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霞
(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美是一种追求。在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这一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其旨意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及小康社会。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凸显出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加尊重自然和人民的感受,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是人类永远的家园。北宋哲学家张载认为:“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应是同根同源的,它们虽然各属其种,各行其道,但相互之间,共存共荣,而不能彼此敌视,互相残害。”这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切生存之必需,人类在自然中繁衍生长,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哺育了人类,也培养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恋,人类从自然中培植了对自然的审美和美感。然而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不断地改造征服自然,导致了自然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类目的的实现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自然界对人类的严厉惩罚、报复以及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美丽中国”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展现了温暖感人的的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拉近了党与民众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的温度和民意的期许。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社会文明建设所有过程,就是说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文明。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更完善更完美的境界,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更好更科学地发展。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那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那是竭泽而渔。
建设美丽中国首要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类应自觉做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必须在承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都具有多样性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活,用和平和文明的方式处理分歧,在开放的、坦率的交往和长期的共存中,进行公平竞争,以达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再次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不能离开社会,人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的生产和精神的生产,人与社会的关系能不能协调和谐发展,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美丽中国”的提法既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谓永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含义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闭幕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形势下党的使命和宗旨的新要求。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战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中国,环保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已经上升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变量。各级政府不但要重视GDP总量的增长,还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党的十二大曾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样,中国共产党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社会文明体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共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大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思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战略思想以生态文明为鲜明特征,并用生态文明理念对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进行融入、整合与重塑,“生态”成为三个文明的重要评价标准,最终体现为和谐幸福的社会生活,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必将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中国”一词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美丽中国”战略思想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国”作为直接建设对象的提法,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美丽”一词是中国语言文字中最具吸引力、想象力和号召力的词语之一,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中国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梦想,将指引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时代转向,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特色、理论新特色、民族新特色和时代新特色,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更充分地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 43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成”与“建设”,虽然一字之差,但所反映的是更高的发展标准与社会水平。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发展目标。
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提出,将更能科学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改革难题。未来8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面临的难题虽然很多,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道路、制度和指导思想等根本性问题,而是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如何维护国家统一与尊严、如何严惩腐败推动党建科学化等发展难题。可见,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切实地意识到,如果不能改变中国经济内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发展难题,只能加剧中国国内经济的矛盾与挑战,使中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国际两个不平衡发展的冲击。因此,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难题的主要改革方向。为此,党的十八大特别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所有这些正是建设美丽中国思想的初衷和根本目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美好生活抱有无限向往并为之不懈追求。所谓华夏,即为美丽而强大之义。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大同社会”、“世外桃源”、“蓬莱仙境”等是无数华夏儿女所向往和努力追寻的生活愿景。“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又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平衡;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又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永续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美丽中国”战略思想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站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位和全过程,奋力为中国人民创造出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个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和中国作为,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之中,要在更高层面上、更大范围内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概括起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我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面前。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既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想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落实好,就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宣传和培养,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把生态建设的思想深入到学校,使生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杜绝将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警告我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要节水节电节能,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社会主体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机制。首先,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除了要在公民范围内建立相关生态文明理念以外,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这方面的引导和学习,充分掌握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增强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判断能力和面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其次,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自觉性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一方面,要补充和修订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着力解决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自相矛盾和操作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其中加大对于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最后,要积极稳妥地执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核算和考评制度,逐步改变以GDP为纲的发展方式,要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环境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2013《财富》全球论坛上指出:“我们将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一直认为,人类文明和中国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经济社会发展了,生态环境也得保护好,这才是真水平,这才是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败,跟环境生态变化有很大关系。我们将下大决心,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不懈的努力,以治理雾霾、治理PM 2.5为切入点,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施有效的行动计划,综合施策,区域联动,带动全国的治理工作,并逐步开展饮用水、土壤等环境综合整治,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因此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日俱增。当前,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调整,如果我国仍然按照同一种增长方式,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为此,建设美丽中国,必然要求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
大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综上所述,美丽中国是公平正义的法制中国,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也是文明进步的人文中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令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美丽的中国梦。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
[2]田宪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Z].求是理论网,2013,(1).
[3]王学文.美丽中国的时代意义[N].大众日报,2012-11-12.
[4]张子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循环经济[N].人民日报,2013-01-11.
[5]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光明日报,2013-02-25.
[6]徐菲菲,薛景华.生态文明意识与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2).
[7]王学渊,李忠健.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J].特区经济,2007,(1).
[8]钟世洪,谢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比较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
[9]刘建伟.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及其推进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3).
[10]曾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11]王克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J].中国国力国情,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