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所需信息,优化用户的信息使用环境,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得能力,进而提高用户整体的信息素质。

4.3 积极开展个性化、人性化的知识服务

目前的个性化、人性化知识服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服务方主导市场的服务理论落后于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以用户需要为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的转变;用户搜索结果的匹配性不高;机械化、程序化的知识资源提供方的信息分类方式与个性化的用户端的知识资源分类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信息获得障碍;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没有引起馆方的足够重视,个性化服务质量的反馈机制和体系不够完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相关服务人才也较为短缺;服务手段滞后于自动化步伐;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为此,知识服务的提供方应及时转变服务理念,努力提高搜索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信息资源分类方式;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手段和技术手段;建立用户服务信息跟踪机制,及时获得用户端的服务质量反馈;加大个性化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及时革新;管理者需建立管理是为用户负责的管理理念,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相关人员提高个性化、人性化信息服务水平的热情。总之,要从观念、技术、制度、法律等多方面开展图书馆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工作,将之作为图书馆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图书馆建设顺应时代步伐、完成自身知识角色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4.4 努力实现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社会化

无论图书馆未来如何发展,其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如何发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都是其最根本的社会效用。目前,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各个高校或在社会公共领域作为政府事业机构设立,其开放程度不高,服务对象也限于学生群体或一些非在校的信息素养较高的知识群体。可以说,图书馆的功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发挥,其全民教育的本质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目前图书馆信息化技术,如依靠图书馆现有知识资源,建立基于互联网共享技术的地方性综合知识服务平台和地方间的合作服务平台,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其知识服务的社会化,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学习型社会,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周欣娟,陈臣.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1-30.

[2]李晓新. 普遍. 均等——中国图书馆的百年追求[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

[3]吴建中.21 世纪图书馆新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86.

[4]戴龙基,张红扬. 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03).

猜你喜欢
个性化图书馆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图书馆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