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京玄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乌鲁木齐 830002)
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难忘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多捕捉下层社会、平凡人生、市井百态的景象事物,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强烈地透映着生命的活力,文化的血脉,风习的传承,呈现出一幅幅格调清新的风俗画。
1981年他写了《大淖记事》,轰动一时。《大淖记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出生坎坷的乡村漂亮姑娘巧云与英俊帅气的锡匠十一子之间纯朴而朦胧的感情故事。故事的笔调温柔多情,意境优美、恬淡,充满乡土气息,在自然之光中折射出人性的风采。其语言在看似简单、朴素中彰显了本质的深刻。本文通过分析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炼词、炼句等修辞方式及各种语言表达手段的运用,使读者更充分地解读和欣赏《大淖记事》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说:“什么是好语言,什么是差语言,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准确。准确,就是把你对周围世界、对那个人的观察、感受,找到那个最合适的词儿表达出来。”[1]汪曾祺先生最善于找到那个合适、准确的词语——形容词、动词等,来完成他对那个人的观察、感受,从而形成独特的修辞效果。例如:
(1)吃罢早饭,各自背着、扛着、挎着、举着自己的货色,用不同的乡音,不同的腔调,吟唱吆唤着上街了。(第71页)
(2)因为他太聪明,长得又太好看了。他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第73页)
(3)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得很!(第76页)
例(1)用“背、扛、挎、举”等系列不同的动词形象而准确地刻画了外乡来大淖做生意的人搬运货物时的特点,由于人多,又是来自不同地区的生意人,各自会用自已习惯的方式搬运货物,由于货物的重量、大小、形状不同,搬运时的动作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用词准确的艺术效果;用“吟唱吆唤”写出生意人不同性格特点,有含蓄婉转的吟唱者,也有粗犷豪放的吆喝者,反映了大淖之地货物多、品种多,生意人相处和谐、自在、开心、愉快的情境,表现出大淖社会环境的宽松与自由。例(2)是写十一子长得好,用的是“聪明、好看、挺拔、厮称、宽、细、红、白、浓、大、青、净、整齐、合体”等寻常的形容词,可是经过汪曾祺的精心搭配,组成 “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青鞋净袜”等充满节奏感的四字句,语如连珠,既雅致,又通畅,毫无生硬滞涩之感,给人一种别致的音乐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十一子的外貌,如同绘画一般,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十一子帅气的形象,表达得具体明确,透露出对十一子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取得了较好的艺术化效果。例(3)用形容词“紫红”、“碧绿”、“雪白”将所挑货物的色彩充分真切地表现出来,如浮现在眼前一般,足见货物的新鲜,这些色彩词表达了一种热烈的感觉;用“一长串”、“风摆柳”、“好看得很”形容大淖姑娘媳妇们挑鲜货排队走路时柔软的身姿;她们很能干,货挑得很多,身子随着步伐的移动腰身会不自觉地扭动,如“风摆柳”一般美丽;同时用了叠音拟声词“嚓嚓”将姑娘媳妇们走过时的声响表现得生动、形象。一长串挑着鲜货迈着整齐的步伐,风摆柳似的大淖姑娘媳妇们的挑货情景,有如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表现出大淖妇女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德。由于准确使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整段文字都具有形象性和色彩美。
一个对语言敏感的作家总是对字、词的历史文化寓意、审美形态及蕴含其中的生命体验寄予充分的关注。汪曾祺先生自觉地运用民间方言和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一种对生命的体认,这种表达呈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世界,有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表现出丰富的地方文化和审美价值。例如:
(1)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第73页)
(2)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第75页)
(3)没出门子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第76页)
例(1)“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这句俗语是说在锡匠中能出一个像十一子这样的小伙子实属不易,非常难得,可见十一子内外兼修,才貌出众,人见人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小伙。例(2)“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是当地的一种夸张说法,是说大淖的姑娘媳妇们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很光滑。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特点,反映出大淖姑娘的生活习惯。例(3)“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这句俗语表现出由姑娘到媳妇的个性变化,大淖的媳妇们性格泼辣,无所顾及,口无遮拦,非常地放松与自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映了生活在大淖的妇女们自由、豪放、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
根据不同的人物,选择不同的俗语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妥极当极”的程度,这是汪曾祺运用俗语的成就之一。
凡是用来注释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句式,叫做注释句(简称释句)。《大淖记事》里运用释句,将人物、地点、事件解释得清清楚楚,使小说细致、详尽,如音乐般娓娓动听,表达出一种思乡的温情,取得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例如:
(1)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第69页)
(2)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倒多少取多少。(第75页)
(3)巧云踏在一只“鸭撇子”上。(放鸭子用的小船,极小,仅容一人。这是一只公船,平常就拴在淖边。)(第84页)
例(1)解释地点“淖”,《大淖记事》故事情节的开头,作者详尽介绍了大淖的特点,解释得清楚、细致,让读者明白了大淖独特的水域环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形成,主题的表达作了充分的铺垫。例(2)是解释“打钱”的俗语说法,是当地挑夫们节假日娱乐的一种游戏,这是带有浓厚地方特点的方言语汇,读者一般不太了解,作者解释详尽,读后明确、易懂。对这一方言语汇的解释,使读者了解了大淖挑夫们的生活状态,也使得久居异地的乡人产生一种淡淡的温情和依恋。例(3)是解释“鸭撇子”的俗语说法,它是大淖的一种小船,是公用的,读者一般不太了解,作者解释详尽,从而使读者对这一陌生的词语具有了新鲜的审美体验和无限的想象。
汪曾祺先生追求的文学语言是普普通通的话,人人都能说的话,追求民间生活的原汁原味。他在运用比喻修辞时,就地取材,以物比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比,达到具体、形象、活泼、自然的修辞效果。例如:
(1)到太阳落山,又都像鸟似的回到自己的窝里。(第72页)
(2)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第80页)
(3)十一子只好把她横抱着,像抱一个婴儿似的,把她送回去。(第80页)
(4)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第86页)
例 (1)(2)(3) 是明喻, 本体、 喻体都分明写出,“鸟”、“云”、“婴儿”等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喻形象、具体、生活化、易理解。例(1)用“鸟回窝”比喻外地来大淖做生意的人到了晚上纷纷返回住处的情形,由于不是常住户,有点像鸟回窝的感觉,写出了他们的自由与和谐。例(2)用“云”比喻巧云与十一子的爱情关系,朦胧、飘忽不定、似有非有,将二人矛盾的心情表现出来。例(3)用“婴儿”比喻掉进大淖中昏迷不醒的巧云,写出了巧云身体柔软无力的状态,也表现出十一子抱着巧云时力量的强大及一种爱的体现。例(4)是暗喻,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草鸡”与刘长号一伙无德无能的地痞流氓联系搭挂在一起,形象、生动,且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将刘长号一伙表面上虚张声势,实际上只会欺压百姓的丑恶本质表现出来,同时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恶之情。
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说:“设问是无疑问,而并不要求回答,或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表达者之所以采用表达自己明白确定的见解,为的是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制造情趣。”[2]汪曾祺在《大淖记事》中使用这一修辞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1)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第77页)
(2)谁家会把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浆坊的老二?鲜货行的老三?他们都有这意思。(第79页)
(3)拿把菜刀杀了他?放火烧了炼阳观?不行!(第83页)
(4)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
例(1)作者先提出问题:“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然后自己作了回答:“难说”。通过一问一答,作者所要表达的语意得到了强调,实际上作者对大淖之地婚姻自由的民风是给予肯定的。例(2)作者先提出问题:“谁家会把这朵花迎走呢?炕房的老大?浆坊的老二?鲜货行的老三?”然后自己作出了回答:“他们都有这意思。”通过问答的形式,强调了巧云的可爱及美丽,是一个人人都想娶的好姑娘。例(3)作者先提出问题:“拿把菜刀杀了他?放火烧了炼阳观?”然后自己作了回答:“不行”。通过一问一答,强调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语意,巧云是一个孝顺的、善于思考的女孩子,不能采用极端行为。虽然身心受到了侮辱,但考虑到残疾的老爹,自己未来美好的爱情生活,都不能贸然行事。同时也说明大淖之地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地的百姓会以宽容的心态接受她。例(4)作者先提出问题:“十一子的伤会好么?”然后作出了双重的回答:“会。当然会!”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十一子与巧云美好爱情的肯定,加深了印象,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读者会随巧云一起盼望十一子康复,也盼望着未来幸福美满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情怀。
注释:
文中所出现的例句均出自《矮纸集》。
[1]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7.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