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敏
(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民主监督是参政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我国民主政治体制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民主监督,是直接关系到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盛衰存亡的一项重大措施,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共产党要通过民主监督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建国以后,毛泽东更是把民主监督当作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方法,可见毛泽东对民主监督的重视。时至今日,在十八大召开后的背景下再次探讨民主监督如何促进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民主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异体监督。它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包括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监督、同级之间监督、普通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等社会各界监督、网络媒体监督等。”[1]我们要按照十八大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提出的“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要求,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监督权利,依此来推进执政党建设。
开展民主监督是践行党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在执政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权力制约与监督的过程。民主本身就包含着监督制约的内涵与功能,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充分地体现了监督的基本原理。“民主的意义在于广泛分配权力与权利,以权利制约权力,以公民权利监督公共权力。”[2]现代民主政治在制度安排上表现为代议制和选举制。这一制度安排是基于这样一种古老而近乎真理的认识:“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3]即以监督制约权力。漫长的人类政治发展史说明,失去制约与监督的权力,极有可能变成腐败的权力。只有通过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确保权力的公有性和公信力,防止权力被滥用,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民主,促进政治平等和社会公平。加强民主监督是执政党建设的应有之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
毛泽东曾说:“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因为大家意见分歧,没有统一的认识,集中制就建立不起来。……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4]所以,要制定出好的路线,必须具有民主监督的机制。只有实现了民主监督,才能保证执政党民主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地进行。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言一行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当好了人民的公仆、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最权威的裁判。依靠人民群众,是搞好执政党民主建设的胜利之源。开展民主监督也是改变监督薄弱状况的现实要求。群众的民主监督是一切监督的“原点”,必须大力加强群众的民主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在执政党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执政党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伟大的力量,除了其它的因素,还由于它能经常吸取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大力加强民主监督,让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就党内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发表真知灼见,畅所欲言,并就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才能增强党员意识,增强党员的光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时时刻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党员形象,时时处处为党分忧解难,为党的事业尽心尽职,贡献聪明才智。这样,党才能真正实现强有力的、有效的领导,才能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历史任务。也只有这样,党才能确立起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形象和威望,其坚强领导地位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承认和接纳,而不致动摇。民主监督搞好了,执政党建设的进程也就推进了。
在推进执政党民主建设过程中,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约机制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六届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历史与现实都表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的要求,大力加强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建设。”因此,加强党的民主监督机制的建设是消除腐败、保证党的路线正确和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内民主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依照党章和其他重要党内法规,组织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自身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党构建的自身免疫系统。党内民主监督在我国民主监督体系中起着引领作用,对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权力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广大人民群众是监督执政党民主建设的主体,群众监督是民主治腐、搞好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一条。实践证明,哪里的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政党建设搞得就比较好。为此,要着手制定人民群众监督条例,规范群众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以及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把群众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邓小平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5]在民主执政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群众监督的形式,不断丰富群众监督的手段,不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强化群众监督,不仅有利于及时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而且对于爱护和教育广大干部、及时挽救那些思想日益蜕变的党员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群众监督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包括举报监督、信访监督、舆论监督、新闻监督等。我们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各种群众监督渠道,同时及时总结群众监督的新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
由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意见、作批评,比一般的群众监督视野更宽,触角更深,影响更大,更具权威性,能够对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不容易提供的监督,在执政党民主建设中起着独特作用。要就执政党民主建设问题与社会各界保持经常联系,主动征求和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党风政风行风为切入点,组织社会各界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提出改进建议。要以社情民意为渠道,注重发挥社会各界信息量大、联系面广的优势,及时收集社会各界信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加突出,已成为畅达民意、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监督在执政党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创新网络媒体监督机制,加强网络举报系统建设,健全受理机制,完善线索运用和反馈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网络调查、重大事项网络听证、重点行业网上评议制度,建立网络媒体监督的引导、奖励、信息反馈、特约监督等制度,提高网络媒体监督的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外在的民主监督,哪怕再周密、再健全,如果没有内在的自控和自律,都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在发挥以上各个监督主体作用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我道德约束,尤其要注意培养道德底线防控的意识和能力,将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外监督的整体效果,形成监督的有效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执政党建设。
[1] 杨文明.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J].行政管理改革,2011,(04).
[2] 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479.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4]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3.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6] 张天清.关于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监督的思考[J].求实,1991,(11).
[7] 刘文利,苗伟东.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论析[J].前沿,2008,(02).
[8]林怀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建党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5).
[9] 褚 玲.关于政府参事民主监督职能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1,(04).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