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13-08-15 00:48:29余丛颖
河南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三唑酮越夏分生孢子

余丛颖 张 华

(陕西省高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 710200)

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ms DC),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年度间病情变幅较大,是影响小麦生长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小麦一但被白粉病菌危害后,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蒸腾强度增加,病初叶面出现禢色小点,逐步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到了后期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并且上面有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可导致叶鞘、穗及茎杆等部位也有发生,引起叶片枯死、植株早衰、分孽数和成穗率减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2]。因此,对小麦白粉病应引起种植户及农技推广人员的高度重视。

1 病原菌

Blumeria gramims(DC.)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球针壳属。菌丝体表寄生,多为永久性生存,很少消失性,并且有隔膜,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稍弯曲,单胞无色,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63~104μm ×20~30μm,侵染力持续3~4d。病部产呈黑褐色,即病原菌的闭囊壳,无孔口,呈球形,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当温度下开裂,并且放射出子囊孢子。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域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2 为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是真菌性性气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严重时为害茎杆、叶鞘和穗颈等,病初期时叶片先产生褪黄色小点,随后逐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同时叶表面产生白色粉状小霉层(分生孢子),到了发病后期霉斑逐渐变成淡灰色或灰褐色,叶面上散在的黑色小粒,即白粉病菌的子囊壳,下部叶片比上部页片严重,叶片正面比背面病斑多。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叶片逐渐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不能抽穗,或抽穗却籽粒不饱满,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3 发生规律

白粉病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当条件适宜时,闭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越冬的病菌首先侵染小麦底部叶片,并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后的病斑以分生孢子多次进行再侵染,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飞散到小麦叶上,分生孢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肉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发育繁殖。另外,匍匐于叶面上的的菌丝,可再形成分生孢子,导致病害不断扩大,直至重新产生闭囊壳越冬。王志顺[6]等报道称,雨季容易诱发白粉病,当温度升高且干燥时也有利于该病的蔓延,麦田若排水不畅、通风不良或氮肥施用量过高也易发病,白粉病多在2月上旬发病,病叶率为1.6% ~15.4%,流行期是在3月中旬,病叶率达13.7% ~24.6%,大面积流行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病叶率可高达27% ~60%,到了4月下旬,小麦进入乳熟期,病情基本趋于稳定。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5.1.1 适时播种,建立合理群体密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在白粉病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区域可适当晚些播种,以减少秋苗的发病率,但要注意过晚播种会导致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叶片幼嫩,抵抗力下降,同时,要根据小麦品种 特性控制好播种量,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避免播量过大,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和采光不良,田间相对湿度增加,容易使小麦倒伏,发病情况加重。

5.1.2 合理施肥,增施钾肥。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的施用量,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生产中要坚决避免偏施氮肥用量过大,促进麦株健壮生长,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5.1.3 加强田间管理,控制好田间湿度。要根据田间土壤墒情进行冬灌,减少春季灌溉次数,以降低发病高峰期田间的温度,同时搞好田间沟系配套,在小麦扬花期之前,挖沟起垄,注意排水,在冬前、春后及时清除麦田的杂草,在发生干旱时也要及时灌水,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抗病能力,越夏区小收割后要及时进行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抑制病害的滋生蔓延。

5.1.4 减少初侵染源。在小麦白粉病越夏区,播前必须消灭自生麦苗,尽量减少菌源以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一定要处理好带病的小麦秸杆。

5.2 药物防治

鉴于目前生产抗品种品种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药物防治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药物防治包括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播种期药物拌种,主要针对常发病严重的地区,可用15%三唑酮可湿粉剂进行拌种,每亩20~25g,对麦苗安全,促进生长,但要注意,三唑酮拌种药物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出苗,而且三唑酮拌种后残效期可达60d以上,还能兼防根部病害。春季喷药防治,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因此,在春季发病初期,要及时进行叶面喷药,常用的药剂有:12%烯唑醇、15%三唑酮、20%三唑酮、30%多·酮可湿性粉剂等,这几种药效持效期都较长,一般喷1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用量为:生长期施药,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g,30%多·酮可湿性粉剂100g,其他杀菌剂如50%退菌特、70%甲基硫菌灵、40%多硫等,这几种药剂持效期较短,一般需喷2-3次,但在当前生产实际中,使用15%三唑酮和30%多·酮的防治效果较好。生产中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配用做到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对于病害大发生年份用30% 多·酮可湿性粉剂,在适期内用药2次,第1次在田间发病始盛期,第2次根据病情发展情况而定,一般间隔7~10d较好(掌握在病情高峰期前)用药,用药量以每亩用100g为宜。

[1]徐太杰,孙俊铭,韦刚.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87-88.

[2]于艳娟,李国利,王学臣,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12,(4):24-25.

猜你喜欢
三唑酮越夏分生孢子
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对水体三唑酮的去除作用
三唑酮降解菌SM3的降解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0:58
利用室内微宇宙系统研究三唑酮对淡水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
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