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劳动力结构分析

2013-08-15 00:49:53周晓娟景志英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业农村

周晓娟 景志英

(河 北 金 融 学 院,河北 保 定 071051)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度紧张的人地矛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转移难度不断加大。

一、农村农业劳动力现状分析

许多农民举家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不少空心村落、空巢家庭;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业推广缺人才现象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性

以河北保定市为例,保定市农村基本代表了我国北方农村状况,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其它收入甚少。劳动力转移即外出务工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因农业生产水平低,收入少而导致劳动力转移,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半数以上;二是因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而导致劳动力转移;三是因劳动量大,不愿从事农业劳动而导致劳动力转移。三项因素实际上是综合在一起的,很难独立分割。保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就近转移至保定市区及县城,一类转移至周边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天津等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闲时农业劳动力也会选择外出务工。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分析

劳动力存在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

1.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分析

根据保定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农业劳动力中以40-54岁为主,约占总农业劳动力的76.18%,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2.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分析

河北保定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中,女性比例明显大于男性,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达52.94%。

3.农业劳动力文化水平结构分析

在农业劳动力中,从未上过学的近文盲水平占比约11.51%,小学文化程度占比约35.21%,初中文化程度占比约35.44%,高中或中专占比约13.46%,大专、大学及以上仅占3.45%。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及以下水平加和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体的82.16%,可见文化水平较低者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绝大多数。

二、农村劳动力发展趋势分析

一般意义上,将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期的户口在农村者定义为“农二代”。“农二代”是未来农业建设的直接后备力量,他们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关乎农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农二代”与父辈不同,虽同样作为农民,却再也不安于守着几亩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苦苦度日,他们为着利益的最大化而奔波,寻找机会和出路。

对河北保定农村调查走访中,有78.55%的农村父母表示不愿意让孩子将来务农;从掌握农业技术统计结果来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约41.01%的“农二代”基本没有接触过农业劳动,约占87.68%的“农二代”现阶段基本没有掌握农业技能。

十年之后和二十年之后土地由谁来种?这一问题确实存在。可以预测,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的农业劳动力结构状况:现有的“农二代”的父辈们将逐渐老去,很多“农二代”并不能成为理想的接班人,虽然外出务工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会选择回家务农,但是他们并不充分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经验,并且此部分人员回流的概率和质量无法精确预测。由此看来,“农二代”甚至“农三代”从事农业劳动的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如此长期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将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对策

(一)政府在扶持“三农”方面应予以大力支持

1.提高农业直接补贴的比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对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出而形成的不良后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稳定粮食生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目前劳动力大量的流出,土地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加之部分公共设施缺乏维护,严重老化,这些都不利于农业生产。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民务农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土地利用率。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针对部分地方出现土地闲置趋势和农民对于未来土地流向并无规划的现状,政府应搞好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

4.增强技术培训力度

首先,农业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进行种植或养殖等相关新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予以相关技术指导。同时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业技术条件。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职业技术水平,促进农民务工收入增加,提高留守农业劳动力素质。同时要抓好基础教育,防止新的文化程度低的劳动者产生。最后,政府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收益,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快农业生产组织创新,规范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弥补劳动力流出后农业生产力的不足。

5.激发“农二代”务农潜力

针对农二代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和农业技术掌握情况差的问题,国家应有意识培育懂技术、懂管理的“农二代”的种田能手或种粮大户,给他们提供保障,让他们的收入与城市中等阶层的收入相当,激发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二)发展新型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是新型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政府应通过完善政策、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加以解决。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域和途径。将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应成为今后农民增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将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的桥梁。发展新型农村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可以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起来,带动广大农民富裕起来。

(三)改善和优化落后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

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还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落后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农业劳动力本地就业率,改善本地就业环境,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外流的不利影响。

[1] 徐进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新西部,2010,(20).

[2] 匡远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粮食安全的新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0,(5).

[3] 肖 卫,朱有志,肖琳子.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9,(4).

[4] 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