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013-08-15 00:43:24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观建设文化

★ 李 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历届党中央集体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与不断创新。这些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对于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际形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一)人本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社会关系的整体出发,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文化观。文化渗透在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社会的一切方面,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而劳动的主体则是人。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它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又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个人的本质。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全面性。由此看出,“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社会属性”,这些概念的界定和基本观点,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人本主义精神,凸显了马克思对于人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二) 和谐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时指出,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适应”,“协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和谐的文化思想。

马克思和谐观主要包括了丰富的思想内容。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最终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在和谐稳定的人际环境中,人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发展。再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关系构成了社会。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只有社会得到发展,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因此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 主流文化观

精神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形式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建立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的。然而在他们的矛盾运动中,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积极作用。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落后的文化意识则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都完整地阐述了物质生产力对于精神生产力,经济基础对于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相互重要作用。因此积极的主流的先进文化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 创新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身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基础和源泉。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创造了精神财富,物质生产活动又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才得以发展和进步,而这种发展与进步是建立在文化的不断的创新与创造上的。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意识形态的变更及其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更及其创新。因此,先进的劳动方式促生先进文化的产生,我们要在新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不断创新创造新的文化,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

(一)人民大众文化观

文化源于人民,由人民创造,人民群众是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泉,是文化永恒的根基、血脉和源泉。文化发展是为人民服务的,它属于人民,人民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因此人民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归宿与目的。文化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我国文化的发展,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文化观和“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毫无疑问就要贯彻全心全意发展人民的文化的宗旨。我们所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就是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也始终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必须努力表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人,文化理应为人民大众服务。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建设发展中始终坚定不移的贯彻着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文化观。

(二) 主流意识文化观

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日趋显现,经济全球化已成定势,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日益渗透,文化交融、思想交锋愈加频繁和激烈。文化产品已然成为强势文化输出其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各个国家把文化发展,文化强国放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无疑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紧迫课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当今文化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人民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保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才能有效地抵御敌对势力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挫败他们和平演变企图,真正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避免重蹈苏联的老路。

(三) 中国特色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同时,也在不断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对文化建设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创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不断完善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文化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个论断明确地阐述了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没有一个相应的文化价值观,政治与经济都将缺乏价值内核,成为无源之本。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我们文化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它鲜明特点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不应该是狭隘的封闭的民族主义文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面向世界,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汲取其他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只有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全盘西化的观念下,结合中国的国情,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联系到一起,并不断适应全世界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文化的长足发展与进步。毛泽东还提倡文化领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化发展指导方针,要求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继承和创新,对于外来文化敢于学习与吸收。这些指导方针全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突出的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它使我们的社会文化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包容的特征,使人们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极大地解放,也成为了我国以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2.精神文明建设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法原理,极具创新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邓小平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其与经济建设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精神文明是从物质文明来的。”从而确立了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凸显了对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一直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为了进一步推进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他的倡导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系统地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重要特征和基本指导方针。

3.先进文化建设论

江泽民全面继承了邓小平关于精神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就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全面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并认为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建设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凸显了先进文化建设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先进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4.文化软实力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坚定贯彻着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文化建设中提出了更多的创新理念。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创造性的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理念,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将国家发展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强化了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的自我意识,理清了以经济强国推动成为文化强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战略思想,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同时还提出了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全球化的向度中建设我国文化,实现文化的“走出去”。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把我国的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这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观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08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