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在昆明市烟区的应用

2013-08-15 00:49:35李向东詹莜国高福宏李忠环施晓群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19期
关键词:烟蚜蜂种放蜂

徐 云,李向东,詹莜国,高福宏,李忠环,施晓群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2010~2012年,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配合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利用三级式烟蚜茧峰规模化扩繁技术有效控制了7.97万hm2烟田的烟蚜危害,实现了全市烟区的100%覆盖,形成了市级公司抓种源质量、县级分公司抓扩繁、基层烟叶站抓应用的良好局面,成效显著[1]。现将该技术推广模式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的关键技术

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是由昆明市烟草公司设计研发的烟蚜茧峰规模化繁殖技术体系,该体系结构分为三级主体:一级主体是标准化繁育基地,通过大棚盆栽方式培育种蚜和种蜂,向所辐射区域提供种源;二级主体是昆明市9个县(市、区)烟草分公司,采取漂浮育苗方式扩繁种源;三级主体是乡、镇级烟叶站,在漂浮育苗小棚中饲养烟蚜茧蜂,并投放至大田中。

1.1 烟蚜茧蜂繁育基地统一保种扩繁

1.1.1 烟株培育 基地统一以云烟203作为供试烤烟品种,进行漂浮育苗,烟苗期剪叶一次,当烟苗长至5~6片真叶时,移栽到花盆中。盆栽基质土配方:红土1 000 kg,加农家肥300 kg、17%钙镁磷肥20 kg,充分拌匀后堆沤30 d以上,装盆时再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 g/盆。装土量约6 kg/盆,以占花盆容量的5/4为宜。烟苗栽植深度约3 cm,移栽后用含 3‰的 45%复合肥(N∶P2O5∶K2O=15∶15∶15)水作定根水淋蔸800~1 000 mL/株,注意不要浇到心叶。移栽后每10 d左右再用5‰的45%复合肥水追施800~1 000 mL/株。同时,每2 d浇清水800~1 000 mL/株。保持烟株嫩绿,提高蚜虫适口性。棚内温度控制在22±5℃,湿度控制在60%~70%,自然光照,烟株培育25 d左右即可接种蚜虫[2]。

1.1.2 种蚜扩繁 (1)烟株接蚜。移栽后25 d左右,选择有11~12片真叶、有效叶达6~7片的健康烟株为接种烟株。选择个大无翅、无寄生的3~4龄蚜虫,以及烟株下部对角3片真叶,用毛笔法或撕片法将蚜虫接种至叶片的中间位置,注意不要接在叶脉上。采用撕片法接种时需注意:一是种蚜多的一面要朝上;二是根据蚜量的多少,放置1~3片蚜片(每片接蚜片上约6~7头蚜虫),接蚜量以20头/株为宜;三是接种2 d后,要及时清除接蚜片。(2)烟蚜繁育管理。一是水、肥、温湿度的控制。根据蚜种培育需要,按1.1.1中的剂量2~3 d浇水一次,每10 d追肥一次,棚内温度控制在22±5℃左右,湿度控制在70%以内。在这种条件下培育约15 d,蚜虫量可超过3 000头/株。二是烟蚜生存环境的保护。大棚内的烟株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易发生白粉病、蚜霉菌及炭疽病等病害,要及时防治;同时,盆栽烟株的距离保持在40 cm以上,并及时清除盆内杂草,开启大棚侧窗,保持棚内通风;在日常管理时保持大棚的密闭性,进出时要关闭门窗,当发现食蚜蝇、草蛉等蚜虫天敌时要及时消灭[3]。

1.1.3 烟蚜茧蜂种蜂繁育 (1)接种烟株的选择:当盆栽烟株无翅蚜量超过3 000头/株,以及烟蚜个大、无病时,可接种烟蚜茧蜂;(2)种蜂选择:上午8∶00~10∶00,在保种蜂室内使用电动吸蜂器或吸蜂瓶收集刚羽化的烟蚜茧蜂成蜂,注意每次电动吸蜂器连续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0 s,吸蜂距离为2~3 cm,以避免伤蜂;每个容蜂器收集2 000头左右,成蜂用5%的蜂蜜水饲养,蜂蜜水不能过多,放置于通风阴凉的地方,温度不能高于30℃;注意清除重寄生蜂(即烟蚜茧蜂的寄生蜂)。(3)接蜂量:以蜂∶蚜=1∶100的比例接种,雌雄蜂种比例合理搭配。(4)接蜂方法:将种蜂放到带蚜烟株的下部叶片上,让烟蚜茧蜂从容蜂器中自然飞出,自主寻找烟蚜寄生。(5)水、肥、温湿度的管理:繁蜂烟株跟繁蚜烟株的水肥管理一致,温度控制在22±5℃左右,湿度控制在50%~80%之间,温湿度可通过天窗、侧窗,通风网来调节;在繁蜂期间,将5%的蜂蜜水放在玻璃培养皿中让烟蚜茧蜂自然采食,可以适当延长烟蚜茧蜂的寿命。(6)僵蚜的观察:带蚜烟株接蜂后8~10 d即可形成僵蚜,10~15 d后可形成大量僵蚜,繁育时要注意观察僵蚜形成时间以及僵蚜的颜色变化情况;当烟株上形成约有500头/片的僵蚜片时,就可提供给县级繁蜂点作为烟蚜茧蜂扩繁的种源。(7)烟蚜茧蜂天敌的防控:日常管理要注意繁蜂室的密闭性,进出繁蜂室需随手关闭门窗;当发现烟蚜茧蜂天敌烟蚜金小蜂、重寄生蜂时,要及时清除。

1.1.4 蚜种和蜂种的运输 (1)蚜种。2010年,刚推广烟蚜茧蜂防控技术时采用“蚜种整株带盆运输”的方式运送蚜种,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带盆整株运输数量大,装载困难,送到各乡、镇路途遥远,又因大车运输需加盖布棚,车内温度较高,到达目的地时,蚜虫的死亡率较高[4-5]。随着运送方法的不断改进,2012年采用“整株装袋运输”方式,效果较好。该方式的技术要点是:选择带蚜量为2 000~2 500头/株的烟株,整株采收后用外叶包住有蚜虫的嫩叶及新叶;顺势装进纱网袋,4株/袋,约有10 000头蚜种;纱网的透气性有利于蚜虫存活,装车时将纱网袋直立靠在一起,避免平放压伤蚜虫;装袋后烟株体积小,1辆小轿车可轻松装运200袋,蚜种可达200万头,1辆越野车可装运300~400袋,蚜种可达300~400万头;用小轿车运输时要开空调,控制温度在30C°以下。采用这种方式运送蚜种,方便快捷,到目的地时能保持98%的蚜虫成活率。(2)蜂种。运送种蜂时,先将烟株上有500头/片的僵蚜片采下,按20片一束,叶背对叶背叠好,叶柄朝下;顺势装进纱网袋,20片/袋,约10 000头僵蚜,运输方法与运送蚜种一样,达到目的地时可保持98%左右的羽化率。

1.2 县级漂浮育苗小棚扩繁蚜种、蜂种

1.2.1 烟苗准备 一般采用K326为供试烤烟品种,采取漂浮育苗方式,播种后40~45 d、烟苗长出5~6片真叶(猫耳期)时可采用撕片法接种繁育基地提供的种蚜。

1.2.2 蚜种扩繁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带蚜叶片撕成许多小片,放在苗盘上,接种蚜虫以3~5头/株为宜,3~4 h后移动蚜片位置以保证接蚜均匀,接蚜3 d后清除蚜片。接蚜后要加强管理,控制小棚内的温湿度,温度保持在30C°以下、湿度保持在40%~70%。按照正常管理,烟苗接蚜15 d后,可得蚜虫30~50头/株,7 000~10 000头/盘。这些带蚜烟苗称之为烟蚜苗,可提供给乡镇烟叶站作为蚜虫繁育的种源。

1.2.3 蜂种扩繁 获得烟蚜苗后,按蜂蚜比1∶50放置僵蚜片,僵蚜片以3片为一束悬挂在烟蚜苗棚内;僵蚜自然羽化、交尾,自主寻找蚜虫产卵寄生;正常情况下,放蜂后7~10 d,即可产生30~40头/株的僵蚜,烟苗可得5 000~6 000头/盘的僵蚜。这些带僵蚜的烟苗称之为僵蚜苗,可提供给乡镇烟叶站作为烟蚜茧蜂繁育的种源。

1.2.4 蚜种、蜂种的运输 由于县级种蚜、种蜂扩繁点一般距离乡镇繁育点比较近,因此可采用塑料筐或竹筐装运;运送时,将僵蚜苗从苗盘中剪下,在塑料筐中分层装好,层与层之间用隔板分开;运输过程中,要用遮阳网遮阳,同时避免重压,运送到目的地后要及时接种。采用这种运输方法,蚜种、蜂种的成活率均可保持在90%以上。

1.3 乡、镇级漂浮育苗小棚繁育、饲养及放蜂

1.3.1 烟苗准备、蚜虫扩繁及烟蚜茧蜂饲养 烟苗准备、蚜虫扩繁及烟蚜茧蜂繁育按照县级扩繁的技术规程进行,蚜种、蜂种由县级繁蜂点提供。

1.3.2 放蜂方法 (1)集中假植僵蚜苗放蜂。将乡、镇级漂浮育苗小棚扩繁饲养好的僵蚜苗,从苗盘中连根拔起,直立装框运到田间,将整盘僵蚜苗(约160株)集中假植在烟田风口处,僵蚜达6 000~8 000头/点,可防治烟田面积6 000~8 000 m2。采用这种方法,僵蚜苗有一定的群体,僵蚜数量多,在一定的时段内羽化出的成蜂多,交尾率高;僵蚜苗可存活一段时间,僵蚜苗上还有一些蚜虫可给先羽化的烟蚜茧蜂寄生,在田间没有蚜虫时还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成活率和田间寄生率都较高[6]。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易推广,而且运输量小,僵蚜苗不需要回收,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放蜂方式。(2)其他放蜂方法。①点状放蜂法:即将烟蚜茧蜂成蜂或僵蚜片集中放于烟蚜密度较高的田块或烟株周围。②区域性放蜂:即在连片烟田内随机放置僵蚜片或散放成蜂;一般要求在田间保持有较高的烟蚜茧蜂种群密度,同时在烟蚜发生初期就要高密度释放烟蚜茧蜂,以抑制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样控制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1.3.3 放蜂注意事项 (1)放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观测烟田蚜虫数量、告知烟农在放蜂前后2~3 d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准备好运输工具及放蜂人员等;(2)连片烟田内,用一根1.5 m高的竹竿或木杆插在田间,将僵蚜片挂在其上,每杆挂僵蚜片3~4片,进行2次放蜂,僵蚜数量不少于1 000个/667 m2,并根据田间蚜虫数量调整僵蚜片数量,僵蚜片投放7 d后要集中回收统一处理;(3)繁蜂中后期,烟蚜茧蜂大部分羽化成成蜂时,可用吸蜂器收集成蜂,在3 h内释放到大田中,注意在上风口放蜂,中午12∶00以前完成。

2 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的应用成效

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推广应用面积2010年为 0.67万 hm2,2011年为 3万 hm2,2012年达4.3万hm2,实现了全市植烟区的100%覆盖。2012年6月,对烟蚜茧蜂防治、施药防治和空白处理的烟蚜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个处理的平均烟蚜量依次为0.62、0.58和1.92头/株,蚜情指数依次为2.46、2.42及8.76;烟蚜茧蜂防治和施药防治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7.71%和69.79%,蚜情指数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1.91%和72.37%。由此可见,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防效与化学农药的防效基本一致。从投资成本来看,2次放蜂防治的成本约6元/667 m2,2次施药防治的成本约9元/667 m2前者比后者可节约成本3元/667 m2。2010~2012年,昆明市利用烟蚜茧峰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共7.97万hm2,共节约防治成本358.5万元。从生态效益来看,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烟叶中的农药残留,提高了烟叶的品质及安全性,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维护田间物种的生态平衡。

3 讨论

云南省烟草公司昆明市公司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在大规模人工扩繁烟蚜茧蜂的过程中,建立了“烟蚜茧蜂三级式规模化扩繁技术”体系。该体系针对性强,组织有力,为烟蚜生物防治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模式;同时,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昆明市烟区烟叶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施用量,保护了植烟环境,降低了烟叶农残,提高了烟叶安全性及烟叶内在品质,为烟草行业建设生态友好和谐环境、节约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显著降低了烟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从而使烟田主要害虫天敌(如烟蚜茧蜂、七星瓢虫、食蚜蝇、草间小黑蛛和草蛉等)的种群数量普遍得以提高,同时对油菜、果树、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蚜虫也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该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果,受到了云南省各级政府、国内外专家、烟草工业企业和烟农的充分认可及高度关注,社会影响力十分显著。但是,烟蚜茧蜂种源繁育必须建立标准化的繁育基地,固定投资较大,需要有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另外,该技术仅依靠烟草生产推广还不能达到全面控制蚜虫的目的,烟草以外的作物往往成为蚜虫繁殖及蔓延的虫源基地,因此还需要农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将其推广应用到其他作物的生产过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蚜虫的生物防治。

[1]陈云芬.云南省农科院环资所生物防蚜提升烟叶品质[N].云南日报.2010-08-12(1).

[2]邓建华,吴兴富,宋春满,等.田间小棚繁殖烟蚜茧蜂的繁蜂效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6-69.

[3]林兴红,杨宏雄,徐兴阳,等.烟蚜通过烟蚜茧蜂生物防治的效果及病毒病风险分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1,(3):42-44.

[4]朱 艰,王新中,蒋自立,等.利用蜂蚜同接技术规模饲养烟蚜茧蜂[J].中国烟草学报,2012,(3):74-77.

[5]朱 元,吴 剑,王 燕,等.大棚温室和田间小棚蚜虫及烟蚜茧蜂繁殖方法及效果分析[A].吴孔明.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54-357.

[6]王树会,魏佳宁.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和释放技术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377-382.

猜你喜欢
烟蚜蜂种放蜂
释放赤眼蜂对玉米穗期鳞翅目害虫的防效研究
河南农业(2024年3期)2024-03-05 02:20:52
放蜂
福建烟区不同世代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效应
蜜蜂育种中对种用雄蜂的培育
青年生活(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田间不同放蜂量防治玉米螟试验
现代农业(2018年7期)2018-08-01 12:27:44
种蜂王的选择
中国蜂业(2018年7期)2018-07-27 03:50:00
烟蚜茧蜂对不同龄期烟蚜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发育表现
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漂浮烟苗饲养烟蚜及烟蚜茧蜂技术研究
黄色与黑色蜂种在高寒地区饲养的不同点
中国蜂业(2016年1期)2016-01-30 1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