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菲阅,李晓红
(河北省大清河河务管理处,河北 保定 071051)
2012年7月21日,保定市涞水县境内普降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拒马河水位4h上涨超过3m,拒马河野三坡景区段最高流量达4000m3/s,“7·21”特大洪涝灾害是自1963年以来保定市发生的致灾性最强、损失最惨重、基础设施破坏最严重的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为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
根据事后的影像资料显示,这场强降雨致使涞水县内大范围洪涝灾害,大量农田和蔬菜大棚被淹,房屋倒塌或冲毁,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重灾区野三坡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和瘫痪,洪水夹杂着泥土倾巢而下,上百台车辆泡在水中被淹,数千人被困景区,一些民宅和厂房只露出了房顶。大量房屋在泥石流经过后变成一片废墟,野三坡景区与外界失去了所有联系。据统计,此次洪灾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失踪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7·21”洪灾使首都的南大门损失惨重,在关注城市建设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正视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及景区建设欠缺行洪空间等问题。
地方群众具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而没有“养山护水,防范山害水患”的忧患意识。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最近几年雨季少雨,连续干旱,新开发的乡镇企业、房地产业和旅游景点不断侵占河道,原本不宽的河道逐渐变窄,一旦突降暴雨引发山洪便深受其害。这次洪灾中多个乡镇发生路断屋毁、人畜伤亡、整个灾区下游的工厂和作坊遭水淹、冲毁等灾情就是例证。又如拒马河两岸风景如画,沿河兴建大量景观、饭店、游乐场所和桥梁等,但过度的旅游开发使得当地大气环境和地表生态被严重破坏。此次洪灾中,拒马河因3300m3/s的洪峰冲刷而满目疮痍。
当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要做好统筹重建规划。包括恢复原有河道,并修好堤防;严格执行河道管理条例,凡侵占河道的违章建筑物一律拆除,对搬迁者应组织搬迁安置;对沿河的企业工厂的防洪设施逐个评估、责令整改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
“7·21”洪灾的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多数人的预料。除了此次降水强度大、流速大、渍涝深等原因外,还与公民自身防灾意识不强、避险自救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也显示出在农村和郊区旅游景区加大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时也说明即使在城区,安全减灾科普教育也应进一步深入,加强遇险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7·21”洪灾的总结,以更大的力度加强安全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包括制定全面而求实效的减灾科普规划;组建减灾科普工作网络;协调整合多学科安全减灾科普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常态化的防灾减灾演习训练管理制度,加大对非常住流动人口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等。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不懈,一旦突发灾害,才能起到有难必救的功效。
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的总特点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①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②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③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④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⑤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明显不足。
在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水利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建设 “工程师”,也需要一大批运筹帷幄的社会“管理员”。克服“重建轻管”思想,不仅仅需要理念更新、投入保障,更需要行胜于言、敢于落实的勇气与担当。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改革发展工作,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推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从偏重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强化服务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在重视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7·21”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多年未发生洪水或大洪水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以改进。但是,“7·21”暴雨洪涝灾害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也是沉痛的,应该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李春艳.有关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的探讨[J].大观周刊,2012(31).
[2]程芳,李倩,孙丽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探讨[J].山西建筑,2011(1).
[3]郭方,刘国纬.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初析[J].海河水利,2004(1).
[4]范海燕.洪水资源化途径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6):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