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兵
(四川旅游学院<筹>,四川 成都 610100)
2012年3月29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筹建四川旅游学院。[1]学校将通过努力尽快完成筹建工作,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本科高校,应当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四川旅游学院?怎样建设这样的学院?我认为必须从4个方面入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旅游学院?我们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应该确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确保去筹升本。实现四川旅游学院如期“去筹”成功,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我们近期工作的中心,必须动员所有干部教职工,举全院之力,确保在筹建期内完成各项工作,最终实现“去筹”目标。
第二步,办学达到本科水平。如能按期正式设立四川旅游学院,我们将成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本科高等院校。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从专科到本科,绝不是只换个名称就万事大吉,5年内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本科院校,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必须实现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师资结构、办学模式、学校职能5 大转变。[2]
第三步,学院成为品牌学校。应当看到,当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经过二十多年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绝不能满足,即使成为旅游学院,在旅游学科等方面我们还没有优势,我们要在成为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再用三到五年,力争成为餐饮旅游业的品牌高校。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立足发挥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为主线,才能抢得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围绕奋斗目标,怎样建设四川旅游学院?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思路?这是我们每个干部、职工都在思考的问题。总体而言,应当抓住旅游产业升级对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新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四川餐饮旅游业现状,强化办学特色,确立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成为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使四川旅游学院逐步成为本省和西部乃至全国旅游、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六”的策略,即:抓住一条主线——科学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升本后,仍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立足两大行业——餐饮业与旅游业。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通过贡献奠定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从行业需求中寻找发展契机,抓住当前旅游业升级换代的机遇,抓住成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旅游本科院校的机遇,抢占制高点,取得先机,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在贡献中求支持,多参与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扩大影响,奠定地位,立于不败。突出三大特色——烹饪、酒店、运动与休闲。也可能还有其他特色,每个系、每个专业都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一定不能丢掉了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而且要强化。现在两校合并,应当在真正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特色,比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汽车服务等,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必须在理论上认真研究论证,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自己首先要说清楚,在规划中这要作为一个重点内容。确立四大战略——差异化、精品化、集团化、国际化。积极开设针对餐饮旅游行业实际应用的、错位发展的新专业、新方向,确立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要坚持以生为本,质量至上,切实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制造精品,培养出大批受社会欢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毕业生;要坚持校企合作,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要有国际视野,进一步扩大开放,升本后可考虑与国际名校共同组建国际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深化五项改革——办学体制、运转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分配、后勤社会化。改革传统办学体制,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依法自主办学,特别是制定和完善有自身特点的学院章程,作为办学的主要依据,可探索建立学院理事会或董事会。改革内部运转机制,特别是创新内部行政管理机制,比如逐步推行预决算,从以条线为主向以块为主转变,赋予教学系部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和经费支配权,使他们成为学院发展的动力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加大改革力度,注重高素质特色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实训教学,建立人才培养特区,探索校企紧密对接的人才联合培养及管理运行机制,建好校外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有发展潜质的创新人才。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探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探索多通道职业发展的人事管理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考核和收入分配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是从“学校的”后勤实体转变为“社会的”实体,但又必须强调后勤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兼顾后勤实体的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加强六大建设——龙泉校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生源基地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两校合并后已实现一地办学,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继续推进龙泉校区建设,把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烹饪文化与教学资源融为一体,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全国、全省或在本学科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要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以及行业知名人物,形成办学的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力争与行业先进水平接轨,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好校内休闲美食实训街,优化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内容。在全国和全省建设一批生源基地,利用学院特色和优势吸引考生,不断提高生源质量,扩大社会影响。按照学院章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改革基层学术组织与运行,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质量监控和内部自律机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
高等学校,尤其是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是核心。在专业、院系建设上,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特色”二字。学科特色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无我有”,也就是在学科整体结构上,努力形成若干个针对行业实际的、错位发展的新学科、新方向,我们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二是“人有我优”,也就是在学科总体质量上,突出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强调在与同类院校综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同类专业中保持领先位置,创造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既然是独立设置的旅游学院,学科建设上理所当然应以旅游学为重点。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国内对旅游学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求,而且存在着“重功利性、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象,以经济学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受到了挑战。旅游学科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重大变化:其研究方法正在由多学科向跨学科转变,由对众多学科理论的盲目引进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地吸收、转化和整合,由零散、片面的理论向有理论、有方法的完整体系转变,从单纯的以经济学为核心向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转变。这些都对旅游高校的学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我院目前的现状看,显然离这种要求相距甚远。
目前可把四川旅游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归纳为四个学科类别:
第一是旅游管理类,涉及旅游系、酒店管理系、工商系、乡村建设与规划系。要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在旅游管理、餐饮营销与管理、餐饮物流管理、酒店财务管理等领域展开。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对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尽管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众多,但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还存在很大差距,远远跟不上产业现实需要。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策略上讲,要想有所突破,在与对手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一定要跳出旧的思路,具有系统和整体的思维,将旅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统筹考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后发制人,走出一条旅游学科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二是食品科学与工艺类,涉及烹饪系、食品科学系、信息技术系。要在形成中国烹饪、西餐工艺、现代食品、营养膳食等四个专业群的基础上,继续用现代食品科技对传统烹饪技术加以改造提升,加强对烹饪技术、食品工艺的科学化和烹饪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规范化研究,努力使学校的食品学科既不同于轻工类院校,也不同于医学院校和农业院校,而是逐步形成独有的学科专业特色。我们要在川菜工艺包括泡菜工艺的产业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推动中国饮食和川菜发展、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争取政府支持,取得行业认可。我们还要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努力使学校成为餐饮文化高地、旅游人才摇篮。
第三是人文社科类,涉及外语系、艺术系、社科系。国际公认人均GDP 达到5000 美元,旅游消费市场将全面拓展,文化消费将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重点,旅游业将逐步进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我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必须认识到旅游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一种转变,即从注重旅游的经济功能转为重视旅游的社会功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双重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社会功能必定会大大加强,因此社会科学在旅游学科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人文社科是我们整个学科的重要支撑,是我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重点围绕旅游酒店和餐饮行业实际,适应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按照把人文与社科注入吃、住、行、游、购、娱,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办学理念,摆脱传统办学模式,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应用性专业。
第四是运动休闲类,主要涉及运动与休闲系及高尔夫学院。这是我们近年来形成的一大亮点,不论从理念,还是操作,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有优势的。2012年学院和森瑞公司合作,又申报成功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我们又一次占领了这个领域的先机,要继续加强和企业合作,探索新机制,推动运动与休闲系和高尔夫学院跨越式发展。
此外,有条件时学院还可考虑建立汽车服务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等。
要想实现奋斗目标,我们还要抓住三个关键措施:
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升本后,要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整体水平为主,适当增加师资数量,重点提高质量。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知名专家、学者和高职称教师,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家;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培养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骨干,造就一批有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并面向国内外聘请一批高水平的大师、名师。通过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形成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二是校园硬件建设。经过七至八年的建设,龙泉校区已基本建成,这是全校上下,尤其是搞基建的同志和有关部门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去筹”机会扩大校园面积,另一方面要继续用全新的理念,将校园与景区高度融合,教学与产业双向互动,积极争取早日建成AAA 景区,还计划新建校内与经营结合的专业教学实训区和一个大学小镇。校园建设要围绕学科建设,突出几大亮点,即微缩仿真旅游会展实训区、亚洲最大的厨房群——中西餐实训区、国内领先的运动与休闲实训区、校店结合的酒店实训区,把教学、科研、经营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把校区建成全省最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之一,使四川旅游学院名副其实。
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早在四川旅游学院提出阶段,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3年第132号《议事纪要》就明确指出:“创办四川旅游学院,要采用新思路,探索新机制,走市场化的路子。一是资金筹集要引进市场主体,实行股份制,成立校董事会。”这方面,我校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完全证明了走市场化道路的正确性,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校企合作,在引进市场投资主体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探索出一条四川旅游学院新的跨越发展之路。
[1]教育部.关于同意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筹建四川旅游学院的通知[Z].教发函[2012]58,2012-03-29.
[2]练玉春.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N].光明日报,2012-07-11.
[3]黄维兵.加强内涵建设 突出办学特色[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