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国
(山西师范大学城环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一直以来,如何本着“安全、经济、可行”的原则对深基坑进行支护设计,始终是该领域一直面临的一个话题。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别是地下工程共有的不确定性使得基坑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当,轻则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重则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施工事故,给建设方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将某深基坑的设计提供出来,供工程技术人员借鉴。
该工程地下车库为地下2层,总长度(东西向)约140m,宽度(南北向)约130m,地下车库基底标高约在自然地坪下-10.85m,基坑深度较深。根据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67-200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规定,该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
地质勘察最大深度为60m,根据现场钻探揭露情况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此给出与本次支护设计有关的4个工程地质单元层:第①层杂填土:稍湿,松散,夹杂大量砖块、碎石等,厚度2.2m~6.20m。第②层粉质粘土: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厚度1.00m~8.10m。第③层细砂:饱和,稍密,中部夹薄层粉质粘土,厚度2.00m~10.40m。第④层粉质粘土: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厚度3.70m~9.00m。
该场地深度范围内浅层地下水属承压水类型,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以蒸发及侧向汾河方向径流为主要排泄途径,富水性较差,受季节影响,水位变幅约0.50m,终孔后统一量测的稳定水位埋深5.00m~5.80m。
基坑周围环境复杂,四周不仅有道路,而且有多种地下管线及电缆井、煤气检查井等。特别是北向和东向紧邻城市主要街道,不仅行人车辆多,而且有多种地下管线干线,如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电力及通讯电缆等;基坑边缘最近处离一期写字楼外墙边仅9m;南向紧贴原一期工程车库;西向距离民房10m。
根据现场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情况,本次设计充分比较了土钉锚索、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方法,经比较,认为该基坑主要采用土钉锚索加止水帷幕、管井降水的支护方法较为经济、安全。局部(离一期工程写字楼较近的地方)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加止水帷幕的支护方法;离一期车库较近处可采用沿止水帷幕直接挖至-5.0m,再在原车库底部采用土钉支护的方法。
沿地下车库基坑四周布设两排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止水帷幕总平面尺寸长度约575每延米。
采用坑内管井降水,共需布井29口。降水采用潜水泵每井一台。
采用土钉锚索支护,总延米约403m,基坑深度-10.85m。
混凝土灌注桩支护仅用于离原写字楼较近无法施工土钉墙的部分,混凝土灌注桩支护长度约67m,约需布桩33根。混凝土灌注桩桩顶-6.0m处设一排钢管内撑。
由于该基坑离原地下车库边仅3.5m,而原车库又为钢筋混凝土板式结构,故可将基坑沿止水帷幕下挖至-5.0m,两基地之差可做两排土钉墙(土钉长度5m)进行支护。
1)基坑施工前,建设单位务必交清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如电缆沟、电管线、水管、水沟、通讯设施及其他有关资料,以免施工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清除基坑施工范围的杂填层至-2.0m,然后施工混凝土灌注桩、止水帷幕和降水井。降水后,再进行基坑挖土和土钉墙施工。
3)在进行挖土和施工土钉前,必须提前10d~15d把坑内水位降至坑底下-1.5m,并保证基坑水位不再上升,这是土钉锚索施工成功的关键。
4)基坑土方开挖要根据周边土钉锚索施工的每步高度,决定挖土的深度。在混凝土灌注桩与坑内建筑物之间安装内撑前,也应考虑挖土的深度和宽度,以便安全施工。
5)每步土钉锚索施工后,钉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土钉施工;锚索混凝土强度达设计要求后,才允许张拉。
4.2.1 支护程序
管井降水→支护准备→土方分层开挖→土钉(锚索)分层布设及钻孔→分层安设土钉筋(锚索)及注浆→分层安设型钢连系梁或锚索张拉→基坑监测→竣工。
以上程序从管井降水到连系梁施工,共分五个施工段层,循环进行,直至支护完毕。
4.2.2 喷射面层细石混凝土
基坑(支护)面层挖2.5m厚杂填土层及施工完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后,人工修整边坡及桩顶平面,该边坡高度2.5m,平面宽度约3.5m。边坡及桩顶平面处喷射C20细石混凝土,厚度80mm,内配双向间距60mm的钢丝网片,喷射方法是先喷底层一道厚度40mm,待挂完钢丝网片后,再喷射面层细石混凝土40mm厚。
4.2.3 土钉(锚索)支护
本基坑共布设土钉5排、锚索2排,其水平间距1.5m,垂直排距1.4m(最上一排-2.0m)。上、下排土钉或锚索均按梅花形布设。
土钉锚索孔径均为120mm,第一排钉长为6m;第二排钉长9m;第三排锚索长12.5m;第四排钉长为10m;第五排锚索长12m;第六排钉长9m;第七排钉长8m。土钉内配钢筋:第一排为1Φ20钢筋;第二排、第七排为1Φ22钢筋;第四排、第六排为1Φ25钢筋;第三排、第五排为预应力锚索,内配2束7φ5。土钉筋采用HRB335(Φ)钢筋;锚索采用低松弛钢绞线,极限拉力1860MPa。
4.2.4 土钉锚索定位及钻孔
土钉采用梅花形布设。每排土钉位置确定后先用φ16钢钎打眼,深200mm,灌白灰粉后夯实。
钻孔采用MGJ-50型锚杆工程钻机及配套设备、人工洛阳铲等配合完成。每个土钉孔的倾斜角(俯角)为15°,并根据倾斜度在钻机上调好角度。成孔后要进行清孔检查,对孔中出现的塌孔和局部掉落虚土,应用掏勺清理干净。
4.2.5 安装土钉筋、锚索及灌浆
土钉钢筋采用每孔1根φ20,φ22或φ25螺纹筋,长度分别为6m,9m,10m,9m,8m,在土钉筋的外端头制作长度 150mm(同土钉筋直径)的螺杆(长度6m的土钉除外)。为了保证土钉筋在孔中位置准确,在主筋上每隔2m焊接钢筋定位器,定位器为Φ6.5,Φ8光圆钢筋。
锚索安装:锚索为2束7φ5钢绞线,长度分别为12.5m,12m,采用在钢丝束上安装购置的对中支架,间距2m一道,缓慢放入孔内。
灌浆采用ZBU-4.5型压力挤浆机、YW-1300型搅拌机及摇筛机。灌浆材料为普通硅酸盐 P.O42.5水泥浆液,强度等级为M30,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45~0.55。采用压力二次注浆法,灌注压力0.4MPa~1.5MPa(二次注浆压力2MPa~2.5MPa)。第一次注浆,注浆导管先随钢筋一起插入孔底,注浆管距孔底0.2m~0.5m,导管出浆口应始终处于浆体表面以下,保证孔中气体全部溢出,直至注满孔,边注边拔管。第二次注浆,注浆导管采用φ25铝塑花管,固定在土钉钢筋上,并随土钉钢筋一起插入孔底,距离孔底0.5m。
4.2.6 安装型钢连系梁及锚索张拉
型钢连系梁采用[20a槽钢,现场制作安装,每层土钉施工完毕后,按每根土钉的具体位置,再在槽钢上打眼,焊接局部承压板,用螺栓固定。
锚索的张拉及控制:锚索采用2束7φ5低松弛钢绞线,水平和竖向间距混凝土土钉,两排锚索钻孔直径均为120mm,其中第一排锚索长度为12.5m,自由段长度6.5m;第二排锚索长度为12m,自由段长度6m,锚索施加预应力均为203kN,极限抗拔力255kN。
预应力张拉:锚固体强度达75%的设计强度或大于15MPa时可进行预应力张拉。预应力张拉前,应对张拉设备进行设定。为防止相邻锚杆张拉相互影响,可隔一拉一。正式张拉前,应取设计拉力的10%~20%,对锚索预张1次~2次,使各部位接触紧密,杆体与土层紧密贴合。正式张拉应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后恒载3min,记录张拉值,张拉到设计荷载203kN(不超过锚索强度75%),恒载10min,无变化时进行锁定。
土方开挖应分层进行,即分层挖土,分层支护,每层挖土深度为该层土钉标高下50cm,分别为第一层自然地坪下-3.7m;第二层自然地坪下-5.2m;第三层自然地坪下-6.7m;第四层自然地坪下-8.2m;第五层自然地坪下-9.7m,第六层自然地坪下-11.0m。如因挖土影响工期可采用中心岛开挖方法,即先挖中间土方,在基坑支护的坑边每边留存宽度不少于8m的土方,待每层支护完毕后,再进行挖除。机械挖土时不能碰撞坑边的止水帷幕,留下约20cm厚的土方用人工清理。
1)基坑顶端(土钉墙上的型钢联系梁)的水平位移;2)基坑侧边及周围建筑物的沉降;3)地下水位;土钉拉力。
水平位移和周边沉降观测沿坑边每20m布点一个。
特别应注意基坑的中部位置布点不能太少,水平位移布点设于土钉墙的型钢连系梁上;沉降观测布点设于基坑外2m范围内,并做专用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用红油漆标明位置和点号。
观测次数为:挖土前一天观测初始值,从施工第一、二步土钉每天早7点一次,下午6点一次,施工第三至六步土钉每天三次,早上7点一次,中午1点半一次,晚上7点一次。
控制观测变形值为:水平位移不大于坑深的0.0025h,即不大于28.75mm,沉降值不大于h/300即33.3mm。
报警值:绘制位移与时间的观测曲线,如曲线出现陡降段或变形值骤然加大,应加强观测,分析原因,必要时采取措施。报警值为从土钉的第三步开始白天每次观测不超过1mm。
1)结论:经过详细的分析与比较,本基坑采用土钉锚索的设计方案。目前已完成部分地下工程,除主动进行卸载的一部分基坑外,其余均处在正常的使用状态。
2)建议:基坑支护工程是一项风险高的施工工程,必须引起尤其是建设方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基坑支护安全,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施工,将所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设计方以便对支护设计方案加以补充完善,及时了解和掌握整个场地动态变化,发现异常,尽快作出反应,研究相应对策,解决出现问题,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以及基坑的稳定。
[1]尹传忠.金都商业中心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11,37(22):28-69.
[2]彭振斌.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10.
[3]吴泳川,陈 琦.深基坑工程中现场监测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7(2):2-3.
[4]方江华,陈远兵.深基坑支护技术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3(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