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 芳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席卷全国,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影响力延伸到网络和平面媒体。选秀节目不仅给人们带来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而且其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了隐性的育人作用,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培育观众健康乐观、积极向上、激发潜能、表达自我的动力与情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
选秀节目的造星过程给大众上了一节生动的励志课:生命因为有梦想,有追求而精彩,只要有梦想,敢于追梦,在追梦的路上锲而不舍,力争上游,平民也能成为明星。一个个从平民到明星的逐梦过程告诉我们:在舞台上赢得喝彩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成功的道路是坎坷漫长的,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选秀节目的胜出者往往在成功之前早已付出太多的努力,从小培养特长,参加过多种活动和比赛,取得一定的成绩,经历过挫折后依然愈挫愈勇,最终在选秀舞台上厚积薄发,他们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尚雯婕在初次海选淘汰后,辗转其他赛区获得晋级,最终成为当年超女冠军。2010年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断臂选手刘伟用脚弹钢琴震撼全场,身残志坚的励志力量感染了无数大众。从海选到晋级的层层筛选,淘汰和PK的赛制,选秀舞台上的残酷竞争促使选手们以最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比赛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敢于直面失败、追求梦想无怨无悔。选秀节目蕴含的追梦精神不仅在娱乐领域,在其他领域同样给大众带来启迪与鼓舞,对增强大众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梦想唤起了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心渴望,指引了人生的奋斗目标,指引了人们走什么路,提供了人生的前进动力,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信仰。通往梦想的道路并不是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而是充满荆棘的崎岖山路,身在逆境中,是奋起,还是消沉,是坚持不懈,还是半途而废,常常成为成败的关键。
选秀节目抛弃以往类似才艺选拔比赛的种种专业苛刻要求,“零门槛”的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努力和竞争获得成功以及向上流动的可能。选秀节目唤醒了草根千百年来追求平等的心理需求,让人们相信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拥有多少财富,从事何种职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选秀节目以平民娱乐的特色红透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平民百姓参与其中。娱乐领域内的平等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是对人格的尊重,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可以使人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对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弘扬重才、进取精神都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中国梦,需要让每一个中国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需要国家和社会为人民平等地享有机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选秀节目将选手在舞台上去留的决定权交给广大观众,把比赛的进程、选手的晋级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充分尊重和信任观众,让每个人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观众,而是拥有“选举权”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偏好,影响比赛结果。这种大众投票的互动参与方式体现了民主参与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心中民主意识的复苏,是选秀节目炙手可热的重要原因。选秀节目为民主的实践提供了实验的土壤,这种娱乐领域的民主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激发全民参与的责任感,促进人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实现,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就选秀行业本身来说,电视选秀开创了电视娱乐行业的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近些年来随着选秀的火爆,不同的电视频道、不同的节目之间拼收视率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不同的选秀节目一哄而上,在活动形式上相互跟风仿效,严重的同质化引起审美疲劳,是选秀节目生存的障碍。只有对节目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选秀节目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源泉,才能从众多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高收视率。目前流行的“复活机制”、“V神为观众代言”都是较为成功的创新尝试。2012年浙江卫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创新的典型,导师盲选声音“转椅子”的模式颠覆了国内选秀节目的既有模式,新颖的节目形式深入人心,赢来了创收视率新高的效果。就选秀选手来说,要想在众多选手中胜出并走到最后,创新精神更是贯穿比赛全程。加入了更多创新、创意的元素,才能带来独特的视听体验,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选秀过程中,对原创音乐的推崇,对经典歌曲的创意改编,表现形式的个性化,“秀”得与其他选手不一样,无不是对创新精神的诠释。创新需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追求创造性的成果。正如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选秀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一系列规定,包括:“选手的台风、语言、发型、服饰要符合大众审美观念。要对选手进行严格筛选,不得选用品德低劣、素质低下的选手。应当表现选手坚强、成熟、自立、自信、健康、向上等精神风貌。不得制造噱头、刻意煽情和渲染悲切情绪,不得在节目中传播或暗示选手的负面消息和流言。”[2]这样的规定起着引导、规范选秀节目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作用,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传播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在特定社会里,为文化所否认的事物和行为,必然为大多数人所唾弃;被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定为大多数人所追求。[3]选秀节目的胜出者,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的主流审美方向,进而引发大众共鸣,形成风尚。选秀明星个性化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会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观众在收看节目过程中产生心理认同,进而在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仿效。选秀明星成名后,各种媒介会对其作出大量报道,其吸引力、渗透力迅速膨胀,因而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超级女声”为例,超女现象以其参加女生类型的多元化,带动了观众审美的多元化。人们对美的评判不单单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他们更注重的是一种感觉,在标准的美女之外他们开始发现新型的女生。[4]
选秀节目的火爆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以貌取人,我行我素,幻想一夜成名,盲目追星以致影响正常的学习与工作,以及对高雅文化的忽略。尤其是观众中占大多数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以及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还较为薄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介入尤为迫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选秀节目的管理与监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可以借助选秀的方式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丰富的文化生活。将选秀节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发挥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全民一致的价值观。[5]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2]陈金雄.借助选秀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经济2012(02):145.
[3][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254.
[4]吕志伟.选秀类媒体活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