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瀚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漳州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是我国南方传统年画的代表,因与台湾民间年画的血脉联系而倍受瞩目。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这一门承载了丰厚历史文脉的优秀民间工艺在当代文化情景当中继续保有活力,而不至于被都市化、全球化的大潮所吞食、消亡蜕变成一种记忆的符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目的,即为漳州木版年画构想符合当下审美趣味和习惯的数字化开发方式,使其在新的文化情景中保有活力,继而探讨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道路。
漳州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构图大方,造型夸张,色彩强烈,极富装饰效果,兼具北方年画的粗犷简洁以及江南年画的纤巧细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用黑底印制的年画,可谓独具一格,为其它年画产地所没有,堪称年画中的一绝。
漳州木版年画业始于宋,兴于明清,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以漳州为制作中心,产品除本地消费,还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为漳州木版年画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逢年过节、喜庆迎新、辟邪镇宅、丧葬祭扫等不但需求大量供应,而且要求品类繁多。如避邪镇宅的常见内容有秦叔宝和尉迟恭、镇宅老虎、狮头等;过年时有印制贴窗门的福禄寿喜、春牛图、八卦图;清明节提供祭扫的冥纸;端午节有龙舟图;中秋节有贴花灯的吉祥图案;平日常见的题材还有五谷丰登、莲生贵子、老鼠娶亲、四季花开、财神、戏曲人物故事等,以及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娱乐性年画葫芦迷。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张贴年画的习俗逐渐消失,漳州木版年画市场开始衰弱,从事生产的人员大量减少,年画作坊也基本停业,就拿曾一度垄断漳州木版年画市场的颜氏家族为例,其传人为糊家口,不得以最终改行行医,百年民艺,哪里安身传承?直叫人扼腕叹息。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一度落满尘灰的雕版才得以清理出来,重新刷上颜料。
但是,目前漳州木版年画还远远谈不上重出江湖,大展鸿图。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本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戏剧性的成了一门“高雅”艺术:如今漳州木版年画市场的主要消费者是各美术学院的学生、搞民俗研究的学者、东南亚华侨等;印刷出来的年画主要以装饰意味比较浓厚的图案为主,被当成仅供欣赏的艺术品,以及可追忆的民俗文化符号,与过去的习俗实用价值大相径庭。
漳州木版年画要恢复元气,仅仅依靠文化界的青睐,或者政府文化艺术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要实现漳州木版年画的活态性,大众文化的支持和消费,以及新生一代的参与、了解、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广泛的艺术消费市场,同时获得年轻一代的广泛认知和喜爱,漳州木版年画才可谓恢复活力。
目前对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开发手段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即静态的文字、图像、实物资料的收集与展示,以及单向的填鸭式的信息传播与推广,而没有注意调动广泛的公众注意力和兴趣点,因此可以看到漳州木版年画与其它很多濒临失传的优秀民艺具有相同的尴尬境域:政府、文化界在大力呼吁发掘和保护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叹传人零星可数,甚至后继无人,产品没有市场,不能扩大规模制作,更谈不上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创造等。
传统的保护和开发手段确实需要改进,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艺术手段越来越彰显其优越性,对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开发不妨借鉴成熟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漳州木版年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纪录、编辑、管理、再现、开发和传播,以探讨漳州木版年画在当下活态发展的可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获取工作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利用数字设备,比如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瞄仪和存储光盘,对信息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的采集,配以文字资料,最后把数据刻录入数字光盘进行保存或者建立数据库等。漳州木版年画也通过这种方法有所存储,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在互联网上有所传播和发布,但是笔者认为此项工作大有改进的必要。
漳州木版年画数字化存储与信息获取需要更为精确、系统和权威的收集与整理。比如从雕版的信息采集入手,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雕版表面的刻线深浅不一、曲折宛转,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利用目前一贯采用的二维摄影获取未免太过粗糙,可以尝试利用当下成熟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采集仪器,例如IBMR(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激光扫描测量技术或三维摄像技术等,快速获取空间坐标信息,得到雕版表面的图形结构和纹理细节等。
对于印刷出来的年画,应该注意全面且系统、规范的信息收集,悉数收集现存纹样图案,将资料按品类整理存储,可按照年节习俗、张贴位置、历史年代等方式分门分类,为下一步的信息检索和查阅提供便利。以上信息在获取的时候不但需要精确逼真,还应该注意尺寸大小的摄取,所建立的图形图像数据库应该严格依据统一的比例,为资料的共享、研究、开发、永久保存等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对漳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存储与处理还包括对其生成背景、艺术特征、传播传承、工艺流程、工艺传人等相关内容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动态数字信息库的建立,提供在任何具有多媒体展示设备的条件下进行现场展示与宣传的可能;探讨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漳州木版年画艺术符号库,可以通过相关软件进行文献检索,实现传统文化图案图形的新组合与再设计。
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一般作为专业利用和研究较多,漳州木版年画的推广,还需要考虑数字化过程当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数字艺术的互动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可能,有效调动了观众的审美兴趣,漳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应该充分考虑互动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简称VR),拉近人们与漳州木版年画的距离。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在数字博物馆和一些前卫的数字艺术中有广泛运用。漳州木版年画的互动虚拟是这样考虑的: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虚拟场景中混合视频、音频、图象、以及文字,建立虚拟场景(比如仿古时漳州的南市街、颜氏商号的印刷作坊等),将漳州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一步一步展示在观众面前,当场景切换到空余的印刷台面上,即让体验者自己完成手工过程,如雕版的选择(甚至可以让体验者利用符号库的资源自己设计雕版)、彩色的调配、以及年画的印刷,在这个过程当中使体验者充分感受创造的乐趣,印刷完成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出设备,打印作品,带有自己劳动的成果,相信体验者极为珍视这件模拟出来的漳州木版年画。
这一项模拟技术可以在任何能提供人机界面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民艺馆等场所使用,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如流行的网络小游戏一样,供点击者浏览、操作。
漳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便捷查阅以及借鉴利用,也可以挣来众多眼球和得到广泛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文化形式与内容。但是在争取扩大影响的同时,还需要避免片段传播和片面理解,同时强调手工经验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文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引发的新观念,对漳州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开发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旨在寻找有效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方案,扩大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新义和符合当下审美习惯的方式,利于传统文化术的传承和创新。
[1]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第三届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军.绝活[M].福州:海峡摄影出版社,2005.
[3]彭冬梅.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47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