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峰,徐玮玮
(徐州工程学院 教学设备处,江苏 徐州 221008)
仪器设备是高校日常办公、课堂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的必要物质基础。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对高校的日常工作、教学研究的正常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长期磨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故障。怎样保证仪器设备的可用性?怎样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怎样缩短仪器设备故障的修复时间?怎样控制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各级各类高校都加大了对仪器设备的投入,随之出现了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的诸多问题[1-2]。
各高校对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这使得仪器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或者是长期闲置的状态。仪器设备得不到保养和维护,直到最后瘫痪再进行重大维修。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有3 方面的原因。
1.1.1 教育部政策导向
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评估时,主要考察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占有仪器设备值。长期以来学校形成错误的观念就是只要数据就能满足评估要求就行,而不在乎仪器设备是否完善可用,是否管理得当。
1.1.2 学校层面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各高校大多设有设备处等相关的设备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人手有限,忙于设备的采购,入账,调拨,报废等日常工作,很少能够抽出时间实际地去现场查看和监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1.1.3 仪器设备直接使用者疏于维修维护
仪器设备进入到实验室、研究所大多是一直使用,很少甚至从来没有进行过常规的维修维护。有的因为承担的实验科研任务重、超负运转,没有时间检修维护。有的是管理人员不懂得怎样维护或懒得维护。
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老师以及实验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实验技术人员承接较多的实验任务没有其他时间和精力对仪器设备进行维修、维护。一些专业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也不能自主进行专业维护、维修。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维修、维护管理机构,经常是仪器设备一直使用,却没有常规维修维护,等到实在没法使用时再进行大修。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维修管理体系,没法有效控制设备的故障率,没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完好率。
由于多种因素,对设备的维修、维护大多还是集中在维修上,并且多数是设备出现较严重故障,没法继续工作时进行紧急维修。使得维修费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我校在教学设备处下成立了专门的设备维修科,承担全校的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各部门只负责设备的正常维护及使用,出现故障都直接向设备维修科报修,由设备维修科统一协调处理。这样集中管理能明确各自角色的职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降低维修维护费用。
目前我校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基本处于“救火”式的应急抢修,各实验室、各部门大多是在设备没法再继续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报修,在维修期间仪器设备不能使用,实验无法正常开展。通常这种情况,仪器设备的故障又比较严重,需要厂家支持维修,既会耽误很长时间进行协调和维修,又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的进展。
由于我校目前有多个校区,虽然有相关维修、维护文件及流程,但是由于很多仪器设备的损坏是突发性的,并且大多要很快修复使用。所以,并不能完全按照规范流程来进行管理,管理上还不够严格规范,相对比较混乱,效率不高。
目前设备维修科只有两个人,人手严重不足,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另外,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的宽度和深度不够。两个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仪器设备都了解,很多专业的设备没法维修。同时设备的更新换代很快,由于人手不足,没有时间进行业务的培训,不能满足对新设备维修维护的性能要求。
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和科研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仪器设备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满足正常的教学科研要求,很多仪器设备长期处于满负荷工作,得不到休息和维护,实验技术人员忙于应付正常的实验教学,没有精力给仪器设备做保养。不少仪器设备在出故障需要维修前,没有做过一次保养维护。
设备使用人是最直接接触设备的第一人,除了使用之外还应具维护的基本常识。只要出现问题他们不进行自检就报修,导致了人手不足的维修科再分出精力去解决一些最常识的问题,造成了维修资源的浪费。
针对目前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维护的整体现状,结合我校所存在的问题,高校仪器设备的维护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维修周期,增加设备的可用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控制设备维修维护的经费,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设想和探索。
很多学校对仪器设备都是重购买,轻维修、维护和管理,由于对设备的维修、维护不够重视,大量的设备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大缩短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更多经费维修或者重新购置新的设备,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国外有很多高校的仪器设备比国内高校要陈旧,但是依然在很好的使用,一样可以服务于教学科研。我们调研的一家企业由于保养得当,到目前还有一台上世纪60 年代的机床在参与生产。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使固定资产尽可能的保值。
建立科学的维修、维护体系,优化维修、维护流程,是提高维修、维护效率的基础。维修维护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设备安装调试完后日常维护和对故障的维修,而应该参与到仪器设备的购置过程中[3-4]。
在仪器设备的购置过程中,参与设备性能,可靠性、故障率、修复难易、修复周期等方面的评判,对售后质保期内及质保期外维修、维护条款的商讨,主要维修配件的价格,售后实验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培训等条款的确认。
仪器设备使用前,加强对仪器设备使用者的培训,让他们尽可能地掌握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异常的初步判断,减少因为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仪器设备的损坏。
全面推行和督促仪器设备的主动维护。仪器设备正常的生命周期内,需要定期的主动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及时得当可以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其使用价值,要变被动事后应急维修,为主动日常预防维护。每一件仪器设备进入学校,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激励措施保障仪器设备能得到正常的维护和保养。
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优化过去层层审批的模式、维修流程。由仪器设备保管员直接报到维修科,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书,详细列出故障状态,由设备维修科统一协调维修。可以尽可能缩短维修从报修到修复的时间。
维修队伍的建设,关系到仪器设备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维护。
4.3.1 数量建设
需要争取到够多的热爱维修维护的人员配置,全校的仪器设备种类上万种,不可能只由一两个人进行维修,一方面工作量太大;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仪器设备种类上万种,一个人不可能掌握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所以需要相应数量的维修人员。我们不仅加大了人员的引进和转化,同时通过不断的培训使得仪器设备的直接管理人和实验技术人员懂得仪器设备小问题、小故障的自检维修方法,使得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具有一定基本维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吸收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补充维修队伍,这样既保证的维修人员的数量,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4.3.2 素质建设
加强维修维护队伍的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有计划地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明确维修人员的岗位职责,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发挥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是科学管理维修、维护的保障。进一步完善设备维修、维护人员职责、工作流程、管理条例和仪器设备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维修流程,废旧仪器设备管理等制度。明确设备使用、管理和维修维护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责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进一步改革维修模式,建立校内自修—校外协议维修—厂家技术支持维修模式。通过对维修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仪器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出现的小故障自行维修。一些通用的仪器设备,通过招标等形式建立本地校外协议维修单位,这样既保证了维修维护的及时性,同时也降低了维修维护的费用。对一些大型专用的仪器设备,通过管理系统建立厂家技术支持和售后维修的联系方式,并在使用和维修维护过程中保持联系,一旦出现问题请求厂家技术支持,发回厂家或邀请厂家直接上门维修。通过这样的三级维修模式有效减低维修维护费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
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合理安排,科学管理,从观念、人员、制度等多方面进一步研究完善,加强创新与改革,才能为学校的日常办公、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和效益。
[1]许积平,李智峰,杜跃东. 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54-156.
[2]黄建平,赵先全,王世海. 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思考[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81-183.
[3]王立达,黄培祥. 论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的专业化与市场化[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1):109-111.
[4]郭立梅.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初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98-99.
[5]王国田,张彪.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维修保障体系的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2007,11(4):71-73.
[6]刘家菊,洪炜宁,钱良存. 基础实验仪器保养与维修[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