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平
(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几年来,太原市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市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致使市区多处交通瘫痪,给市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道路积水成为我市常见灾害,其发生的频繁性及危害性已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城市道路积水最直接的成因是由于现有的排水设施排水能力不足,在一定的降雨量标准下,实际产生的径流量大于排水设施容许的排泄量,多余的雨水便形成了积水。城市道路排水不畅不仅说明我市城市化快速建设发展进程中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时也暴露出我市对防洪排水基础设施重视程度不足。
太原市位于晋中盆地北端,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平原,汾河穿城而过,是东西两岸所有雨洪水的唯一出路。市区地势北高南低,南北方向自然地面坡度与汾河河床坡度基本一致。地势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一旦有降雨,雨洪水将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市中心汇集进入汾河。我市年平均降雨456 mm,最大年降水量707 mm,年内降水的60%集中在7,8,9三个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强度大、历时短,易形成地面积水,甚至造成灾害。太原市建成区划分为28个雨水排除系统,排水管网1162 km,泵站34座,缓洪池8座,雨洪渠27条。其中部分系统能通过重力自流就近排入河道,部分通过管网收集由泵站抽排入汾河及边山支河。
随着太原市“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战略的实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长风商务区、城南、东山、武宿等新区建设及旧城区改造工程的实施,绿地减少、硬化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增大、汇水时间缩短,原本能及时渗入地下的雨水和可以排入边山支河的雨水,直接进入城市管网,增加了管网排洪压力。加之近几年城市建设明显快于排水管网、防洪设施的发展速度,城区道路改造时,部分配套排水管网的改造没有同步实施,在汛期易发生排水不畅的问题。由于排水管网设计沿用的暴雨强度公式还是30年前的,30年前的极端天气远没有现在多,当时的经济没有现在发达,排水量也没有现在大,根据这一公式计算出的排水管道设计管径,也就停留在30年前,与现今实际雨量不相适应。用30年前的标准建设的管道,排30年后的雨水,当然不配套。同时原有城市排水系统欠账很多、维护及升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老城区管网设计标准低、雨污合流、陈旧老化,有些区域管网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使得现有排水设施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遇到大暴雨,极易形成路面积水。
按照太原市防洪排水专业规划,太原市建成区划分为28个雨水排除系统,其中有21个排水系统基本完善,可以较好发挥市区排水防洪功能,但需逐步改造更换老旧管网、加大维护资金、强化管理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7个排水系统虽已初步形成,但体系尚不完善,是目前直接影响雨水排除、造成路面严重积水的主要因素,具体为:太钢南北线防洪系统、晋阳街泵站系统、龙城大街排水系统、南北沙河分洪系统、大黑水河系统、小黑水河泵站系统、九院沙河系统。这7个排水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区域内防洪设施未按规划配套建设或不完善,已有设施年久失修,淤积严重,防洪能力减退,部分更是丧失了防洪能力,排水设施抵御暴雨能力不足。
2)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局部低洼地带,如桥下容易积水,抽排管理部门反应不及时,也容易造成道路积水。
3)城市调洪、缓洪能力不足,部分防洪排水节点未打通,存在“上不缓,下不畅”的防洪安全隐患,形不成有效体系。
4)新修道路低于河道河床高程,道路雨水不能直接排入防洪河道内,不仅造成路面积水,同时防洪河道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5)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速度滞后,部分雨水管网没有出路,雨水只能通过临时抽排设备排入附近河道内流走,挤占泄洪有效断面,降低洪水下泄速度,路面积水排除时间延长。
6)城市防洪排水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步伐不一致,城市道路分段、分时间修建时,已修建排水设施未能连通,形不成有效排水系统,不能及时投入运行,造成路面积水。
7)汾河景区蓄水工程实施后,在汾河两侧修建了东西暗涵,暗涵断面小,致使城区内主要排洪河道北沙河、北涧河、南沙河、城南退水渠、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的雨洪水进入汾河受阻,内河水无法外排,长时间缓积在河道内,市区内雨水无法及时排入就近河道,也是造成路面积水的一大原因。
城市防洪排水设施建设任重道远。应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范畴下,科学合理编制城市防洪排水规划,大力发展城市防洪排水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增强大暴雨及时处理能力,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改造原有老化排水设施,实现雨污分流。加强暴雨预警系统构建,提高排水应急反应速度,通过模拟计算分析、灾情分析等手段,预测降水、积水情况并通报相关单位及人员,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做好抽排积水准备工作。对现有防洪排水设施加强维修养护,定期疏通,减少淤积,定期巡查,防止堵塞,保证防洪通水能力。在降雨时要注意随时监测雨情,各部门构建联络网,共同应对降雨对城市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太原市属缺水城市,雨水的回收利用非常重要,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减少降雨对城市造成影响的同时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新建道路时可考虑渗透型路面结构,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涵养地下水。在东、西边山支河上游按水利规划修建水库、缓洪池、拦沙坝、湿地公园等防洪蓄水工程,尽可能将山洪水截流,减少洪水下泄,发动群众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城区道路积水问题,更能将我们的省城建设的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