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杰
前不久,基于对中考历史教学和相关课题内容的研究,笔者仔细翻阅了近几年南通中考历史试卷,细细品味,其中的乡土历史是每年的必考内容,反观课堂教学,其实有较大一部分内容都与地方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例,并结合近几年南通中考试题,谈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辅助教学。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以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例,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而张謇不仅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人之一,更是我们南通历史文化的名人,作为南通的一张名片,历年来和张謇有关的内容在南通中考中频频出现。如2008年的第42题和2010年的第31题,在列举了一段张謇的史实后,先后以5分和10分三问的形式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内容,其实认真思考后发现,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都是可以渗透和联系的。
如试题中讲到张謇是在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才选择弃官回乡办厂的,其实这一内容教师可在讲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时加以联系。课堂中教师可引用1895年张謇在日记中写的“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以此告知学生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十分痛心、愤懑,忧国忧民;接着引入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的一句话:“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得出张謇倡导的“实业救国”的主张,由此判断张謇抛弃世俗偏见,开拓创新,身体力行实业救国,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
试题中也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有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南通地方历史资源加以引导,可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大生三厂小火车、大达轮步公司轮船、大聪电话公司、翰墨林印书局”等资料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了解近代南通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同时,更增强了对乡土历史文化知识的认同感。
当然教师也可从身边熟悉的地方和场所入手,列举近代以来张謇在南通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机构,如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后形成了拥有40多个企业、2000多万元资产的大生集团,而我们现在熟悉的二厂、三厂等地名就是从那时的大生纱厂二厂和三厂沿用过来的。再如1902年,张謇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也是现在南通师范学校的前身。还有如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也是现在南通博物馆的前身。再如1912年,张謇“举私家之藏书公诸其乡”,建南通图书馆;1919年,在城西南桃坞路建更俗剧场等,这些场所或名称都一直被沿用至今。通过这些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此外,教师也可适时地进行拓展,前后联系,创设情境,可从2009年国务院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角度出发,设问:为何南通在近代城市建设中特色突出?由此可引导学生认识到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和社会事业造福了一方百姓,它们为南通城市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体现了南通人重视文化教育,善于吸收先进事物,包容会通的精神风貌。
当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也是在曲折中发展起来的,2008南通中考历史第41题材料分析题的第3问就是与此有关,试题从新增工厂数和创办资产总额两个角度出发,以柱状图的形式列举了1902~1927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最后请学生概括这一时间段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及作出判断的依据。其实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书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渗透地进行讲解,主要突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这时的民族工业处于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第三阶段是从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此时的民族工业再度受挫,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与此相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热情,那么我想,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