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娟 华双艳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0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并以“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作为旅游年的宣传口号,极大推动了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观光农业景观以“大农业”为背景,考虑园区所在地气候及地带性分布,根据农业的不同类型和目的功能,经过合理规划,展现以农作物、林果、植被和动物等生物景观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美。
观光农业规划中的SWOT 分析,指的是通过对项目地现存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确定项目总体发展定位。分析内容包括:园区所依托城市的发展水平、客源市场结构、交通区位情况、政策法规、基址状况、资源禀赋、同类竞争等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或者调整园区发展战略,制定规划方案。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系统固有的生态条件分析,结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评价它对某类用途的适宜程度和限制性大小,划分其适宜程度等级[2]。由于观光农业园区其所处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源、植被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立地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通过生态适宜性分析,园区规划者因地制宜,因山就势,在提升园区景观特色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以Forman 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以林果植被等绿色片区为基质,以农田、池塘、湿地、草地、农田、果园、菜地、苗圃和广场等斑块镶嵌的多样化景观结构,从而维持大气、水体、湿地的自然形态和循环过程,并以优质的道路、河溪和林带“廊道”体系联结景区景点。
武汉有着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各类农业景点景区面积达46 万亩,具备年接待游客740 万人次的能力,武汉市已经把休闲旅游农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2]。长山农业生态观光园位于武汉洪山区东郊,毗邻东湖风景区,向东达武大铁路,向西到王青公路为,北临石门峰名人文化园,南至土桥村边界,总面积777.9 公顷,是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的四园之一。
1.优势(S)。观光农业的开发概念与目前市场需求契合,客源基础好,市场容量大;园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为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良好的依托;园区所处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
2.劣势(W)。园区现有的种植区域分布比较密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专门从事生态旅游的人才少。
3.机遇(O)。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为武汉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一个社会大环境,武汉将成为中国旅游中心地之一;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8 +1”城市圈一体化工程的实施,扩大了武汉长山农业生态园的发展空间与客源市场。
4.威胁(T)。农业旅游对环境要求高,因而旅游产品的设计、硬件设施规划布局和旅游环境容量预测是需重视的问题,环境保护压力相对较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通过对武汉长山农业生态园进行SWOT 分析,长山农业生态园应以武汉市区为依托,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以打造集农业体验、农业示范、农业推广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农业观光区。
整个园区规划分为农业体验区、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推广区三个区域。农业体验区以山坡地为主,坡度较小、土壤条件好的地块适宜发展果园、茶园;周围被大片自然植被覆盖的山坡,可建小道供游人登山游览;在部分山顶制高点设亭、阁等建筑,供游人休息赏景,体现“天人合一”的景观设计;水库除去农业灌溉和动值物养殖等基本用水要求外,还可以作为非饮用用水,为水上娱乐设施所利用。
农业示范区以绿茵片片、花果飘香为主要景观特色,成为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优良品种的窗口。通过全电脑控制玻璃温室,展示无土栽培技术和异地新品种;通过自动播种生产线、移动式喷灌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绿色环保蔬菜。游人可进入示范区参观游览,在部分地段有可供采摘的蔬果,在园区内加工后即可品尝。
农业推广区的每个景点可以是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的完美契合。通过在园区内设置参观通道,让游客切身体验、激发其潜在兴趣,使其有效的了解和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通过更进一步的理论培训与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将会有力促进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最终提高农业推广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总之,根据园区内现有地形、土地利用以及土壤状况,要合理布置园区内的各项功能需要。在设计中不仅要将环境问题和现在人们的旅游方式纳入考虑,同时注意避免设计过度,让园区在自身的演变中,形成多重功能场所,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经历。
长山农业生态园的三个区域即为3 个大的粗粒功能斑块。大斑块有利于保持景观稳定性,而小斑块则可以提高景观异质性。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园内相对稳定斑块的原始地形地貌,例如对园内林木、农田、池塘等实现最少的人工干预和建设投入,增加分散的自然斑块,来弥补景观恢复的生态功能,实现空间上绿化配置的层次感,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此外,应当在大的游乐设施、餐厅、住宿等人工粗粒斑块中融入小的植被斑块以实现整体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能处处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与生机盎然;廊道作为自然、人工斑块间生物交流的通道,其设置应当在力求自然绿色的同时,亦可通过人工绿色雕塑、修剪等方式增添其自然情趣。
[1]陈燕飞,杜鹏飞,郑筱津,等.基于GIS 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6)
[2]http://cn0008.blogbus.com/logs/1633484.html
[3]王小雨,李婷婷,王崑,等.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