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守亭 (山东省菏泽学院制药工程系 274000) 郭颖媛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笔者作为一名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经常下乡与养殖场接触,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当前一些规模畜禽养殖场不重视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环境卫生脏乱差,人畜禽混居,养殖场内饲养多种动物,场内地面污物、杂草、杂物随意堆放,大量粪污未经无害化处理就随时随地排放、堆弃,养殖场产生的粪污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污染环境,形成了巨大的生物安全隐患。鉴于此现状笔者就养殖场环境卫生与控制方面浅谈几点建议。
养殖场选址应远离村庄、交通主干道1000m以上,地势高燥,水、电、道路畅通,应符合防疫隔离的要求。场内布局总体原则应便于防疫和组织生产,场区可分为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污粪处理区等区域。畜禽舍朝向应采用东西走向或南偏东或西15°左右,以利于冬季提高舍温和夏季避免阳光直射以及利用主导风向,改善圈舍通风条件为原则。圈舍可为单列舍或双列舍两种类型。养殖场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种,净道作为场内运输饲料、健康畜禽和鸡蛋之用;污道运输粪便、病死畜禽,二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使用。养殖场应建设有粪便处理设施,如化粪池、沼气池、加盖污水通道等。
科学、规范的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途径、杀灭病原微生物最重要、最有效、最经济的防范措施,也是防疫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消毒是养殖场必备的工作程序,每个养殖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消毒制度。按照消毒的用途和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预防消毒是在没有传染病发生的情况下,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场地、畜舍、畜栏、用具、饮水等进行定期的消毒;临时消毒是发生传染病时,为了消灭病畜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包括病畜停留过的畜舍、隔离舍及病畜分泌物、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一切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终末消毒是在病区消灭传染病后,解除封锁之前,为了彻底消灭病原体所进行的全面消毒。
消毒制度的建立包括猪场通道、外来人员、车辆消毒,饲养人员消毒、猪场环境、猪舍内和猪只的消毒。(1)猪场通道:设场门、生产区门、猪舍门三道消毒防线。污道(出粪道)、净道(人行和饲料道)和出猪道(猪群周转和出猪道)严格分开,不得交叉。(2)外来人员:一般采用喷淋、更衣换鞋,紫外线照射等方式消毒。(3)车辆消毒:外来车辆必须彻底消毒,一般用消毒池浸没车轮消毒,或用喷淋车身消毒。(4)生产区饲养人员:一般采用喷淋、清洗更衣的方式消毒,进入猪舍前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场内饲养人员不得接触所在猪场以外的其它猪;饲养人员工作服和帽应定期清洗及更换,清洗后的工作服要暴晒或薰蒸消毒,饲养人员工作服不得穿出场外 。(5)场内环境:场内道路、空地等平时要做好场区环境卫生工作,使用高压水经常清洗,每月用消毒液对场区环境进行两至三次消毒。定期将排污沟污物、杂物等清除通顺干净,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每周至少消毒一次。(6)猪舍: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进猪前彻底清洗、消毒圈舍和设备,一般采用清洗、喷淋、熏蒸方式进行消毒。(7)猪只:带猪消毒一般使用无刺激、无腐蚀性的低浓度消毒液进行消毒。(8)定期灭鼠、蚊蝇,场内严禁饲养猫、狗、鸟等宠物。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但随之产生的大量集中的粪便污水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大部分畜禽养殖场缺乏经济有效的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的配套技术与设施,使粪污无法被有效吸纳与降解排放。因此,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利用遵循的原则为减量化原则、无害化原则、资源化原则。(1)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治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是可以采取农牧结合的方式处理或消纳一部分粪污污染物;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施标准化饲养管理,以减少粪污的产生与排放。(2)无害化原则是以生物处理为主,处理后达到排放的要求或标准。一是可使用无害化消毒技术,如厌氧堆肥法,沼气池技术,紫外线消毒法及化学消毒法。二是对养殖场内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3)资源化原则是应尽量实施资源多级转化和利用,力争做到清洁生产和零排放,创建生态养殖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如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N、P、K等营养物质,可作为有机肥,农牧结合,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在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食品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