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绪岭 张宜伟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影响路面性能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取决于所用的原材料的类型、路面结构和施工水平等情况,外因有日光辐射,地理纬度,温度,降水等因素。建成后的沥青路面便完全处于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对它的影响是最大的。沥青路面为了保证它的使用寿命,必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季,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地区以外最暖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季风气温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使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既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又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加上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这样就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沥青路面的受气候损坏的原因也不同。
1997年,沈金安制定了一个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这一分区被纳入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其主要目的是为沥青混合料设计服务。
SHRP 研究成果中将沥青的野外性能和室内分析建立了直接关系,把沥青的性能跟气候条建立关系,通过控制车辙、低温开裂、疲劳开裂进行沥青路面性能的验证。
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都十分普遍。雨水进入沥青面层之后,在众多高速行使车辆反复影响下可能产生水损坏。在降水过程中,雨水会进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在大量快速行车的作用下,不断产生的动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剥落下来,局部沥青混凝土变成松散,碎石被车轮甩出,导致路面坑坑洼洼。由于沥青路面表层的施工时,片面追求平整度,忽视了压实度,使表面层混合料的空隙率过大。如果一场大雨过后,所产生的坑洞绝大部分是表面层的坑洞,深入中面层和底面层的坑洞只是少数。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首先在局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处产生,因此它是随机分布的一个个孤立的坑洞。
降水中的化学成分对沥青混合料的化学腐蚀作用。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大气酸度增加,造成了酸雨现象。但对于路面材料的腐蚀缺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混合料在酸腐蚀环境下,由于水中的氢离子与集料发生化学变化,即酸雨中的H+溶解了集料中的碱性氧化物K2O,CaO,MgO 等,导致集料组分流失,形成微小空隙,使得混合料空隙率增加。
在一不同的施工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下,沥青出现了一些性能上的变化,变得硬脆,使路面变脆,加速路面裂缝、水损害等病害的发生。沥青路面,由于受太阳光辐射吸热变软,长期受车轮压力的影响,较容易产生凹凸不平,由于地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表就会升温很快,而且温度的高低和地面的性质有关。
沥青是一种温度敏感材料,导致各方面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很大,这是热量因素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影响的根本的原因。沥青是一种吸热材料,它对太阳热辐射的吸收率很高,达到0.80~0.95。夏季,在太阳的持续热辐射作用下,大量热量被沥青路面吸收并在沥青面层中得到蓄积,造成沥青路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高温条件加速了沥青的氧化反应,加快了沥青的老化;极端最低地表温度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不大。每天温度的循环在路面中产生的应力循环,会直接导致温度疲劳裂缝的产生。
服役过程中环境的高温使沥青混合料中沥青变软,在重型车辆的碾压下会使得混合料中集料发生位移,位移的累积会导致路面变形,直接表现为车辙病害;若各面层粘结措施不好,在高温下集料的位移还会沿着行车方向进行,直接表现为推移病害。
当沥青路面温度降低时,沥青粘滞度增高,因而强度增大,强度随温度而变化的幅度很大,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气温下降,特别是在急骤降温时,会在路面结构上产生温度梯度,路面面层遇降温而收缩的趋势会受到其下部层次的约束,在面层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时,就会造成面层开裂。
沥青混合料孔隙中的水与沥青之间相互作用,使沥青的粘结力下降,导致沥青混合料的强度降低,进入沥青薄膜层与矿料间隙的水,使沥青从矿料表面剥落。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再加上车辆与冻融循环的交互作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就会破坏。
通过分析各种气候因素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损坏的影响,得出降水、日光辐射、高低温度以及它们的综合因素对路面的损毁。这样可以方便我们在进行道路建设的时候,综合考虑气候的影响,达到能够增加公路的使用寿命。
[1]沈金安.道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气候分区及关键性技术指标[J].中国公路学报,1997,10(1).
[2]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沙庆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