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峰
(中共平昌县委办公室,四川 平昌 636400)
2011年以来,四川省平昌县按照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和“西部林业经济强市”的发展定位,坚持把森林走廊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纽带、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撑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林业产业强县和省级生态示范县的有效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全县投资近2亿元,打造出包括省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在内的森林走廊3000余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000多万株,培育林业产业带10.3万亩。全县森林走廊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全域科学规划,统筹梯次推进。平昌县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注重景观、生态和经济三者结合,将森林走廊建设规划与林业产业、交通建设、新村新居建设有效整合。以全县主干线公路为突破口,梯次延伸乡村道路绿化,实现省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四道贯通。在省道两侧40米、县道两侧20米、乡村公路两侧10米的区域内因地制宜选取优良树种建设绿色走廊,打造绿色产业带。
(2)创新整合方式,确保土地落实。坚持红线控制,有序整理,依法流转,市场参与等多种形式整理造林土地。对干线公路两侧各15米、乡村公路两侧各5米范围内的违规建筑进行及时拆除,整理造林用地;有序整合集体土地、退耕还林地、撂荒地及农户宅基地用于森林通道建设;依法流转,由企业、业主与农户自行协商,按照市场议价给农民支付土地租金,流转造林土地。截止目前,全县共调整土地8000余亩,业主租赁土地2000余亩。
(3)加大资金投入,激活融资渠道。坚持“政府统筹、项目整合、市场运作、农民自筹和义务栽植”的模式,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二是整合林业、以工代赈、交通、建设、农业等项目资金2500万元;三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推进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四川东华、五丰农业等企业(业主)投资6000多万元参与共建;四是广泛发动、组织干群积极参与栽植和管护,群众累计筹资350万元,投劳累计折资7200万元。
(4)健全管护机制,提升建设质量。坚持栽后即管,推行定区域、定人员、定时段,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林的“三定三包”责任制度,建立分段分片管护、专人专业管护和承包到户责任管护的管理办法。组建公安、林业、交通、路政综合执法队伍,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严厉打击毁绿、毁林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5)坚持奖惩并举,完善激励机制。将森林走廊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建立激励考核机制。一是组建由县委书记、县长督查室、目督办,林业、交通、监察等部门组成的督查专班,分阶段、分单位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二是严格工作奖惩,县上筹措财政资金100万元对乡镇进行考核奖励,各乡镇考核到村,切实激发广大干群工作热情。
(6)明确利益联结,落实制度保障。结合县情制定了《森林走廊建设林权管理办法》,将公路红线以内的林木确定为行道树,从严保护;将产权明晰到户,对红线之外的林木确权归土地经营者所有;对流转的林地、耕地上栽植的树木,按照流转双方的约定落实产权;同时分类建立林权档案,确权颁发林权证书,确保群众受益。
平昌公路绿色通道已具雏形,初步构建起千里绿色景观大通道和绿色产业大长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1)生态效益。通过森林走廊建设,全县林地面积增加10.2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5个百分点,森林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增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生物物种多样性得到恢复,一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2)经济效益。森林走廊建设既是生态工程又是产业工程,建成初期,可间作矮杆农作物、中药材、蔬菜和牧草,弥补前期的苗木、管理等费用;进入盛产期后,经济收入将成倍增长,核桃、桤木等各类经济林木将发挥产出效益,切实助农增收。以优质核桃为例,第4年最低亩产可达100公斤,按目前我县均价36元/公斤,每亩收入可达3600元;第8年进入稳产期后,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亩平收入可达18000元,除去土地、劳力、药物等成本,每亩净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又以桤木为例,按10年一个周期进行间伐,每亩每年纯收入可达500元。带动林下种养、木材深加工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和乡村旅游等工作。
(3)社会效益。森林走廊建设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生态保护意识、产业发展意识、自我增收意识明显增强,爱绿、护绿、惜绿已成为了广大干部干群的自觉行动。森林走廊风景靓丽,迎来了省市领导调研、大批游客旅游参观和周边县市的考察学习,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1)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在共赢中同步推动。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经济。平昌作业典型的农业大县,发展林业经济有着现实的人力、技术、管理基础。3000余公里,10.3万亩生态林的建设将切实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功能,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
(2)探索实践土地集约整合灵活流转机制。森林走廊建设中的土地整合、灵活流转模式(调整集体土地、以奖代补、市场参与)是西部山区农村土地综合利用的有力尝试。资本介入、企业参与,谁管理谁受益,产权明晰是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的有力实践。土地及林权的确权办证也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充分实践。
(3)森林走廊建设综合推动机制值得借鉴。平昌县此轮森林走廊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立了项目攻坚推动模式和组织领导、考核激励、宣传发动的运作模式。
(4)产业互补林业规模集群发展值得推广。平昌走廊林业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选择经济林木并组团规模实施,形成了核桃林、桤木林等规模化经济效益;有力带动了林下种养、农产品销售、木材深加工及旅游等衍生产业的互补发展,为现代观光农业、生态生猪养殖等领域值得广泛借鉴。
(5)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模式科学理性。坚持以点带面,以涵水样板为示范,强化元山、得胜、驷马等重点干线和节点的镇森林走廊示范建设,辐射带动环线走廊林业产业发展。坚持县、乡、村道路梯次推进,科学统筹,有序利用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