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思宁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两个趋势,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正是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平台基本搭建并开始起步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源,泛北部湾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经济合作区,更需要各方面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一方面,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得人才竞争范围不断扩大为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合作开发是发挥人才互补共生,合理整合、利用有利人才条件的现实需要。经济区的人才资源缺口大,各国之间人才因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体现出的优势都是不同的,加强人才合作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和条件,实现人才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西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各国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开发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发布,为加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经济区人才合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经济区内各国之间人才合作开发的观念还不强,对此平台的利用效率还不高。由于经济区内各国的考虑各自发展,受此现状的影响,经济区内的人才竞争大于合作开发。人才合作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仅仅是派遣行业人才出国培训学习或者引进外国专家,整体来看人才交流很少,难以形成规模,缺乏对经济区人才合作的整体开发和系统规划。而且各国对人才合作开发的投入资金不足,无法建立人才合作服务机制,难以实现经济区内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所以人才合作开发难以进一步发展。
泛北部湾经济区内的中国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有1 311.94万人,广东有10 430万人,香港有700万人,其中能够利用的人力资源占区域总人口的65%以上,这说明泛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对其的合作开发。另外,广东有本科高校45所,职业技术学院72所;北部湾经济区有高校35所,在校学生共计30万人左右,每年为社会提供普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6万人左右。经济区内可开发的高校人力资源丰富,但是这些高校及企业、政府中拥有高职称、高技术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且这些人才大部分并非合作开发而获得,由于人才过多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导致高层人才奇缺,缺乏领军型人才。这些都表明人才合作开发的效果并不明显。
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北部湾经济区几个城市的高校人数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加上人才合作开发的作用,经过教育培训,每年都有很多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虽然人才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且每年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且受到地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合作开发出来的人才流动性较大,北部湾经济区内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都不能实现以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效果,当前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到2015年,在高端新型产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还需要培养开发紧缺专门人才39万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也显示: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为115万人左右,2015年将达到168万人左右。
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中包含各行业、各学科的人才,层次、专业分明,人才资源结构初步形成,但是人才供给在专业、层次结构上和产业、区域分布上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及矛盾。据调查,行业分布上,全区85%的专业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区域分布上,全区大部分人才集中在广州、深圳、南宁等中心城市,防城港等相对偏远和欠发达城市的人才数量很少,条件更为艰苦的乡镇企业尤其是农村基层,人才相当缺乏;专业分布上,全区文史类专业人才居多,理工类专业人才偏少,人才大多集中在文化、教育和卫生行业,广东45所本科高校中理工院校不到10所,北部湾经济区内竟然没有一所理工本科院校,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领域以及处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与新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另外,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中普通人才多,高层次、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少。由于人才资源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局部单位的相对积压,一方面造成了许多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一些地区、领域、单位、岗位人才相对过剩与人才浪费;另一方面又形成与加剧了其他地区、领域、单位、岗位人才的短缺,如此就导致了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相对过剩和绝对缺乏并存的结构性失衡。
广东省2011年GDP为52 673.6亿元,2010年GDP为45 472.83亿元,增长率为10%;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2011年GDP为3 862.33亿元,2010年GDP为3 042.75亿元,增长率为15.9%。两省总GDP都有增加,同时两省各市区GDP也有增加,这说明近年来的人才资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不断增强。同时资料显示,北部湾经济区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的GDP超过了国有企事业单位,这也表明人才相对集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创造的价值远不如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价值未能充分挖掘。从整体上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GDP的增长幅度大于广东省,人才资源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推动作用比较大。各区域专业人才的效能也在不断升高,但其创造的价值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各国的平均水平。
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合作开发的平台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建立,基础是中国和泛北部湾东盟几个国家之间的友好、互信合作关系,因此,首先要维护好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经济区政府间政治、经济上的互信,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人才交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经济区可以定期举行泛北部湾人才合作交流峰会、建立泛北部湾人才合作开发论坛、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合作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提出对人才合作开发的建议,推动人才合作开发的理论创新,促进人才合作开发的进程。同时,通过人才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发现人才合作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好,相互借鉴,创造良好的人才合作开发环境,不断完善经济区人才合作开发平台。
任何合作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北部湾经济区出台了不少人才政策,但是这些人才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人才政策环境和人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执行能力不强、支持力度小、政策分散等问题,无法辐射到整个泛北部湾经济区,而且人才合作开发的政策还比较少。因此,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合作需要突破地域性和体制性障碍,经济区各国需要共同制定相互认同的人才吸引、培养、保护、激励和评价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经济区内部人才政策互认互通,在已有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反馈、修改政策信息。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区域产业,把握人才资源成长和需求的规律,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加强培养和开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实际应用领域人才,鼓励人才向相对欠发达区域流动,合理配置各专业、各单位、各区域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优化经济区人才结构。
经济区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经验,通过加大国际教育投入,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双向培训力度。一是建立国际人才合作教育基地。依托于经济区国家高校资源建立东南亚语言人才培训基地和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利用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在教育培训上的优势,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外语、东盟国家研究、小语种导游、商贸物流等方面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经济区各国之间人才的培训合作,相互选派国家公务员、企事业骨干人才以及高校学生出国学习或到行政机构、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和科学研究,扩大双边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范围和力度。择优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经济区其他国家进行定向培训、考察,或以访问学者身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开展国际科学研究合作,不断提高优秀青年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国际交流需要的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开发人才潜能。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必然要求人才资源一体化,在合作中共谋发展、实现双赢。经济区各国可以按照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相互兼容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经济区可以建立人才信息系统和人才储备系统,健全人才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建立畅通、快捷的人才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泛北部湾经济区国家可借鉴新加坡绿卡的做法,在人才界定标准、人才统计标准、人才资格证书互认、人才吸引和流动政策上加强互信和合作,合作举办人才市场活动和国际人才交流活动,降低区域内人才开发和流动的成本,促进人才资源自由、自主地流动,实现人才资源智力柔性流动。
为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加大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合作开发的力度,加大经济区国家间的教育培训和人才交流,聚合各国人才开发的整体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才合作开发环境,打造开放的人才资源共享的市场体系和和谐互信的政策体系。从资源整合入手,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原则,以科学合理的合作协议和人才政策规范为基础,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技术、资金为依托,以市场驱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为路径,以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根本目标,探求人才合作开发的新途径,不断推进泛北部湾人才合作开发的进程,突破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源短缺的瓶颈。
[1]刘新荣.泛珠三角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69-73.
[2]伍 梅.多区域经济合作下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思考[J].东南亚纵横,2010(11):70-73.
[3]广西发改委课题组.“十一五”广西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11):25-41.
[4]谭小燕.深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政策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11(9):211-212.
[5]陈 芳,程贤文.中部崛起的人才战略思考[J].管理世界,2007(1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