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亮
(徐州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处)
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技术自1980年代以来,以技术工艺成熟、机械设备简单、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广泛用于需要大面积地基加固的原料堆场、港口码头岸壁、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处理,海中堤体地基也有应用。但是由于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原因,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施工也不乏失败的案例,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造成一些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的担心。
分析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现场施工管理、工艺合理性与质量控制检测三个方面,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时要分别加以注意。结合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堆场地基处理工程,分析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给出处理方案,对类似工程的施工与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该煤炭码头工程堆场,需形成陆域面积约98.6万m2,其中堆场面积63.4万m2。斗轮式堆取料机基础采取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设计桩长8 m,总长度34.3万m。
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数据,该区域土层自上而下主要分以下几层。
①1——粘土:灰黄色,可塑,顶部20~30 cm为耕植土,天然含水率 w=34.9%,孔隙比 e=0.994,塑性指数 IP=26.5,该层土厚度1.30 ~3.50 m,平均 2.19 m,承载力设计值fd=100 kPa。
①2——粘土:灰黄色,可塑,天然含水率 w=37.4%,孔隙比 e=1.016,塑性指数 IP=26.0,该层土顶埋深 1.30 ~3.50 m,平均 2.20 m,层顶标高 29.38 ~ 31.40 m,平均30.56 m,厚度 0.20 ~3.70 m,平均 1.76 m,承载力设计值fd=90 kPa。
②——粉土,灰黄色-灰色,局部夹粘土,天然含水率w=25.1% ,孔隙比 e=0.713,塑性指数 IP=5.5,该层土顶埋深1.90 ~6.00 m,平均 3.85 m,层顶标高 26.56 ~31.00 m,平均28.91 m,厚度0.30 ~4.60 m,平均2.00 m,承载力设计值fd=110 kPa。
③1——粘土:灰黄色,可塑,天然含水率 w=48.1%,孔隙比 e=1.050,塑性指数 IP=23.5,该层土顶埋深 0.00 ~6.70 m,平均 5.52 m,层顶标高 25.80 ~ 27.90 m,平均26.90 m,厚度0.50 ~2.50 m,平均1.07 m,承载力设计值 fd=80 kPa。
③2——粘土:灰黄色,可塑,天然含水率 w=39.0%,孔隙比 e=0.892,塑性指数 IP=24.9,该层土顶埋深 0.80 ~8.30 m,平均 6.59 m,层顶标高 24.94 ~ 26.50 m,平均25.83 m,厚度2.10 ~3.60 m,平均2.98 m,承载力设计值 fd=190 kPa。
④——粉砂:灰黄色,饱和,中密,该层土顶埋深9.30~10.40 m,平均 9.90 m,层顶标高 21.94 ~ 23.60 m,平均22.85 m,厚度0.80 ~4.20 m,平均2.95 m,承载力设计值 fd=200 kPa。
⑤1——粘土:灰黄色,可塑,天然含水率 w=26.3%,孔隙比 e=0.745,塑性指数 IP=20.9,该层土顶埋深 11.40 ~13.00 m,平均 12.38 m,层顶标高 19.04 ~ 22.30 m,平均20.38 m,厚度 0.50 ~3.00 m,平均 1.37 m,承载力设计值fd=220 kPa。
设计交工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50 kPa,处理后地基压实度不小于93%,水泥搅拌桩施工采用“四喷四搅”工艺,桩长约8 m,直径500 mm,水泥搅拌桩呈梅花形,间距1 m或1.2 m(布置于两轨枕间);采用载荷试验检测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搅拌桩施工结束28 d后进行荷载试验,每条基础试验数量不少于2点;成桩7 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深度宜超过停浆面下0.5 m,目测搅拌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数量为总桩数的5%;成桩3 d内,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检验数量为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经触探和载荷试验后对桩身质量有怀疑时,应在成桩28 d后,用双管单动取样器钻探取芯做抗压强度试验,取芯率不得低于80%,芯样直径不应小于80 mm,抽芯每延米至少制作一个试样,28 d龄期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不得小于1 MPa,变异系数宜小于0.35,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
2011年10月开始工艺试桩施工,投入1台搅拌桩机,按设计要求共进行4根试验桩。2011年12月下旬开始,投入约20台搅拌桩机开始大规模工程桩施工。2012年2月中旬对水泥搅拌桩进行钻芯取样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自检,发现成桩效果不理想,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立即停止施工,至此已完成水泥搅拌桩近2万根。
为解决水泥搅拌桩处理地基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经分析研究,最终选用补桩方案。2012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共补桩1.19万根,9.5万余m。补桩后,于28 d龄期对20根桩钻芯取样和标准贯入试验,全部为优,补桩质量合格率为100%,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为解决上述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通过查阅施工、监理记录,察看水泥土芯样,现场桩位开挖,综合判断问题产生原因,研究处理方案。
分析该工程水泥搅拌桩施工产生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施工区域土质主要为粘土,塑性指数IP大于25,含水率较高,试桩时对土质特性了解不充分,施工中粘土包裹钻头现象严重,虽然进行加砂或调整搅拌机转速处理,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
(2)试桩数量较少,未采取多区域试桩,导致对现场情况了解不全面,工艺方案简单粗糙。
(3)施工过程中,主要对桩位间距进行复核,控制钻头直径、成桩垂直度、钻进深度、单桩水泥用量等,对影响成桩质量的关键指标重视不够。
(4)搅拌机施工记录显示,搅拌头钻进、提升速度过快,没有按照施工工艺要求的0.5 m/s控制,实际速度近1.0 m/s,监理过程中对此没有加以控制。
(5)施工质量管理不严格,特别是夜间施工监管更是存在盲点,对水泥搅拌桩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认识不足,问题分析处理不及时。
(6)施工单位准备不足,为赶工期盲目开始大面积施工,最终导致工期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1)在原“四喷四搅”基础上,在搅拌桩下半部的4.3 m增加一喷一搅,形成“六喷六搅”施工工艺。配备自动监测仪器,全程记录喷浆量及搅拌深度等施工参数。重点对搅拌头进行改良,由原来的两层四枚叶片增加至三层六枚叶片,每枚叶片上加焊竖向耙齿,提高对粘土的切削和搅拌效果,使得水泥浆与土体充分搅拌,做到成桩均匀。
(2)桩身质量检测采用《江苏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软基处理)》,以标准贯入等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定,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辅助指标。
(3)后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若达不到150 kPa,则采取减小桩间距或调整桩长等方式解决。
(4)加强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增加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数量,对每台搅拌机派一名监管人员,确保24 h全程监控。做好原材料管理,严格水泥进场检验,严格控制单桩水泥用量、水灰比,增加喷浆量,减慢上提下钻速度,逐日对每台机器完成搅拌桩数量及水泥用量进行统计分析,杜绝偷工减料现象。
分析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现场施工管理、工艺合理性与质量控制检测三个方面,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时要分别加以注意。除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施工与质量管理以外,要尤其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分包队伍的选择和管控。在建设市场从业单位良莠不齐、质量信誉意识差、监管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选择稳定可靠的分包商队伍是做好施工管理的前提。分包商除必须接受项目承包商的技术管理要求外,尚需具有可靠的自控能力,这个自控能力体现在对技术和经济效益的追求两个方面;分包商的类似工程施工业绩和经验也很重要,这决定着施工工艺执行时的准确性和自觉性;在单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管控,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分包商,对避免质量、经济方面的更大损失非常必要。
(2)加强施工方案的落实和检查。一些施工单位侥幸地认为地下工程偷工减料不易被发现,对工艺控制马马虎虎,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施工前即应对一线操作工人加强技术交底和操作培训,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加强工艺执行和控制指标的检查,对违反施工工艺的行为要及时处理,监理要旁站到位,特别是夜间施工时。
(3)地基处理工程往往工期较紧,为保证后续施工和投产的时间节点,存在不合理压缩工期的可能,导致前期调研、试验不充分,工艺研究仓促,盲目赶工。水泥搅拌桩的检测时间较为滞后,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因此,前期的地质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工艺试桩等环节尤为重要,对工期要求较紧的项目,应尽早做好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比选,慎重选用。设计代表要及时进驻现场,建设单位要牵头,及时沟通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水运工程中类似地基处理工程的现场特点是集中、空旷,且为隐蔽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采用视频监控辅助旁站、巡视的方式对施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1)充分调查施工场地土质。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塑性指数大于25的粘土、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时以及无工程经验的地区,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本工程试桩阶段对塑性指数较大的情况未引起重视,未做室内配比试验,工艺试验未根据现场情况做多方案比选和优化,最终导致施工工艺粗糙,针对性、可靠性不足。
(2)围绕搅拌均匀性制定工艺措施。水泥搅拌桩的质量决定于水泥与土搅拌的均匀程度,搅拌越均匀,桩身越连续,水泥土强度越高。反之,强度越低。为此,要从电机功率、转速、灌浆压力、叶片层数和夹角、喷浆提升速度、出浆口位置和方向等方面加以试验。
(3)重点控制喷浆提升速度。提升速度过快易造成搅拌次数不足,土体切削不充分,形成水泥富集块或水泥芯柱。施工时要根据土质情况,严格控制喷浆提升速度,最后一次复搅提升速度宜≤0.5 m/s。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水泥搅拌桩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并应坚持全程的施工监理。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检查重点是水泥用量、桩长、搅拌头转数和提升速度、复搅次数和复搅深度、停浆处理方法等。成桩7 d后,采用浅部开挖桩头,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量测成桩直径,检查量为总桩数的5%;成桩后3 d内,可用轻型动力触探(N10)检查每米桩身的均匀性,检验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由于施工工艺存在问题,质量控制要点执行不到位,使得成桩质量存在较大问题。采用补桩方案是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减少工期损失的最佳选择,由此造成经济损失也是不得已的。研究补桩方案时,提出桩身质量检测方法,按照《江苏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软基处理)》,采用标准贯入等综合评分法进行评定,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辅助指标是可行的。由于水泥搅拌桩的施工特点和检验数量、龄期的要求,必须在工艺可靠、控制严格的基础上,找到快速有效的检验判断桩身全长质量的方法。此类大规模采用搅拌桩处理地基的工程,无论桩身均匀性、轻型动力触探等检测项目要求的检验桩数,还是载荷试验要求的检测龄期和周期,都将对质量判定、检测费用和工期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一点,在设计阶段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就要综合加以考虑。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并不复杂,如在设计、施工各阶段不加以重视,极易出现类似本例的质量问题。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需通力协作,加强合同管理、方案设计、质量控制各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使项目管理目标顺利实现。
: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S].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