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安新,王雅婷,王茸仙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长江防护林等多项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使全国新增有林地7359.22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12.98%提高到2008年20.36%。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日趋严峻,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河流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首次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了社会综合发展目标。
县域是我国国土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心,因不同于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园林区相比特殊性明显,有必要加以分析和探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陇县位于宝鸡市西北部,千河上游。西、北与甘肃省接壤,南、东南分别于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6′39″~107°22′35″,北纬34°33′44″~34°56′56″。东西长63.5 km,南北宽57.8km,面积2 278.6km2。
地势东高西低,千河流贯中部。西部为陇山山地,海拔1 600~2 200m,中部为千河河谷,海拔800~1 000m,千河河谷两侧的广大区域为黄土塬梁浅山丘陵区,海拔1 000~1 600m。县域最高海拔1545.5 m,最低海拔710 m,平均海拔1 443m,平均坡度20.3°。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1.25℃,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17 ℃,年平均降水量640mm。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以栎类、杨树、白桦、漆树、椴树等为主。经济林以核桃、梨、苹果、葡萄等为主。森林覆盖率45.5%。
陇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汧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汧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2]。
全县人口26万人,县域经济以畜牧、烤烟、果品、建材、旅游等为支柱产业。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4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先后获取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省级园林县城等殊荣。
根据陇县的社情、民情和自然之情,对其自然区位、社会功能、文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定位为:千河之上,陕西之窗;秦都汉关,旅游乐园;容包山川,粮仓果阪;民风淳朴,龙门祖庭。
对于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立足环境,依托资源,着眼市场,开发产品的科学发展观;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应当充分体现发展优势,扬长避短;稳中求进,多点突破的战略思想;在尊重人才,重视科技,服务引导,民众受益,持续发展,精品取胜,发散性思维,多渠道融资的人才观、民生观、环境观、市场观和资本观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3.1 保护森林环境,做好现有林地经营管理 陇县国土地面积2 278.6km2,其中林地面积15.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68.7%。其中,乔木林面积9.62 万hm2,占林地面积61.41%;疏林地面积0.21万hm2,占林地面积1.36%;灌木林地面积1.88万hm2,占林地面积12.01%。做好近县域面积70%的现有林地经营管理是打造县域绿色环境的关键。不同林地类型,实行差别化经营。
(1)林地质量分级开发
按坡度、坡向、土层厚度、交通条件等,评估林地生产力,由高到低,依次可以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等;对生产力高的优质资源林地进行重点开发,对于等级较低的进行一般开发。
(2)林地分级保护
对于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分为1级保护林地;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军事禁区、保护区实验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划分为2级保护林地;对于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基地等划分为3级保护林地:对未纳入以上范围的划分为4级保护林地。不同级别实行差别保护。
(3)分区布局产业
生态林建设:由近及远,由交通便利处向偏僻困难处逐次推进;对宝中铁路、宝汉高速、212省道两侧、第一层山脊线优先绿化;对立地条件差地段实行工程造林,对于土崖、石崖采用遮挡、植绿等措施,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提高林分质量,做好迎川面绿化,以及林沿线景观优化;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见缝插针,近自然组团,乔灌相结合。
经济林建设:选择土层深厚、坡度平缓、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坡、退耕地、移民搬迁宅弃地和条件尚好的低质林分改造地;选用经过论证的本地适生树种、传统栽植树种实行工程造林,集约经营,规模种植,科学管理。
商品林建设: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不适合发展经济林的地块,如河滩、河谷地。
(4)统筹区域管理
重点开发区:通过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进行有序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建设,建立森林城镇、绿色社区,发展以森林为主体的城镇绿色生态环、生态网,构建生态屏障,优化城镇生态,美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限制开发区:形成与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的产业活动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为首要任务,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
禁止开发区:保护重要或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禁止各类项目征占用林地,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环境污染“零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
2.3.2 发展优势产业,搞好绿色产业项目建设
(1)科学筛选项目
项目选择要有普适性,能够适宜于县域环境的绝大部分区域,而非个别农户,有利于形成产业规模。
(2)实现规模经营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科学选择适宜产业项目。重点把握资源保障和市场前景,林果业应尤其如此。
(3)策划营销品牌
按市场规律,把分散的农户、合作社或企业的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推向市场。
(4)构筑多样业态
在追求品牌的同时,应考虑发展多样业态,以增加市场抗风险能力。
2.3.3 做好生态旅游,彰显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利用陇县森林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享誉关中的第二华山—龙门洞、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以及秋菊山庄、老龙殿、蝉耳山、混元寺等多处旅游景区景点的优势,克服旅游区位较偏,可进入性较差,旅游资源结构单一,旅游产品简单,投入资金有限等限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休闲度假产品,不断增加其多样度和丰富度。优化景区旅游环境,全面提升其舒适度和游客满意度。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从特色服务、周到服务上下功夫,以特色服务吸引人,以周到服务满足人;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从特色建筑、精细设施上做文章。
2.3.4 绿化美化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居质量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是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也就是要实现“民居景点化,居民服务化。”入村道路环境按“六化(油化、硬化、绿化、美化、香化和荫凉化)”要求进行建设,植物选择乡土化、多样化,植物布置乔灌木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最终实现增绿、增色、增荫效果;建筑与庭院布置形式民俗化、平面化,积极吸收当地民俗建筑元素或特色,使民居建筑富有当地文化风格;居住环境色彩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白墙灰瓦,或青砖、红砖墙体;通过改厕、改圈舍、改粪场等,消除异味,增强农村泥土芳香、农田绿味、山野清新。
2.3.5 建设移民新村,科学营建人性化聚落 移民聚落布局要符合地势环境、外围路网环境,不应图省事、省费用,罔顾客观环境条件,主观将许多建筑建在新环境中,使新建筑群落与环境无法建立良好的有机联系;避开雷电区、洪水淹没区和泥石流多发区;尊重原有地形环境,不大开、大挖,形成大的土石方移动。建筑群落符合人的行为规范,最大限度解放人性、满足人性的自身需要,尽量避免阵列式、兵营式布置形式[4]。
[1] 陕西省地理国(省)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地理省情白皮书[M].西安,2011.
[2] 陕西省测绘局.陕西农业地图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88.
[3] 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省陇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M].2013.
[4]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丹凤县棣花文化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M].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