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峻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高校的钢琴教学一直是以传统的一对一小课形式来完成的,但随着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使高校的钢琴教师不得不对钢琴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解决钢琴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与钢琴教师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的钢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一种新的钢琴授课形式——那就是钢琴集体课。
钢琴集体课是对多个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学习弹奏钢琴为最主要的学习目的。另外也综合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编配、简单的作曲、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的音乐理论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数码钢琴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听觉、记忆、视谱、视奏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钢琴教学只能单人进行的限制和音乐教育偏重理论、忽略实际操作的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进与进步,以钢琴集体课的形式,一来传播了钢琴和音乐的基本知识,二来易学、易懂、易记,再者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更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合理分组是上好数码钢琴集体课极其重要的一个前题条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钢琴技术,有的学生则还处于零基础的阶段。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进入高校的学生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致,如果将基础不好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进行教学,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而逐渐丧失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基础好的学生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分组,一般在学生进校之后进行一次钢琴观摩,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进行有层次的分组,把基础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一般每组的学生控制在15-20人左右。
传统的个别课教学,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所讲授的知识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讲解,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即兴性。但是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课教学,则需要课前有充分的备课,从基础的五指练习、音阶、琶音等等进行有系统的讲解,把每种技术的要领、练习方法都作具体的讲授,而不能像个别课教学那样,某些技术环节可以漏而不讲。大部分学生将来要承担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任务,也需要详细的了解系统的知识,集体课教学正好给予了这样一个平台。
在领悟了某种技术的基本要领之后则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来训练这种技术,而集体课教学可以很好的进行学生与学生的互相练习,这种互相练习的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音乐上的互相协作能力。例如在学习车尔尼作品599 No29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弹右手的旋律声部,一组弹左手的半分解和弦伴奏,在协作练习的过程中,强调右手是旋律声部需要稍强的弹奏,左手是伴奏声部需要稍弱的弹奏。然后再将两组的学生换声部弹奏,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启数码钢琴上的节拍器,用以规范学生的节奏。甚至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一些固定节奏型,增强乐曲弹奏的乐趣。
集体检查作业指的是在全体小组学生面前进行作业检查,每个同学在全组面前进行弹奏,这种形式相当于小型的演奏会。这种回课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们演奏时的心理素质,通过倾听其他同学们的演奏,善于发现别人的问题和优点,也能为自己以后当教师打好基础。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在集体课教学中还是甩不开个别回课的方式,甚至把学生一个一个的叫到琴房进行单独回课,这样的话就失去了集体课教学的优势,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其他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另外检查作业还可以采用齐奏、分声部演奏等方式,这样的回课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有句话这样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我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我们就有两个思想。所以师生之间应当经常交流一下心得,分享一下学习经验,并且相互间鼓励,共同进步。
举办音乐会能够很好的给予学生们艺术实践的平台,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音乐会相互交流教学心得。
我们应当把集体钢琴课上升到艺术层面。其实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把教学相结合,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艺术的本质应当是执着和创新。执着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执着的必经之路。脚踏实地、始终如一的走下去。教师将在不断地课改实践中理清思路,完善方法,丰富内容。当然,如何最终在钢琴集体授课中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系统的体系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高等师范钢琴教学模式会不断的更新、发展与完善,从而形成现代钢琴教育的新气象。
[1]留钕铜.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十步训练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答钢琴学习388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李美格.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王柯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