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彦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园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乡规划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园林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园林文化的价值功能日益彰显。湖南省委、省政府通过的关于文化强省方面的战略政策,为湖南园林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足以体现党中央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1]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挖掘湖南园林文化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园林文化在湖南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引擎作用,不仅是湖南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
湖南园林文化是湖南园林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不同程度的工艺处理和艺术加工,利用或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裁植和建筑设计布局,形成的一个可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社交等环境场所的物质财富和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的文化体系的总称。其本质属性除了包括时代性和地域性之外,还有综合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因此,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湖南园林文化的价值,是探究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研究的首要前提。
湖南园林文化是集文学、哲学、美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建筑以及园艺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趣、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追求在中国园林史上独树一帜。文化发展的持续性与文化认同的一致性是湖南园林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湖南园林文化的价值基础是指湖南园林文化建设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对湖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联合下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绘就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些决策部署对园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湖南园林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2012年中共湖南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这一举措为加快湖南园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湖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设“绿色湖南”,使湖南成为中部乃至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地区。全国各地很多城市提出要打造宜居城市,但全省提出这个口号还没有第二个。“绿色湖南”作为一种地域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实践与发展,抓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内涵。园林文化是湖南省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巩固和提升园林文化的生态优势是建设绿色湖南的重要内容。湖南园林文化通过“绿色湖南”建设,不是仅专注于绿色资源的保护与绿色形象的塑造,而是要在整体发展中提高绿色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湖南园林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湖南自然生态良好,林地和湿地面积达1.94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05%,森林覆盖率达57.01%,这是湖南最大的财富和优势。加强园林文化建设对于加快湖南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切中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抓住了中部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战略机遇,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总之,湖南园林文化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能够以其产业特质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转变。
当今世界,园林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增加值8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2%。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110家,利润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235家,上市文化企业4家。新兴文化业态迅速成长,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广泛影响。园林文化产业作为一个资源消耗低、在改变环境污染显示正能量的朝阳产业,它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近几年,湖南园林文化和生态休闲文化的异军突起,吸引了众人的广泛关注,为湖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人民群众园林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湖南园林文化产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园林文化需求。因此,湖南园林文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湖南各地文化产业之间的渗透和整合,而且能够营造相互协调的发展环境,拓宽园林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共同培育两型社会的知名品牌。
湖南园林文化产业是园林文化与社会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深入挖掘园林文化内涵,将多元的文化、独特的山水、宝贵的历史遗产与现代休闲娱乐项目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标志性园林文化设施和作品,不仅能够挖掘文化资源,延伸文化链条,而且能够促进文物考古和保护等相关产业的发展。[4]加强湖南园林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园林文学创作、歌舞艺术、戏剧、音乐、建筑、雕塑、绘画、民间文艺等各门类作品创作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打造效益高的支柱产业。湖南园林文化不仅讲究个体、群体美,而且注重植物、建筑、水域、假山、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地貌的衬托美化。湖南园林文化是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综合体,不仅在造型艺术上的巧妙与精致中表现出韵律美,而且其形式美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园林文化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结合,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园林文化能引导园林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理顺园林部门关系,熏陶园林建设者的职业情操,提升广大市民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湖南园林文化以道家思想为底蕴,融合儒家礼教、佛教禅宗等多种思想的精华,始终贯穿着和合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基本要义。这就要求湖南园林工作及其相关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摒弃传统过时的各种偏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自觉履行园林行业章程和相关管理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
文化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和动力,又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和窗口。[5]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如此等等,为湖南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林业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以经济实力为主体的较量,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据监测,2011年湖南省森林覆盖率57.13%,森林固碳、放氧、储能、蓄水、包土包肥等主要生态效益总达8 628亿元。湖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文化基地设施不断完善,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 350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1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可释放1.62吨氧气,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是最经济的吸碳器。据测算,到2020年,湖南省森林碳汇交易潜在价值高达340亿美元,可为林业产业和园林文化发展提供巨大的国际合作空间。湖南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目前,全球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为31.8%,全国森林覆盖率是20.3%,而目前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7.1%,远超出世界和全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1 543.1万亩,新增封山育林1 400万亩,营造林质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到2010年年底,森林和湿地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1.81%,林业用地1.94亿亩,城市绿化覆盖率36.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47平方米,森林蓄积量4.02亿立方米。森林景观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绿色风景,森林旅游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要选择,森林保健院、森林疗养院正在湖南省蓬勃发展。
园林是记录农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首要阵地。湖南园林文化同湖湘文化一样,都与湖湘文化人充分利用人文景观丰厚资源息息相关。一方面,园林文化传统中所包含的审美观念、道德伦理、环境意识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人文精神,可以成为湖南当代园林文化产业的资源;另一方面,湖湘思想传统能够为湖南园林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因而能够为当代湖南文化强省提供文化资源。湖南省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生态文化节、植树节、爱鸟周、家具博览会等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园林与湖湘文化的融合必将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管理制度、伦理道德等文化理念体系,推动湖湘文化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城市,而忽视了农村规划,或者城市一张图、农村一张图,人为割裂城乡关系。[6]一些地方的城乡规划管理方法忽视了大地景观的有机整体,缺乏区域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很难满足人的根本需求,最终导致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少地方变相将城郊农用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新建的公共建筑缺乏必要的停车场所,新建的住宅小区缺乏公共绿地和地下停车场,商业中心地段高楼林立,到处都是拥挤的人流和生硬的建筑,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城市漠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机动车道修建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现象比比皆是,极大地抹杀了人的亲和感和安全感。一些地方过分重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往往忽视对本地园林建筑风格、园林建筑材料的研判,忽视园林建筑元素和城市色彩的多样性,从而使城市园林建筑丧失了原有的特色和个性。此外,公众参与园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园林文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够畅通或灵活,园林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亟待湖南园林文化的科学指引。
湖南园林文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绿色资源是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园林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园林文化发展之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湖南园林文化发展。园林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谈不上湖南园林文化的发展。在湖南园林文化建设中要统筹兼顾,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产、建设、流动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落实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又要确立和强化市场机制对经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为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园林文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园林文化建设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更好地维护、发展和实现社会公众参与园林文化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中,要注重园林文化设施和园林景观的搭配和衔接,保护和突出园林景观特色。
各个地方要以挖掘园林文化特质为契机,把园林文化、城市历史、城市景观、城市格局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科学确定都市区、近郊区、远郊区林业生态功能定位,以乔木树种为主,合理搭配乔灌草花,突出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城市风貌的保护,形成各地园林的地方特色。加强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培育,继续提升张家界森林公园,岳麓山、衡山风景名胜区,蟒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区的服务价值和水平,提高湖南园林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湖南园林文化统领生态旅游工作,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志标牌和“智慧旅游”五个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区点、家庭旅馆和星级旅行社、旅游强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省级红色旅游区(点)、旅游购物示范区(点)等地方旅游标准。
城乡一体化是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从长远看,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基础,也是深入推进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的关键。就此层面而言,湖南园林文化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共同目的就是全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考虑湖南园林文化发展的现状,又要考虑湖湘文化发展的传统特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还要加强园林文化与湖湘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城乡园林文化的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市民和农民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园林文化建设的关系,消除城乡园林文化的隔阂与冲突,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园林文化成果,促进城乡园林文化同发展共繁荣。要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园林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在各地兴办园林文化馆、图书馆、剧团,配备文化服务车、电影放映车和流动舞台等。
要建立健全园林文化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园林植物投入保障、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税费扶持等制度。建立健全园林工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湖南园林文化旅游投资基金,支持风景名胜区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改革理顺现行园林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整合文化局、旅游局、规划局、林业局等部门的职能,尽快成立一个专门的园林文化管理机构,专司园林文化管理、教育、宣传等职责。要结合“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评价体系,参照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体系,建立一个科学和完整的园林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共同营造园林文化建设氛围。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需要准确认识“两种属性”,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注意防止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或者将文化产业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待。进一步完善文物古迹、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体育、科技、商务、地质、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论坛讲座、出版科普读物、举办展览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园林文化宣传教育,加大园林文化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增强生态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3.
[4]王 慧.浅谈园林文化对大观园的渗入[J].红楼梦学刊,2006(5).
[5]周 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前列[J].求是,2012(5).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