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难点及破解思路

2013-08-15 00:53聂银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聂银学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 250100)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化复兴已初露端倪。文化复兴,必恃哲学复兴,因为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华。而哲学复兴的标志,就是哲学的创新与“大众化”的程度的提高。明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拓荒者艾思奇发表《大众哲学》80周年。笔者曾拜读过他的《大众哲学》,大学时期又用他主编的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深受教益,特写此文提前向艾思奇发表《大众哲学》80周年献礼。同时也吁请广大哲学工作者像艾思奇、毛泽东和李达那样,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在更加广阔的时空内以哲思之灵光照亮目前中国社会中以“资本”和“权力”、“利润”与“利益”为核心的迅速蔓延的感性化、浮躁化、功利化乃至德性异化的阴暗心窗。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要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下简称“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广大民众,以使他们情感共鸣、乐学笃信、内化素养、外化活用,从而“自觉的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促成事物的转化”的过程。

这个定义较好的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主旨。它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性,亦即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必须有传授与接受的互动,受众接受以后并没有完结,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化素养、外化活用,缺少这一步,即便传授得天花乱坠也没有多大用处。以往的哲学著作或哲学论文大多艰涩难懂,普通百姓常常望而生畏,以往的大学哲学课程也比较重视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术语的抽象性,且十分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而对受众的所思所想所用,却过于忽视。从艾思奇、毛泽东和李达的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从自己(传授者)的主观意愿出发,而是从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是否喜闻乐见出发,努力采用生动活泼的通俗的民族语言讲出深奥的哲理,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效性,成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光辉典范。这个定义突出了这一过程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是传授者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二是受众的“情感共鸣、乐学笃信、内化素养、外化活用”。

这个定义还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单纯的教化受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是“自觉的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促成事物的转化”。所谓“改造自己”,就是指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哲学意识、具备思辨头脑、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就是实现主体客体化。所谓“改造世界”,就是变革客观外界事物,而“促成事物的转化”则是指对形形色色复杂矛盾的解决过程,从而推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进步和发展,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就是实现客体主体化。

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难点所在。

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对象(受众或接受者)主要有三种:一是基层的党政领导人,二是党员群众和学生群体,三是广大公众。

“大众化”并非“简单化”,不能像“大跃进”和文革时期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形式主义的哲学鲜花遍地开的“全民学哲学”,而是让大众(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大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武器,“大众化”也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化”大众,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大众的精神武器。从事“大众化”工作的哲学工作者更不应以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其实若要真正做好“大众化”并不比纯学术的研究更容易。

“大众化”更非“庸俗化”。所谓“庸俗化”就是主体不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和实践本性,各取所需,不惜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态旨意,对实践和生活随意地乱贴标签、贴歪标签乃至贴错标签。比如在文革期间,为给造反派寻找造反夺权的理论根据,居然把马克思主义凝炼成一句话:“造反有理!”为了迎合大跃进运动,就派生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命题。无独有偶,在今天,有人为了论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就极力批判“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这一命题,而生造出“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又一极端化的命题。其实,无论是斗争性还是同一性都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共生共存。故斗争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同一性也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要看具体事物内部的具体矛盾而定。

“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化是前提,是最大和最充分的大众化;时代化是核心,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大众化;“中国化”属空间范畴、“时代化”属时间范畴,而“大众化”则是前两者的目的。故大众化至关重要。因为当下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最大的危害来自两种“污染”,一是环境污染,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体自然退化;二是心灵污染,表现为一些个体信鬼敬神、为官失廉、为商失信、为学失诚、为人丧德、利欲熏心、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浮躁急躁暴躁狂躁……不一而足。治理这两种污染都不容易,心灵污染的治理尤为困难,单靠道德说教、政治学习、艺术熏陶、宗教感情等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众理解、坚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净化公众的心灵,也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从源头上为大众理顺繁绕的思绪,引领他们脱缰的贪欲皈依美丽宁静的精神家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通”,就是要求文章或讲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如行云流水一般通达、顺畅,要用事实为据、以典型树标、拿数字印证;通俗化的“俗”,就是要求传授者善于运用大众喜闻乐见、便于接受、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群众语言来宣传、解释理论,即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哲理和具体的事例结合起来,把教员宣讲和听众互动结合起来。

王安石有两句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既要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形象化,又要做到不走样、不庸俗,还要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实非易事。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

1.哲学工作者必须切实改进文风

当前,我们的哲学书籍和论文越来越难懂,哲学课堂语言也越来越缺少真实感、厚重感和感染力,有些“假、大、空、飘”。

毛泽东同志早在70年前就指出过:“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1](P851)习近平也曾说过:“改进文风,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文件、讲话、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2]所以,被人民养活着的有良心的哲学工作者都应该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力戒急功近利和故弄玄虚,要“为民请命,为民疾呼”。对人民冷漠,就是对实践的冷漠,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冷漠。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人民”的哲学家,还是“人民币”的哲学家?哲学工作者无论是写书还是撰文,都应力避生涩词句,努力让老百姓读得懂,如果能把文章写得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又能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那才是真正的“高手”。哲学教师也应在课堂语言上多下些功夫,如果真能做到既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又饱含哲理、给人教益,学生是会喜欢哲学课的。

2.运用多种媒体做好“哲普”

随着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众也会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自然科学需要科普,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哲普”,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现代化的传媒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比如中央和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可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百家讲坛”;开办“学哲学、用哲学”网站;还可组织专家学者与公众直接互动的见面会、公开课、演讲和公益讲座等等;要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哲学工作者像艾思奇同志那样,精心编写《大众哲学》类的通俗读物;哲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上的QQ聊天、博客文章等与广大公众进行交流;我们还可以尝试借鉴法国人“哲普”的做法,即民众自愿到“哲学咖啡馆”和“平民大学”去讨论哲学问题,以利于解放思想、启迪智慧、放松身心。据说单在巴黎,这样的“哲学咖啡馆”就有30多处,全法国约有200多处。这些“哲学咖啡馆”各具特色,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参加研讨的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他们既有教师、大学生,也有企业的职员和工人,还有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公众人物。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自由宽松的民间组织的“哲学大众化”方式定会越来越受到大众推崇。另外,流行于德、法、英等国家的“哲学咨询”业正方兴未艾,每个人都会有想不开的心结,有了心结就可以去找哲学家咨询,让哲学家从思想方法上开导一下,变换一下思路,山重水复可以变得柳暗花明,走投无路可以变得海阔天空。[3]可以想见,随着我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愿意在一起讨论一些诸如社会进步、人生命运、人道主义、幸福感受、真理价值、公平正义、自由发展等哲学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我们有作为的哲学工作者理应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使命。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教学的通俗化

应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能赶得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及课堂教学对“大众化”的贡献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为例:其优点是逻辑严密、观点凝练、语言顺达,是难得的好教材,但如果能有系列教材做配套(比如名师的讲课视频、典型案例视频等)学生会更感兴趣些。再看课堂教学,现在的思政课老师大多是利用课件上大合堂,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当成一般的具体知识来讲授和考查,并且常用加大信息量的做法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却不愿花大力气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如何运用哲学眼光、思路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考试,也是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而很少(当然也很难)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眼光、思路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教师讲完,学生背完考完,万事大吉,至于学生到底会不会用、如何运用、用的如何,全不在教师的视野当中。会用还是不会用、活用还是死用,都看你们自己今后的悟性了。由此可以说:重学轻用,是长期以来学生误认为哲学教材和课堂教学“无用”从而导致厌学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见任课教师一味地责备学生不认真听课也着实有些冤枉了学生们。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该看对象、分层次、求通俗、重实用。现在的学生成熟早,在初中三年级完全可以开设像《生活哲学》那样的哲学常识,对初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启蒙教育,及至高一,就可以开始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大学阶段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部门哲学(应用哲学)和经典著作选读。各类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自编哲学教材,如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科技哲学、医学哲学、建筑哲学、法哲学、军事哲学等等。这样就可以解决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哲学部分内容与高中《生活哲学》课内容大面积(50% 以上)重复的问题,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用价值的出路。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任课教师急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重学轻用,二是脱离实际,三是课件依赖。针对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任课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讲概念、原理考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而改为讲原理——释方法——重应用(讲案例)——谈体会(即师生共谈运用哲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好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把哲学思维运用到学习、工作、交往和生活之中去。针对第二个问题,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或去基层挂职锻炼,努力获取第一手材料作为教学案例,告诉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也可以请做基层工作的各行各业的领导或劳模做兼职教授,定期不定期的给大学生讲课,这样的思政课就会少一些漂浮,多一些厚重;就会少一些空话、官话、套话甚至假话,多一些实话、俗话、白话和真话。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翻转式教学法,即先让学生看名师主讲的经典课程视频,看后再进行师生讨论。教授们最宝贵的时间不是念课件,而是用来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回答学生的提问,为学生解惑。[4]有条件的还应组织学生就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化活用

对受众来说,乐学笃信不易,内化素养更难,而外化活用则是难上加难。很多人都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玄奥难懂,高高在上,难以应用,包括不少哲学工作者对很多现实问题也感到束手无策。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过于夸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甚至把它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则常常碰壁;二是过于低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割裂开来,想不到或不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促成事物的转化”。故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极易犯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要破解“外化活用”这个难题,思路有二:

1.要有“哲学头脑”

对于受众来讲,应逐渐树立“哲学头脑”亦即炼就哲学眼光、理清哲学思路、掌握哲学方法。

所谓哲学眼光,就是要以哲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审视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作为“望远镜”以高瞻远瞩,又作为“透视镜”以洞察秋毫。诸如:既观照全局又注重细节的战略与战术有机统一的眼光,从眼前看到长远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从个性中发现共性的眼光,从前因预见后果的眼光等等。

所谓“哲学思路”主要是指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主体自觉能动地运用抽象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及反思思维等以探寻问题(事物)的内在矛盾、本质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的过程。这种“哲学思路”是任何具体科学也代替不了的。比如目前我国正在酝酿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找到了一条较好的解决路径,那就是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这实质是以何途径既能维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务人员利益的“利益分析”思路。再比如作为历史顽疾的“超生”现象,我们过去一味围追堵截再加罚款,重“罚”而轻“奖”。如果“罚”“奖”并用,甚至重奖那些独生子女的父母,计划生育的成效是否更好些?“奖”“罚”并用,就是“两极思维”而非“单极思维”。还有,我们的领导干部怎样才能真正像十八大报告中要求的那样“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那么正确的思路应该是:究竟由谁来决定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如果是上级组织或领导,那么,他们就必然会把上级组织或领导人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而只会把群众看作自己升迁的垫脚石;但是,如果由人民群众来决定领导干部的升迁去留,他们才会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里的哲学思路就是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李瑞环同志在《辩证法随谈》中曾说过:“必须在研究管用的方法上下功夫。我们许多事情之所以没有办好,不少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因为思路不对,也不是因为原则不好,就是因为缺乏管用的方法。”[5]方法不计其数,但最高的方法亦即方法的方法则是哲学方法。要把哲学原理转化为一系列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付诸于实践,才能有效地指导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调查研究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解剖麻雀、以点带面的方法,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法,执两用中、审时度势的方法,扬弃的方法,有理有利有节的方法,均衡、和谐、普惠、共赢的方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以及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哲学方法。当然,任何一种哲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金钥匙,方法是因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异,又因不同的个体而异,还因不同的事物和问题而异。

要用哲学方法统领实践(生活)的全过程。这种统领的运思理路大致是:

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社会、群体、个体)在自觉能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维方式即哲学智慧来确定实践观念,即实践目的(这种目的必须既符合客观实际又符合主观实际)。然后再将其具体化为实践(生活)手段(诸如计划、政策、方案、措施、办法),继而再运用实践中介(工具)付诸于实践行为(这种实践行为要不断地反馈到认识和实践的主体那里去),以便随时随地随条件地对实践手段进行调整、修改与完善,实践行为(亦即实践观念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的结束,就会产生现实的实践结果(亦即实现了的实践观念)。如果实践结果与实践观念相符合,那么,就能够说明哲学智慧与实践观念、实践手段、实践行为乃至实践结果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起来了,也就是说认识与实践的主体自觉能动地用哲学智慧统领了实践(生活)的全过程。

比如“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统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贯彻到党的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他还说:“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也就是说: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结晶。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便是哲学家也都是生活在感性经验中,他们不会或不愿自觉能动地运用哲学智慧去统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是“跟着感觉走”、“凭经验办事”。这样的人终其一生也难有大的成就。

2.要有“哲学地实践(生活)”

如上所述,将哲学智慧运用到某个具体实践活动中,往往要经历很多环节,道路非常漫长,结合的好很顺利,结合不好,就会失败。这就需要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刻苦修炼!这种修炼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无自觉。即便是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觉得没有用、不会用、用不上。他们习惯于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主要靠感性经验行事,处在这一阶段上的人占多数。

第二个阶段是有意识有自觉。即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尝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来运用。但这种运用常常是用不准、用不巧、用不活。比如有人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以为这里的“实际”只是实践对象的实际,却不重视实践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实践主体自身的实际,以及这些实际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际。这样的唯物主义其实是机械唯物主义。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刻苦努力、肯于修炼、日积月累,就会发生质变,从而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便是新的无意识无自觉阶段。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了这个阶段,便进入了“得心应手、外化活用、出其自然”的较高境界。他们是哲学地实践(生活)的人,他们既远见卓识、运筹帷幄,又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批判、勤于创新,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对中国建设道路的开拓,还有钱学森、袁隆平等人的辉煌业绩,都说明了他们是哲学地实践(生活)的人。当然,即便是普通民众,只要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统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样能够成为哲学地实践(生活)的人。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卷3)[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N].学习时报,2010-05-17.

[3]翟华文.法国的“哲学咖啡馆”[N].新晚报,2008-12-19.

[4]堵力.中国学校能否赶上网络教育新浪潮[N].中国青年报,2012-11-28.

[5]李瑞环.辩证法随谈[N].北京青年报,2007-04-11.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猜你喜欢
大众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