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挫折观对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启示

2013-08-15 00:54石保山
关键词:朱德挫折困难

石保山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朱德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在逆境中锤炼、在挫折中奋进的典范。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艰险,但他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反而是愈挫愈奋,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究其原因是朱德树立了科学的挫折观。学习朱德战胜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朱德挫折观的主要内容

(一)以豪迈的气概藐视困难

中国革命的道路充满着艰险和崎岖,与之相伴随的是无数的艰辛和磨难。是知难而进,还是畏缩退却?朱德用他的一言一行给我们以明确的回答,“任何困难对于我们都算不了什么”[1]P330。他经常鼓励身边的人说:“只要我们努力不懈,一定可以战胜困难”[1]P278。即使在长征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朱德看来也是“解决得开”,“从来就没有认为什么是没有办法的”,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的:“逢到极困难事情,旁人看起来极复杂,十分难解决了。但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2]P188这充分体现了他藐视一切困难的自信心和敢于争取胜利的精神状态。抗战初期,朱德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冬天的太行山气温十分严寒,给本已处在极度困难中的广大抗日军民带来了严峻挑战。面对这种险恶的局面,朱德奋笔赋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3]P62,形象地刻画了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情景,生动地展示了朱德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一伙肆意歪曲历史,甚至对朱德进行人身攻击。身处逆境之中的朱德,依然坚定地认为困难是暂时的。1974年,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原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说:“共产党员受点委屈不算事儿。井冈山、瑞金、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多困难,那么多挫折,我们都熬过来了,现在这点磨难,能让我们丧失信心吗?”[5]P1986

(二)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苦乐

朱德从小生长在四川农村,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走上革命道路后,他又系统学习并掌握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问题。在朱德看来,苦对于他恰恰是磨练意志、跨越坎坷的宝贵财富和难得的人生历练。所以,他从不因人生中的苦而丧失斗志,反而常常在艰苦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井冈山时期,游击战争非常辛苦,朱德和战士们一道穿单衣、睡稻草,有时连吃饭都困难,艰苦的生活并没有阻碍他的革命热情和意志,反倒认为“那是顶紧张顶有趣的一段,到处都是小山,小仗天天有的打,团防常常向我们打两枪,那都是常事。我们在这段时间里,打破了朱培德所指挥的‘久困穷追’的计划。”[2]P137经历长征的人都认为其艰苦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但朱德并没有因为苦难而悲观失望,而是以苦为乐,苦中寻趣。他的这种苦乐观在对草地的赞美中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草地上,生活上,那可以说是人生极大的最艰苦的阶段了。但我觉得是很有味道!”草地上“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地里都是,还有大的森林和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无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2]P188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正是朱德科学的挫折观的生动体现。

(三)以沉着的心境迎接险况

在革命遇到挫折的紧要关头,能否沉着冷静,保持清醒头脑,不仅关系到险情能否及时化解,而且关系到革命的成败。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能体现出朱德镇定从容的心理素质,他多次在革命濒于绝境的危急关头,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给广大指战员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失败后的一部分队伍在赣南转战途中,曾一度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险恶处境,当时部队士气非常低落,甚至“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6]P104,革命火种有随时熄灭的可能。就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朱德向大家发表了激动人心的讲话,他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展示了革命必然要继续向前发展的光明前景。正是由于他的坚定沉着,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挫折中认清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和信心,最终使这支部队走出绝境,保留了革命火种。长征中朱德三过雪山、草地,经历了长征中几乎所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特别是与张国焘的斗争,可谓惊心动魄。在那些生死存亡的时刻,朱德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尽职尽责地参与部队的行动和斗争,完全是从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出发,如果朱德做不到“愈是困难,愈要镇静”、“愈危险,愈需要冷静、平淡”[6]P465,后果就会迥然相异,这也正是一个有着大无畏精神的革命者应对困境、险境、绝境的生动体现。

(四)以豁达的胸襟应对失意

朱德一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从不计个人得失,凡是接触过朱德的人,都能够体会到他待人和气,不积怨,不记仇的人格风范。凭着这种“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的博大胸襟和非凡气度,使他在身处逆境和失意时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为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对“大跃进”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朱德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顾全大局,宁肯忍受委屈而决不怨天尤人。在庐山会议后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肆意篡改历史,恶意攻击朱德是“老野心家”、“实际上没当过一天总司令”。事后谈起这件事,朱德只是淡然地说:“说这对别人一点损害也没有,只是否定了我自己。”[7]P403“文化大革命”中,朱德在遭受了不应有的委屈时,他既不动怒,也毫不气馁,坚信“历史就是历史,谁也篡改不了。”在当时党内生活很不正常的情况下,“他也作过检讨,只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不用浮夸言辞哗众取宠……他的度量之大,胸襟之宽广,无不令人钦佩。”[6]P873

(五)以科学的分析预测前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新生事物战胜腐朽事物,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的力量,这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中国革命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但朱德总是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和全局,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分析中国革命的发展态势。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革命必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因此在困难面前,他始终能够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去不懈努力,困难终会向胜利转化,黑暗终会走向光明。

南昌起义失败后当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朱德就曾自信地对革命的前景进行了预言,他把中国革命所遇到的困难比作是一九〇五年的俄国革命,并坚定地指出:“俄国在一九〇五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一九一七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一九一七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4]P92事实证明朱德的预言是非常正确的,中国革命在经历了曲折之后,终于迎来的光明的前景。文化大革命期间,针对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意横行,迫害大批革命老同志的丑恶行径,朱德始终相信“形势不总会这样”,他说:“这几年,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插曲。革命总是要经历曲折反复的,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凡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东西,别看它眼前时兴得很,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最后在历史上总是站不住脚的。”[5]P1986

二、朱德挫折观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启示

(一)科学地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必要前提

朱德的挫折观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挫折的认知状况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挫折反应、情绪体验以及应对方式。因此,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让每位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客观性和两重性特征。首先,挫折具有客观性。凡事追求完美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总是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现象,既然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大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灰心丧气,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相信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其次,挫折具有两重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挫折一方面是个人发展的障碍和干扰,给人带来痛苦,使人丧失某些机会,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挫折看做是磨练意志的难得的人生经历,若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它可以使人学到一些在顺境中学不到的东西,增强大学生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事实上,成功者往往就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挫折与失败后才取得成功的,正像朱德说的“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从克服困难中取得成功的。不能等现成的来享受,该办的事就得办。”[1]P278

(二)坚定的信念是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

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不论前面的道路有多曲折,总是不那么容易慌张和绝望的。五四运动以后,深受社会新思潮影响的朱德,厌倦了军阀之间的混战,决心脱离旧军队,走上一种全新的革命道路。这种信念一旦确定后,他毅然抛弃了高官厚禄,去往上海寻求党组织。当他向陈独秀提出入党请求被拒绝之后,他并没有灰心,而是远渡重洋,到达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从他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之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追求,从不动摇。他把坚定的信念当做“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认为有了它就“可以战胜革命过程中的任何困难,经得住任何剧烈的斗争,愈斗愈奋去取得最后的胜利。”[1]P4当然,坚定的信念离不开顽强意志的支撑,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从小在农村环境中长大,又长期转战丛林环境,艰苦的条件磨练出朱德坚强的意志。青年时代的朱德,曾在既无盘缠也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只身徒步数千里,历时两个多月,从四川去昆明报考军校,其意志之顽强可见一斑。

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磨练顽强的意志,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日常生活、平凡小事正是锤炼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只有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脚踏实地,刻苦锻炼,才能成为具备坚强意志品质的人。

(三)良好人格的塑造是战胜挫折的重要保障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在应对挫折时,不同的人格特征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态度。良好的人格可以让人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朱德崇高的人格风范是大家公认的,在处理与同志们的关系上,他敦厚慈样,平易近人,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阶级本色。他“与广大官兵、工农群众同甘共苦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广大红军官兵,至今仍受到热情赞誉并被传为佳话。”[7]P47-48在处理个人的情绪问题上,他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他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以维护团结为出发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当代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也应持朱德这样的人生态度,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心胸要豁达宽广,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能谅解他人的过错或失误。同时,心胸宽宏豁达的人,必然也是严于律己的人,只有严于律己,才可能宽以待人。一个只知责难他人、不愿承担责任、不愿自我批评的人,是无所谓宽容、豁达的品质的。所以,大学生要经常的“自省”,检查批评自己的不足,并将它作为塑造良好人格和战胜挫折的有力武器。

(四)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战胜挫折的不竭源泉

实践活动是人的正确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军事斗争的实践,造就了朱德超凡的军事才能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军事自信和革命远见,使他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能够“处处想得到,也想得远”[2]P188,这是他科学挫折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丰富的社会实践同样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必要的生活经验,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预测和判断;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目标和任务,尽可能减少挫折的发生。

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抗挫折能力的关键环节。朱德自小就经历了很多艰苦的磨练,使他在日后的军事和革命生涯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1]P113。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缺少对挫折的体验,因此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惊慌失措。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创造尽可能的条件,让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如军训、夏冬令营、勤工俭学、顶岗实习、假期社会实践等,培养他们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坚忍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积累经验,了解社会,避免因理想化的生活追求与平淡无奇的现实之间发生矛盾时可能产生的压抑、自卑、失落等不良心理状态。

(五)恰当的情绪疏导方式是战胜挫折的有效途径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它对于调控心态、抵御挫折有着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首先要学会调节控制情绪,要学会自我宽慰,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次是要学会寻求恰当的不良情绪疏导方法。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朱德选择的情绪疏导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早年他在驻军四川泸州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无休止的军阀混战和百姓生活的艰辛,而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时,他“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1]P385在这期间,朱德广交朋友,常常与友人聚会、赋诗,特别是这一时期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籍,为他以后实现思想上的伟大转变创造了条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不妨多看伟人传记,多学习伟人的成长经历,经常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来激励督促自己;也可以主动找老师、同学、知心朋友倾诉或者以写日记、心情札记的方式排解苦闷;也可以到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疏导;在极度悲痛之时也可以在适当的场合干脆痛快地大哭一场。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比如打球、听音乐、看电影等,在做其它事情的过程中慢慢地忘掉烦恼。在不良情绪得到疏缓之后,应当冷静客观地对挫折作出准确的归因分析,使自己从挫折中变得更加坚强。

[1]朱德.朱德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3.

[2]朱德.朱德自述[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3]朱德.朱德诗词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4]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新编本)(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新编本)(下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修订本)[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7]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朱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朱德挫折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选择困难症
生活需要挫折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