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萍,程国华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pere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是治疗肝肿瘤最先进的手段。PRFA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疗效好并且得到医患双方的共同认可,此项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广泛的开展。随着病例难度的增大以及技术的不断拓展,所导致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渐引起重视[1]。现将19例射频消融治疗肝内出血管旁转移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肝内出血管旁转移瘤病人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33岁~79岁(52.29岁±4.20岁);实施单次PRFA的病人15例,两次的3例,多次的1例。根据B超检查肿瘤的范围在1.6cm~11.2cm,进行PRFA时行局部麻醉16例,静脉麻醉1例,硬膜外麻醉2例。
1.2 方法 使用射频消融仪,其中最大输出功率为100W,使用的治疗针是多极特制带鞘针LeVeenTM3512(18g),集束放射状针群展开直径为3.5cm,其中有10根电极。根据病人不同的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正确的麻醉方式,静脉全身麻醉或者持续硬膜外麻醉。均在超声引导下于肋间或肋缘下进针穿刺,进针时注意观察路径,一定避开门静脉较大分支处,刺入感内出血管旁转移瘤后,将集束电极推出。进行消融1次后,再次在原位进行消融,待消融结束后,将针退出大概1.0cm后,再次将电极推出。肿瘤直径大于2.0cm时,瘤灶后缘(超声图像下)接近正常肝组织处放置电机,依次进行消融渐至瘤灶前缘,最佳电极放置的位置是应使肿瘤和周围正常肝组织大约1.0cm都将消融坏死[2]。
1.3 结果 19例进行PRFA治疗后皮肤烧伤1例,胸腔积液1例,其他空腔脏器损伤、气胸、肝功能衰竭以及肝脓肿等并发症未发生,均痊愈出院。
2.1 术前护理措施
2.1.1 术前准备 病人术前禁食水6h以上,做好个人卫生,做好相应部位的皮肤护理,手术10min前肌内注射10mg安定,10mg~20mg吗啡。
2.1.2 心理护理 病人对于手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一般病人对此项技术缺乏认知,更加担心临床治疗效果,怕出现术后并发症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耐心做好关于PRFA的介绍工作,向病人讲解关于PRFA治疗肝肿瘤是国际上近几年开展起来的新技术、新项目。可以对射频术的基本操作过程适当告知,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术中病人可能会感到体内局部出现发热、灼热等不适症状,属正常现象,劝导病人不需要紧张,指导病人在手术时保持平静心态以及正确的体位,能够密切配合手术,以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3]。
2.2 术后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术后病人安返病房,病房护士要与手术室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工作,掌握病人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手术情况,密切观察病人的皮肤情况,有无烧伤等。协助病人取舒适的体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准确的记录。
2.2.2 病情观察 对病人术后腹部情况要密切观察,注意腹部的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以及渗液的现象,观察病人有无右腹疼痛以及腹部隆起的现象,尤其对于急腹症症状要特别注意。密切观察病人24h尿量、性质以及颜色。
2.2.3 氧疗 病人术后给予氧疗。因手术导致肝细胞对缺氧比较敏感,可以在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以减少和修复肝细胞的损伤。
2.2.4 发热的护理 多数病人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在38.5℃以下,都为手术后的吸收热。因此,鼓励病人多饮水或者采取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退热,遵医嘱使用吲哚美辛栓(消炎痛栓)塞肛,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1 皮肤烧伤的护理 病人发生烧伤是由于电极板烧伤。本组1例烧伤的病人为浅Ⅱ度烧伤,经密切的换药以及护理治愈留有瘢痕。预防措施:手术放置电极板时应将2个电极板并排贴在肝区的后背部,术中治疗时应预先准备贴好的电极板,当出现外界因素导致电极板脱落应及时予以更换电极板,电极板每次要进行更换。如时间较长,而且高功率工作时间较长时,护理人员一定要随时观察贴电极板处的皮肤情况。
2.3.2 胸部并发症的护理 本组PRFA术后发现胸部并发症1例,此例病人并发胸腔积液,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于胸腔内抽出血性积液约800mL,经治疗与护理后治愈。预防气胸的措施是在手术穿刺时一定要避开胸膜腔和肺组织。护理人员在手术穿刺时有效地指导病人注意屏气,这样的动作可以避免误伤导致气胸、血胸的发生。术后除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外,还要密切观察双侧胸廓起伏情况,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病人一旦发生不适体征及症状时及时通知医师,配合有效的处理。
2.3.3 肠穿孔 术后结肠穿孔合并肝功能衰竭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肝癌行PRFA治疗的病人,肝功能衰竭严重,一般在术后较长时间内还会发生结肠穿孔现象,一旦发生可以进手术探查创口的大小并实施一期修补以及引流等。发生结肠穿孔的原因是由于结肠肝曲与病灶离得较近,射频消融时的热力穿透力较强导致发生结肠坏死、脱落或者出现延迟性穿孔的现象。PRFA术后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一般在术后7d左右达到最高值,因此在这段时间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3.4 肝脓肿 PRFA术后并发肝脓肿一般在术后7d~10 d[4],病人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持续加剧,并且出现畏寒及发热现象,体温上升至38℃左右,进行B超检查能够确诊肝脓肿,主要治疗手段是经B超下肝穿刺并放置引流管行脓液引流,并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待病人体温恢复正常,引流量减少时,可以将引流管拔出。主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首先做好病人出院的健康宣教工作,并告知定期复查B超,如突然出现发热、畏寒以及腹痛及时来院复查。其次肝脓肿形成后,协助医生进行引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对于穿刺部位的敷料定期进行消毒更换,注意观察24h内引流脓液的量、性质以及气味。
[1] 卢彩霞,叶志霞.高龄肝癌病人行射频治疗围术期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3(10):71-72.
[2] 王月相,王月彩.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09,31(13):1670-1671.
[3] 钱海兰,何红,郁艳梅.人性化护理在射频消融手术病人护理路径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C):534-535.
[4] 符湘云.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术后护理[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9,28(3):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