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西剪纸的艺术特色及发展历史研究

2013-08-15 00:51:18□王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刻纸窗花剪纸

□王 君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赞美剪纸艺术的诗句。剪纸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产生于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部分——山西剪纸的产生、发展与兴盛都与山西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蚩尤、黄帝都曾经在这儿活动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山西;南北朝时期这里帝王辈出;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在太原起兵,他们把太原当作大唐的龙脉所在;隋唐时期,山西南部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清朝的晋商遍布各地,掌握着全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凭黄河水、黄土山养育,山西人民独具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正是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表里山河的地理文化环境,造就了山西剪纸的独特魅力。山西剪纸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明清时期的节日庆祝活动隆重丰富,节日剪纸也随之迅速发展。当时剪纸已经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岁时节令、风俗礼仪、巫术祭祀、装饰环境等等。同时,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剪纸的一种新形势——染色剪纸。

1 岁时节令剪纸

明清时期,我国岁时节日已经发展完善,人们对节日的庆祝仪式都比较隆重。山西,人们在庆祝仪式中剪纸起着多种作用,民间的剪纸已广泛用于各个主要节日。年节期间,山西中阳农村流行“祭枣山”民俗活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后,农妇用发酵面粉盘成云朵状,每朵上放红枣若干枚,然后做成“枣山娃娃”的形状,蒸熟后供奉天神。特别在正月初五(传说是五路财神生日)和正月十五(俗传是三官大帝中上元赐福天官的生日),民间有敲锣打鼓祭枣山的习俗。家家把“枣山娃娃”剪纸贴在枣山面塑上,然后供在院里,全家拜枣山,叫做“拜天地”,祈祭丰收之年。“枣山”象征灶房米面如山一样高,预祝来年喜获丰收。

明清时期,山西有的乡镇流行过年时贴钱马风俗。所谓“钱马”,就是剪一匹双翅腾飞的骏马,背上驮着元宝或金钱。到除夕傍晚,凡家庭所有门(包括羊圈、骡马圈等)的门框上和屋廊檩条中心,都要贴上钱马。钱马,象征天马送禄、马上发财,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内财运亨通,福禄臻至。到正月初三拂晓,举行送神仪式时将钱马撕下,同送神香火一起焚化。

明代延长了元宵节放灯时间,长时达到十天之久,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到正月十七日晚落灯。清代虽没有像明代的十天那么久,但也非常隆重。元宵节有许多民俗活动,当然晚上看花灯,猜灯谜是不可缺少的。这一时期的灯彩十分丰富,有走马灯、宫灯、夹纱灯……这些灯彩上面大多是用剪纸装饰,因此,每年的元宵灯会也是民间剪纸的展示会。山西也有一些传统花灯流传至今,较有特色的要数河津的“转灯”。转灯形成于清代,其实是一种走马灯,灯面上均饰以各种剪纸图案。“转灯”是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原理创制,汇集了结扎、剪纸、绘画、裱糊、折叠等工艺。转灯是用竹子做成骨架,用麻纸糊成各种花灯,并用硬厚的纸制成四五个旋风轮,装在花灯两侧,灯光发自特制的腊烛,灯面上装饰着人、畜、花、鸟、鱼等剪纸图案;灯架顶端再置一雉尾和绣球风哨,使灯在转动运行时有形、有声、有色。

明清时期,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年节祀鼠送鼠活动,亦称“老鼠纳妇”、“老鼠娶亲”、“老鼠成亲”,俗称“老鼠娶媳妇”。民间称这一天是“老鼠嫁女日”,各地日期不同,山西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后的三四天内。到了当天,山西民间多在墙壁上贴民俗剪纸或民俗年画“老鼠嫁女”。

正月二十三日是填仓节,山西习俗是:当天晚上,家家户户把水缸填满,煤池加满,粮囤填满,燃灯照明,祭祀仓、井、碾磨、水缸、天地神、牛马王等。康熙五十六年《解州志》记:“(正月)二十三日,家贴画牛于门,又剪纸为妇人形倒悬门阑上,及串药葫芦、车轮等形贴门,曰‘老君炼丹日’,贴则四时平安。”在山西解州,人们在填仓节用剪纸保平安。

春龙节,亦称“青龙节”,山西民间叫做“龙抬头日”,在夏历的二月初二。明清时,这一天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流行祈龙下雨、引龙熏虫、祭祀土地神等种种民俗活动,全部与祈求农业的丰收有关。到二月初二时,妇女剪龙,家家门上贴龙,祈求龙王降雨。龙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当春耕开始,人们在门脑贴剪纸龙,表示他们祈求“龙抬头”下春雨和引龙填仓迎富的心情。

2 风俗礼仪剪纸

山西明清时期,婚姻礼仪中剪纸传达了人们的美好感情。女孩子表达情感比较含蓄,通过一些信物把自己的情意通过情物传达给对方。用剪纸底样绣的鞋垫、荷包、手帕作为定情之物送给对方,绣上一对鸳鸯戏水,传达自己含蓄而又热辣的情感。这就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女子出嫁前,都要为自己做嫁妆,主要是向婆家展示自己的女红技艺。女子结婚前提前做一些针线剪纸活到时候随嫁妆一起装入箱底。到了结婚当天,要把嫁妆展示给大家,让人们参观、评论这家的媳妇巧不巧。婚礼当天新房顶棚、窗户上的剪纸表达人们对新人的祝福,都是祝愿新人恩爱幸福、早生贵子一类的剪纸,到处弥漫着喜庆气息。

明清时期,山西民间的丧葬礼仪十分隆重,其中剪纸的用量已经非常大了,而且用途相当广泛。有引魂幡、纸钱、大量的纸扎,以及寿衣花样、寿鞋花样等等。中国民间传统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因此在民间丧葬礼仪中,用到大量的纸扎,如元宝、府邸、金童玉女、华丽的衣物等等,就是希望亡人在阴间能够不愁吃穿,有人伺候,尽享荣华富贵。在山西乾隆年间的《代州志》上记载:“代州乡俗,凡葬必刻楮为鬼神、人物、禽兽之状数百事,五色灿烂,备诸工巧,胪列市衢,至墓焚之,名曰纸火。”楮为木名,皮可以造纸,所以应是纸的代称。“刻楮”就是刻纸。可见,清代在山西剪纸是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五色彩纸剪刻糊制的鬼神、人物、禽兽,多达上百件,都陈列在街市,送葬到墓地,全部烧掉。

乔迁剪纸在明清时期也已形成。自古以来,乔迁庆贺仪式从从来没有间断过,到了明清时有日渐隆重的趋势。山西人一直都比较重视家里的居住环境,辛辛苦苦挣了钱,在家盖几间新房是必须的。所以,乔迁新居是每户人家的一件大喜事。乔迁之时定要贴些剪纸窗花、顶棚花,显得新屋喜庆亮丽,也有驱邪避祸的意思。乔迁剪纸主题多是生财、纳福、祈喜、镇宅、辟邪一类,例如“喜蛛八卦”、“八卦雷碗”、“开门纳燕”等。

3 巫术祭祀剪纸

清代清明前后,民间还有用剪纸辟邪。《黄土地民俗风情录》记载:“(清明)祭奠完回家时要拔一把麦苗。由年长的老太太用纸剪成一个鸡,下系麦苗,吊于屋里楼板上。有的用白纸剪一小门,贴于门上,再用红纸剪桃贴在剪的小门里。”山西一带清明节时,流行剪纸蛇、蛇盘兔、燕,放在墓地上或贴在窗户上。俗语曰:“蛇盘兔,必定富。”“剪下燕婆婆,住到福窝窝。”这是祭祀先祖和介子推亡灵,祈望吉祥。

过去人们靠天吃饭,面对灾难非常无奈,只好寄希望于一些民间信仰崇拜,这也是原始图腾发展的结果。山西吕梁一带农村遇到蝗灾时,妇女用剪纸剪成鸡并蘸鸡血在磨眼里焚烧,认为这样可以治蝗灾。当地俗语:“蘸鸡血,镇子方(蝗虫)。”这种民俗是上古人民崇信鸡神的观念的遗存。

4 装饰剪纸

明清时,居室花在山西的村镇特别盛行。居室是维系家庭、家族的纽带。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五祀”的习俗。每年岁末腊月,民间都要举行“五祀”活动,用各种艺术品把五位家神装饰更新。居室中的门神、门笺、窗花、中堂花、灶台花、顶棚花、炕围花、墙花、烟囱花等民俗剪纸形式,就伴随着年画、桃符、对联、灶马等民俗艺术相应产生的,而且随着不同历史年代在材料、内容、形式、用途上不断发展变化,到明清时,这种“五祀”剪纸已发展为“居室花”,用途更广,不单是做祭祀用,还作为装饰环境、烘托喜庆气氛用。而且从节令扩大到节令、结婚、寿诞、乔迁等喜庆生活中,其内容的主题多是吉祥、喜庆。

5 民间戏曲剪纸

民间戏曲、民间说唱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就是在酬神、祀鬼、敬祖、庙会、岁时节日等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都要演出戏曲、说唱。明清时,民俗戏曲、说唱十分普及、兴盛,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特点的民俗戏曲、说唱形式,上演的剧目更是丰富多彩,而且其功能逐渐由娱神发展到娱人,在婚丧寿诞礼仪中也少不了表演这些民俗艺术。因为,这些戏剧“是最接近民间的,代民众贺喜,也代民众消愁,代民众立言,也代民众说出心头的愿语,它借代言体讽刺,也用戏剧转移来反映人间没有公平、不正义的事。”人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化。因此,在明清时期剪纸中,有许多的内容都是反映民俗戏曲和传说故事。

6 清代时期广灵县的染色窗花

广灵汉代置县,由于地理位置闭塞,这里的人民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男子下地劳动、女子在家织布缝衣绣花就是当时的真实生活情景。许多巧手女子在为家人缝制鞋帽衣服时,常用剪子剪纸花样作绣花底稿,这就是广灵剪纸的雏形。之后,广灵剪纸逐渐变成用品色加白酒点染的彩色剪纸,改变了原来红、蓝、黄的单色剪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艺术。

清代乾隆、嘉靖年间,山西广灵县的窗花刻纸形式已经产生。山西大多数地方的窗花是以单色彩纸剪成,一般为红色为主,只有大同的广灵一带是用宣纸、毛边纸等镂剪出的染色窗花。广灵染色剪纸在清代开始出现。清代咸丰初年,山西大同府广灵、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民间艺人借鉴年画、刺绣、皮影、绘画等艺术的色彩美,将颜色用于刻纸,创造出刻染结合的“染色刻纸”。这种“染色刻纸”是用修足刀刻成的,因此被成为“足窗花”。由于刻染相当粗糙,所以又被称为“草窗花”。到同治、光绪年间,民间艺人将点染刻纸技艺弘扬光大,熟练地运用红、黄、蓝、绿、紫五大色,刻出以戏曲为主题的戏人刻纸。因其戏人形象呆板、粗糙,形似装粮食的口袋,花卉用色搭配不当、缺乏过渡色,人称“口袋戏”、“五大色”。光绪后,民间艺人在承袭前两代艺人成就的基础上,借助国外化学色的输入,使广灵、蔚县染色刻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以戏曲人物和花卉为主题的独特艺术风貌。

[1] 陈 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潘鲁生,苗红磊.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 王 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4] 薄松年,段改芳.山西民间剪纸[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5] 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第二辑)[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闽红]

猜你喜欢
刻纸窗花剪纸
刻纸——指尖上的传奇艺术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40
溱湖刻纸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2
剪一朵窗花
大灰狼画报(2022年2期)2022-05-23 12:57:18
剪窗花
剪纸
文苑(2020年4期)2020-11-22 13:45:55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4:02
饶凯玉 宝安刻纸画艺术第一人
南风(2019年14期)2019-08-26 09:09:52
剪窗花
剪窗花
小学生导刊(2018年4期)2018-04-18 13:53:20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