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和移动互联网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再是过去单一地走进图书馆,而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实现。现在,高校师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很便捷地通过互联网查寻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科研信息。这种发展态势对高校图书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如何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业界最受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我不同意说赵五娘的行为是封建的孝道,她更不是宣扬封建孝道的典型。她只是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勤劳、善良、宽厚的劳动妇女中的一员,她的品质也正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而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广泛的进步意义,仍值得提倡。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其概念最早源于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 (Marsharll,1925)时期,他认识到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接下来潘罗斯 (Penrose,1959)在其著作 《厂商成长理论》中深入分析了企业的能力。理查德森(Richardson)于1972年第一个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他用能力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之后,伯格·沃纳菲尔特 (Wernerfelt,1984)发表著名论文 《企业资源基础论》,引领人们走上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之路。
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和哈默尔 (Gray.Hamel)于1990年发表 《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使用了 “核心竞争力”一词,提出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
中年陆九渊首先提出“内外合,体用备”的思想,然而科举成名的陆九渊并没有得君行道,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志向。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说法,陆九渊与朱熹一样,在“外王”上具有同样的目的。在受到多次推荐的情况下,陆九渊担任过国子正、敕令删定官、献官等职,但没有多大的建树。最能够接近皇帝,倾诉所学、施展愿望的轮对亦没有结果。客观而言,此时陆九渊治国之策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侧面反映了此时的政治思想尚未成熟,或起码证明了陆九渊不适合在庙堂运筹。
关于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观点各不同,有很多流派,但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并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核心竞争力是指核心地位,是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的竞争力,它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和较高的稳定性,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组织内资源、人才、技术、管理和服务等不断地积淀和耦合的过程。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稀缺和持久的价值。组织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自己成长、发展和衰落的周期,因而,要想基业长青,就得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力;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能力,就得不断地进行系统的革新和升级。
玉米粗缩病容易感染而且难以治理,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药剂。因此,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主要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其治理核心为控制病毒源,降低虫源,避开玉米发病的生育期和灰飞虱传播的高峰期,尽量减少得病机会避免危害。为了防治灰飞虱传播玉米粗缩病,需要把灰飞虱消灭在传播毒之前。灰飞虱突发和爆发性比较强,并且活动性强,带有病毒的灰飞虱传播病毒的时间比较短,传播病毒的几率比较大,所以农民的分散防治难达到防治效果。除此之外,有些灰飞虱已经对部分农药产生抗体,使防治难度大大增加。
2.丰富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关键在于把握其独创性、个性化、拓展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始终坚持特色立馆、服务兴馆、人才强馆战略。只有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数据库,大力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和优化以师生满意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和对外合作的力度,才能培育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为顺应知识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趋势,更好地为师生服务,高校图书馆首先应将本馆所收藏的最有特色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提高对传统图书馆印刷型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并加强对非馆藏的印刷型公开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提高电子出版物的数量。其次,注重对网络信息、电子文献及商用数据库等虚拟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系统的、有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馆藏。再次,高校要加强自身校园网的建设和升级,图书馆自身也要为用户设计便于搜索的网络页面。有效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再加上BBS、Blog、TAG、SNS、RSS、Wiki、实时通讯系统等作为服务的补充通路,切实地在用户和图书馆之间架起能高速互通的桥梁。
图书馆学大师谢拉曾经说过:“图书馆事业首先是服务性事业,从其创立之时起始终是这样。“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2]高校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应为师生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传统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面广而不够深入,且 “我提供什么,读者就接受什么”。而今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差异化趋势,读者更希望 “我需要什么,你就提供什么”,即真正实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任务的需求。突破服务空间,延长服务时间,为读者提供远程网络服务,让馆外的、网上的读者不在图书馆也能享受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
枢纽由大坝、泄洪洞、泄洪兼导流洞、引水系统、发电厂房、灌溉输水洞等组成。工程规模为大(1)型,工程等别为Ⅰ等,大坝为1级建筑物。水库总库容12.3亿m3,设计正常蓄水位4 095 m,洪水位4 096 m,校核洪水位4 098.7 m,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大坝地震设计烈度采用Ⅸ度。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高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科研与教学需求及社会服务来调整馆藏资源,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不仅要保证本校重点学科、重要研究机构、特色专业的文献收藏,而且要保证这些专业文献的前沿性和提供专业文献服务的时效性。同时利用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来组建自己特有的专业数据库。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相关领域内的文献资料,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专。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维系其生存、成长和发展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不易被复制、模仿和超越。衡量图书馆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主要看三点:是否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是否具有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是否具有专业化人才队伍。这三点是维持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文献信息资源是基本前提;以师生满意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是体现竞争力的核心;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则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转变服务方式
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物的各项性能,在拥有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美观性的同时,如何将造价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成为长期困扰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建筑结构设计对造价成本有着高达40~70%的影响力,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对造价成本的影响。通过结合具体施工实际,利用最新科学技术,选择最佳结构形式、基础形式,优化结构设计,从而达到降低造价成本,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经济实用性的目的。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而服务的专业性、学术性机构。其工作体现了教育性、学术性和服务性等特性。高校师生是其图书馆的主要读者,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图书馆需要根据这些特性建立起独特的、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体系。其对内表现为各种能力的综合,对外表现为核心竞争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应有以下特征:第一,独创性。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各项馆藏资源应具有独创性,或以师范类见长,或以经济类见长,或以自然科学类见长或以其特色馆藏见长。一个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基于本校办学特色而定的,即其他各图书馆与之不同的,它决定着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差异。第二,个性化。即能按用户需要提供最优质的、最方便的、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而这种服务是其他图书馆难以满足的。而要实现这种个性化服务,就必须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第三,拓展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融合在各项信息服务中的,同时它又能拓展出一系列服务内容,从而使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更加巩固。第四,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图书馆在其长期的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打上该校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文化的烙印,体现其独特性,也不容易被其他图书馆所模仿。
一般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往往是开展一般的外借、阅览、参考咨询服务。而个性化定题跟踪服务、定制服务、科技查新服务、专题检索服务、学科信息门户服务、查收索引、文献传递等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却做得较少。为了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流通借还服务的基础上,一定要开展知识加工、整理和集成创新服务,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3.,提升服务能力
随着知识服务的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转变,服务能力成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图书馆馆员应具备对信息资源进行发现、整理、开发和分享利用,形成本馆的二次文献或者新的特色文献资源的能力;还应具备与某一专业领域或学科进行对口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对其学科的重要文献和前沿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析、甄别和综合评价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跟踪、参与科研团队和科研骨干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点课题,对其科研信息资源进行需求分析,并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其提供个性化、全程化和精细化的专门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服务的关键在人。人是图书馆文化的缔造者,是凝聚图书馆竞争力的灵魂,是 “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实践图书馆服务、管理、技术等指标的重要因素。”[3]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主要对象是站在学术和科技前沿的师生群体。高校图书馆应该把人本服务思想贯彻到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中去,通过开发和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把信息资源服务做到特色化、个性化和最大化。高校图书馆要实现信息资源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最大化,就应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当然也就需要一批精通图书馆学并拥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才队伍。因而,高校图书馆应全面 “实施 ‘学科馆员’制度,这既可以满足用户庞大的信息化需求,又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还可以满足用户培训水平的需求。”[4]为此,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 “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 “学科馆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他们在掌握图书馆学的同时并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其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能力。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对社会进行教育的重任,这对推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和方式,不断加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将一些鲜为人知的馆藏资源和特色服务介绍给读者,让更多读者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服务,从而提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者培训,使读者能够全面掌握信息资源检索知识、检索方法和手段,帮助读者克服信息检索、查询的认知障碍和技术障碍;使读者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光盘数据库、镜像数据库、在线数据库的检索技巧与方法,增强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和其他社会图书馆或者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合作,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弥补各自文献信息的短板,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从而更有效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1]詹衍玲.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构建研究 [J].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2期
[2]宁耀莉.高校图书馆精品服务探究 [J].图书馆界,2008年第2期
[3]于春莉.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J].理论与探索,2011年第11期
[4]欧敏燕.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设立的意义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