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波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社会学自1839年诞生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学家基于他们对社会学的基本假设、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设想的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特点的研究范式。笔者认为深入理解社会学范式是把握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关键,遗憾的是国内社会学范式研究和建构比较薄弱,本文旨在就社会学范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
社会学范式是深入理解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关键,那么什么是社会学范式呢?这需要从什么是范式谈起。范式最早由科学史学家库恩先生提出,“范式”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可以引申出“模式”、“范例”等含义。江怡认为,“即某些重大科学成就演变成科学发展中的某种模式,因而形成一定的观点的方法的框架。”[1]而社会学家艾尔·巴比则指出,“范式,是我们用来组织我们观察和推理的基础模型或是参考框架。”[2]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即便是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解释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存在着差异性,这其实反映出其使用的视角或者说是“范式”是不同的。社会学家瑞泽尔则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3]我国社会学家袁方则认为,“它(范式)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4]他往往体现在不同的科学家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假设不同,从而使用的概念和研究方式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说社会学范式就是社会学家观察和分析社会世界的模型或者参考框架,正如文军指出,“社会学范式是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5]在文军看来,社会学范式往往表现在社会学家阐释社会现象的价值预设不同以及其选择的概念,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在《社会学: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一书中,明确将社会学中各种流行的理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不同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社会事实范式强调社会事实是真实的,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笔者认为社会事实范式的最突出主张者是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他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他把“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称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6]并明确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特征,强调对社会事实要像“物”一样去进行研究,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社会事实范式强调外在“社会事实”的作用,在现代则体现在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那里,前者更多地关注是社会秩序和结构,后者则是关注的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但是,它们在强调外在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和约束上则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社会释义范式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主张社会现象是与人的动机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属于这一范式的社会学有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族学方法论等。[5]42笔者认为,社会释义范式强调人的能动性、建构性、选择性,认为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都是人们建构的结果,人们会在“实践”中会构建符号,会形成一些自然而然的“规则”,主张要对自我和意义进行深刻地解释,特别是常人方法学强调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和习惯加以“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制度、习惯、规则其实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而社会行为范式认为只有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发现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主要代表有斯金纳和霍曼斯等人。周晓虹认为,社会行动范式本质上是心理主义的,它们试图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层面来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国内社会学前辈袁方教授在其《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对瑞泽尔将社会学范式划分为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直接进行了介绍。周晓虹教授则在《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以及《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等文章中,在瑞泽尔关于三类范式划分的基础上将社会学范式归结为四类:社会事实范式、社会行为范式、社会批判范式和社会释义范式。他认为,就社会事实范式而言,该范式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社会事实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倡导问卷调查法和历史比较法;就社会行为范式而言,他认为社会行为范式强调理解社会行为及其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在方法上强调实验室实验;就社会批判范式,他指出,“社会批判范式的主要理论,在经典时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7]就社会释义范式,“是理解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人行动的主观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对行动者和社会现实的影响”[7]文军教授则认为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传统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三种范式,即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他认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张从经验出发,注重借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以及精确的数据来说明问题。”[5]45而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强调要考虑人的特殊性,批判主义范式则强调以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社会学范式整合问题比较感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就社会学范式整合问题就行了论述,代表人物有周晓虹、文军、丘海雄等学者。通过阅读这些学者的著作,笔者发现他们提出社会学范式整合的原因大致有这些,其一是受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关于社会学范式整合思想的影响,其二是对社会学研究长期以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众说纷纭的担忧,认为社会学范式多元的状况不利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其三是认为对社会学范式进行整合有利于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其中周晓虹教授在其《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中分析了瑞泽尔和约翰逊关于社会学范式整合的思想。瑞泽尔试图通过两个连续统来建构现实的基本层面,即微观一宏观连续统和主观一客观连续统,从而构成社会现实的四个层面,让社会事实范式、社会释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去对应四个层面,周晓虹教授明确指出他阅读瑞泽尔的书感觉瑞泽尔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社会学范式整合问题。约翰逊试图将影响人类行为的全部因素纳入一个比社会系统更大的系统之中,从而去实现范式的整合,同时他也明确看到了试图通过一个整合的范式去说明复杂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关于社会学范式整合问题,周晓虹教授认为,“事实上,在社会学的整合方面,我们以为最现实的途径是在不同的范式之间甚至在同一范式之内展开进一步的交流。”[7]
社会学者李怀在《也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简评周晓虹教授<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一文中对周晓虹教授关于社会学范式整合思想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周文在分析社会学范式整合时也陷入了困境,“一方面说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又说这种整合的资源是很丰富的,范式整合的可能性又不是完全不可能的。”[8]同时他觉得谈论社会学范式整合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是社会变迁给社会学理论范式整合带来了可能性,并主张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应该成为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王建民则在《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中明确的提出,“曾经以实证对人文、主观对客观、宏观对微观等面目出现的众多社会学研究范式也将走向“多元一体式”的整合。”[9]他同时在文中也明确指出谈论社会学范式整合并不意味着抛弃或否定一种范式而偏爱或独尊另一种范式,也不去试图构建一种统一的范式。文军在《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中指出全球化时代到来为社会学范式的整合带来了契机,“社会学范式的整合趋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全球化这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中进行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10]潘鸿雁在《社会学的范式及其整合趋向》中也指出,“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学研究上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要努力实现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研究范式的整合。”[11]但是他也没讲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范式实现整合的途径。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社会学范式的论述显得有些混乱,认真思考发现这可能与范式概念本身的含糊性有关。虽然范式概念由库恩提出,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对范式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清楚地界定,以至于有的学者说仅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就至少以21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这或许是导致范式概念到处使用而又十分含糊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库恩的范式,从本质上看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视角、框架。
而社会学范式也就是说社会学家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世界的视角、参考框架,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的社会学家便自然拥有不同的社会学范式,这也很自然。除了上面学者就社会学范式进行的总结外,笔者认为起码这些划分也应该属于关于社会学范式的重要思想。如艾尔·巴比在《社会研究方法》中提出的范式有: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特纳在《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划分的功能主义、生物进化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结构理论、批判理论七种类型;沃特斯在《现代社会学理论》划分的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批判结构主义。笔者也觉得很难给社会学范式下精确的定义,其实这样说或许好理解些,借用社会学家韦伯的话说,每种社会学范式其实是一种“理想类型”,它突出了某方面的特质而相对弱化了其他一些方面的特质,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学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它其实是一种设想、猜测、框架和工具。我国社会学家袁方先生也曾经指出,社会研究没有统一的范式或模式,各种观察角度、各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的。
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学范式,它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学家研究旨趣和偏好,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以及不同特质的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角度、方式、框架不同是正常的。近年来不少学者虽然提出了社会学范式整合的问题,但对如何实现社会学范式整合没有提出明确的思路,在笔者看来其实不少学者讲的社会范式整合问题其实是在探讨社会学理论的“综合”问题。在社会学发展史,一直存在着实证社会学、人文社会学、批判社会学的区分,也明显地存在着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等明显的“理想类型”,要想实现社会学范式的真正整合可以说是很难的,谈论社会学范式整合确实存在着很大风险。纵观社会学发展史,能够将各种特质都加以很好的整合的当然要数帕森斯,但是他的宏大理论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便说明这一问题。社会学范式整合想法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学者想试图将一切社会现象都纳入社会学来解释的一种理论情结。笔者认为,社会学范式的差异其实是社会学究竟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它的方法论、方法、方式及使用的概念、研究程序始终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的一种折射。近年来不少学者就社会学的发展提出了“危机”说,认为社会学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不利于社会学长远发展,而关于社会学范式整合的思想或许体现了应对社会学“危机”的努力。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学危机主要体现在实证社会学受到了挑战,而这对社会学发展有好处,“恰恰为社会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12]
一直以来,国内社会学过分依赖西方社会学范式,而缺乏自己的创建。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社会学本土化,我们就不能老是套用西方社会学的范式,而要构建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本土社会学范式。因为社会学范式无非就是社会学者观察和解释社会的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历史和文化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学范式。
中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社会学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真正推进社会学本土化、构建具有很好解释力的社会学范式方面成就不是很大,反映出理论社会学研究较为贫乏的现状。在笔者看来,中国社会学恢复以来,国内形成带有“范式”意义的社会学有这些:即郑杭生的“社会运行论”、刘少杰等人倡导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交换)学派”、张静等人提倡的“结构一制度分析”视角、孙立平等人主张的“过程—事件分析”、翟学伟的“脸面观”等,这些主张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提供了较好的分析框架和视角,因此,笔者将它们视为社会学恢复以来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学范式,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学本土化的步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把握社会学范式是深刻理解社会学内涵和发展的关键,因为社会学范式意味着社会学家观察、思考、研究社会的假设、方法、方式、概念的不同,它是社会学家构建起来的“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家的探索社会的参考框架和分析工具。学术界关于社会学范式多样性及整合的思想其实体现了社会学自创立以来在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如果要真正地整合社会学范式必须建立在对这些问题的“整合”上,而笔者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说谈论社会学范式整合是有着巨大风险性。笔者关注到费老晚年对社会学发展的深刻地思考,他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中指出,社会学具有“科学”和“人文”双重性格,社会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应该去关注文化,其中他还特别提到对人际关系的“意会”的研究,显然这用实证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同时,费老还在文中明确提出,“我们在探讨某些新的论题和领域的时候,也需要进行方法论和方法上的再探索。”[13]通过费老的文字,我们其实也不难发现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在社会学恢复重建30多年的当下,中国社会学必须对西方的社会学范式进行反思和再探索,我们应该积极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范式,提升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1] 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79.
[2]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34.
[3] Ritzer G,Sociology:A Multiple Paradigm Science[M].Bostom:Allyn and Bacon,1975:7.
[4]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4.
[5] 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0.
[7] 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2002(5).
[8] 李怀.也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整合—简评周晓虹教《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其整合的可能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6).
[9] 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研究范式的整合[J].社会,2005(5).
[10] 文军.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J].学术论坛,2001(3).
[11] 潘鸿雁.社会学的范式及其整合趋向[J].新疆社科论坛,2006(1).
[12] 吴小英.社会学危机的涵义[J]社会学研究,1999(1).
[13]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