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菲
(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 中文系,山西 大同 037006)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爱国的心》,贯穿着诗歌抒情内容中的一个主旋律,那就是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忧国忧民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国古代诗歌所积淀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凝聚力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日常生活、政治态度、行为举止上,面对当前的钓鱼岛事件,国人再一次彰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化精神。《诗经》不仅记录了人们的爱国情怀,而且这一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忧国忧民的作家层出不穷,忧国忧民的诗句数不胜数,爱国和国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忧国忧民始终是文学的主流。
《诗经》是原始先民对自己生存情状的吟唱。《诗经》真实地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形和思想情感。《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原始诗歌,反映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混战不断,以及这一时期人民的劳动、婚恋、礼乐制度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诗经》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地位极高,从此,它和其他经典古籍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性格和行为规范的塑造。《诗经》的内容和题材成为后世文学题材的来源。战争是中国诗歌史的基本母题。战争诗的题材来源就出自《诗经》。所谓战争诗,就是以参与战争的士兵将领为抒情主体,抒写他们在军旅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歌。《采薇》《东山》等都是优秀的战争诗篇。其中《无衣》是第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愫的作品,面对外敌入侵,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作品歌颂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视死如归的士兵。
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离骚》表现了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品质。屈原的爱国精神不仅是历代人们外族入侵国难当头时反抗斗争的动力,而且“由楚所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他虽屡遭贬谪流放,却九死不悔的心路历程奠定了后来诗词“国愁”的基本思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体现了屈原执著而深沉的爱国情感。
唐代也涌现出优秀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后继者,处于“安史之乱”前后的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他一生始终心系国家的兴衰存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这些诗句尽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杜甫还深刻反思造成百姓不幸的原因,对统治者进行指责和批评,比屈原的“怨而不怒”更进了一步。例如他一再抨击玄宗不恤民情肆意扩边的穷兵黩武行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诗人白居易继承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诗作。“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些诗句表达了白居易对农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宋代是唐代之后又一个繁荣的封建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苟安乞和,面对金兵入侵、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诗人们创作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陆游、辛弃疾、刘克庄、文天祥等就是其突出代表。在南宋爱国诗人中,陆游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他诗歌的主题。如《金错刀行》所写: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诗人亲身参加抗敌复国的军事斗争,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杀敌立功的壮志和抗敌必胜的坚定信念。他的战死沙场、为国牺牲的愿望不能实现是因为投降派屈辱求和的政策,他严厉地斥责了投降派专权误国的罪行。例如《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戊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
此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在南宋覆亡之际,以光辉的爱国诗篇记录了其抗元斗争的经历,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过零丁洋》最为典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思想观念,从《诗经》开始,历代作家都有所继承,直到鲁迅、闻一多等现代文学大家,同样彰显了屈原以来忧国忧民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来自自然和外族入侵的考验,并且一直保持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这个字可以说是我们口语表达中用的最多的形容词。那么,美是什么?有人说,“美是绮丽的云霞,是漂亮的容貌”,那我们究竟根据什么来判断美,又是如何界定美的呢?说到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少女的容貌,毕竟外貌给人留下一种美好的感觉。当代社会美容美甲行业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当今女性的审美标准,大部分女性希望自己皮肤白皙、手指修长、牙齿洁白整齐,其实,这种审美取向来自《诗经》。
在中国文学史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最早出自 《诗经》。在《诗经》中,有不少从正面直接描写女性外貌形象的诗句,《出其东门》“有女如荼”,《召南·野有死麇》“有女如玉”,这些诗句表明中国自古以来的审美观念是以白为美。而《卫风·硕人》则是一首详细描绘美女的诗歌作品,这首诗直接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位美人有着一双纤纤玉手,像凝脂一般洁白细腻的皮肤,像蝤蛴一样又白又长的头颈,像葫芦子儿一样整齐的牙齿。丰满的额头,又细又弯的眉毛,脸颊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回眸一笑魅力无穷。可见,《诗经》传达出人们对美女的审美取向:一是皮肤白皙,二是纤纤玉手,三是脖颈细长,四是牙齿整齐,五是蛾眉弯曲,六是神情动人。《诗经》确立的美女审美标准,对后世品评美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女性也有这样的审美观念。
在我国一直有“一白遮三丑”的说法,时下的女孩子们也有相同的审美观念。难怪那些皮肤黝黑的女孩感叹自己“怎生得黑”,她们购买的化妆产品都是美白系列。原来《诗经》对美女的描写形成了传统的审美取向。以肤白为美,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审美观念。对皮肤颜色的白皙标准经常用雪作比喻。例如,影视剧《甄嬛传》第二十七集中,皇上赞美甄嬛的容貌说道:“梨花洁白可堪与雪相比,花落眉间恍若无色,可见嬛嬛肤光胜雪。”还有诸如韦庄的“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曹植的“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李白的“素手把芙蓉”,李清照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形容杜十娘容貌“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等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诗经》在审美追求上对后世的影响。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衡量女性是否美丽的重要标准是心灵美。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貌丑德美的女子。“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的孟光就是人们一致认可的美女。其实这种人的外表与心灵的和谐美的思想观念也是来自《诗经》。《诗经》中所描绘的女性除了容貌美丽外,更多的是表现了她们的德行美。《诗经》中评价女子漂亮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准是品德高尚与否。《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就指出了这个观点。娴静漂亮、品德贤淑的女子才是君子的好配偶。《有女同车》的“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就是对新娘品德美好的赞扬。在《燕燕》中有一段对女子的称赞之词:“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塞”是诚信,“渊”是深沉,“温”和“惠”是指性情的温柔善良,“淑”和“慎”表现贤淑恭谨的品性,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女子的温柔贤淑的美好品德。
总之,《诗经》中所有肯定和赞扬的都是心灵美的女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所宣扬的女性美是内外兼修的美,而内在美即品德美远远胜过徒有其表的美,这种观念一直影响至今。一个人内心的纯洁和高尚,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对理想目标坚定不移的追求,这才是构成一个人美的真正的体现。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我最偏爱的是诗歌,因为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它用最简洁的词语传达人们的真挚情感和人们对生活的认识。“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在抗拒着秋的来临”,“我只是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这些诗句带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阅读快感。《诗经》是后世诗歌难以企及的文学遗产,无论是题材写法,还是思想审美,它都是后世文学的源头,它就像一坛陈酿,穿越时空,散发着永久的幽香。
[1] 罗婕.《诗经》中反映的先秦婚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李达.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 丁启阵.诗歌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 李露菲.试论中国诗歌艺术的情感特征和写法[J].考试(教研版),2008,(02).
[6] 李露菲.试论《诗经》与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流[J].考试(教研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