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 511368)
韩礼德首先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两类: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他指出:“隐喻的表达式是所有成人语篇的特点。”“我们通常所见的没有隐喻的语篇只存在于儿童话语、童谣和歌曲中。”[1](P342)众所周知,英文小说的简写本一般是针对英文水平较低的儿童及初学者而写,而包含相对复杂的词汇和结构的原著一般是针对英文水平较高的读者或成年人而写。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的小说家,《雾都孤儿》是他的第一部批判现实小说。作者发现更多的一致式出现在《雾都孤儿》简写本当中,而更多的隐喻式出现在原著中。笔者将会探讨其原因和它们各自发挥的独特功能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选取的语料为狄更斯的原著[2]和 Latif Doss 的简写本[3]。
韩礼德首先在《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一书中提到“语法隐喻”[4](P13),并进一步阐述道:“词汇隐喻只是词汇语法选择的一个方面,或者叫做‘措辞’;而隐喻的变化不是只发生在词汇层而是发生在词汇语法层。”[1](P341)韩礼德后来补充说明不能简单地认为一致式和隐喻式指相同的意思,而是“因此语法隐喻,如同传统词汇意义上的隐喻,是一对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是语义在词汇语法层的重新映射……”[5](P58)韩礼德区分了两种语法隐喻:一类是概念语法隐喻,一类是人际语法隐喻。概念语法隐喻主要体现在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虽然他没有专门提到过逻辑隐喻,但他认为“if,so as to,for,why,by”可以用其他措辞说明如果“取决于不同的语法资源”[5](P68),以及“语法同时重建逻辑语义联系”[6](P191)。
传统的隐喻研究关注的是给定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体,而语法隐喻关注的是给定意义在表达上的变体。韩礼德解释了“从下”以及“从上”两种看待隐喻的视角[1](P342)。我们现在并不是“从下”而是“从上”看待隐喻。相较而言,隐喻化不明显的被韩礼德称作“一致的”,而另外一些被称之为“转移的”或者叫“隐喻的”。隐喻化不明显的也是之前所描述的“词汇隐喻”或者“语法隐喻的子范畴”[1](P343)。在词汇语法层,一个简单的“一致的”例子名词象征事物,动词象征过程。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果“我们用动词词组体现参加者,名词或形容词词组体现过程以及动词或名词词组来体现环境因素的话”,这就是一种“非一致的体现”[7](P18)。
因为概念功能包含着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概念隐喻也能分为经验隐喻和逻辑隐喻两种。及物性系统是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因此概念隐喻也主要指及物性隐喻。具体来讲,“及物性隐喻”是经验隐喻的具体形式。同时,韩礼德把名词化看作另一种概念隐喻的重要形式[1](P352),因为名词化是将过程(一致式为用动词体现)和性质(一致式用形容词体现)均以隐喻的名词体现。
经验有不同的“发生”过程以及相联系的参与者和环境,它在语法层的实现正是依赖于及物性系统。韩礼德指出解释一个从句的概念功能涉及三个步骤即过程类别的选择;及物性功能配置;词组以及短语序列。“而选项中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引起概念语法隐喻。”[1](P343)经验隐喻就是通过过程之间的转移实现的,这也是及物性隐喻所指。同时,概念语法隐喻还有逻辑隐喻的范畴,“必然有复合句范畴转移到简单句的范畴”[7](P95)。另外,名词化被认为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然而名词化并不能等同于语法隐喻。一个动词通过意义上的重新解释转化成名词或名词短语就是一种名词化。名词化“将以一致式的形容词和动词体现的‘性质’和‘过程’分解,再组合意义成为名词”[5](P39)。
例1:从其他过程转化为原著中的关系过程。
O1:She knew what was good for children;and she had a very accurate perception of what was good for herself.[2](P4)
S1:She knew what was good for the children and what was good for herself.[3](P3)
上例的背景是奥利弗被送到了一个贫民习艺所,一个老妇女控制着孩子们的津贴,她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钱也知道如何捞到油水。表达她心理活动的一致式应该是心理过程‘she knew’,这也正是简写本所采用的。然而在原著中,狄更斯运用了——关系过程中的所有式/归属类型“she had a very accurate perception of what was good for herself”,因此被视为概念隐喻中的一种隐喻类型。简写本心理过程know在原著中以关系过程 had和属性 a…perception of表达;简写本中的感知者She成为原著中的载体;简写本中的现象what was good…转为原著中充当属性的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
在狄更斯的原著中,‘had a perception’意思是“具有”快速观察和理解某事物的自然的能力。它向读者传达的意思是老妇人Mrs.Mann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知道如何从孤儿身上压榨钱财。通过隐喻的表达,即通过运用关系过程取代心理过程‘she knew’,女人贪婪和狡猾的本质作为事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思考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强调的是Mrs.Mann这种邪恶的本性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如此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她为什么虐待这些孩子。同时,‘perception’可以被看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语法隐喻,即名词化。既然名词化是对事实的描述而且事实是不能被挑战的,它就具有一种威信和权力。意为狄更斯已经对Mrs.Mann的性格写照做出最后的结论,也达到了说服读者与作者持同样观点的目的。
至于简写本中的作者,Latif Doss的基本任务是简化原著,并作部分改写以使得作品更加直接简单,便于那些词汇量有限的英语初学者或者是儿童阅读。因此一致式是帮助改写者完成特殊目的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例2:从其他过程转化为原著中的物质过程。
O2:But nature had implanted a good sturdy spirit in Oliver’s breast.[2](P5)
S2:But the child was full of spirit.[3](P2)
以上的句子节选自一段奥利弗寄宿条件的描述。像其他孩子一样,奥利弗受到老女人Ms.Mann和教区执事的非常粗鲁的对待。因为又少又差的食物,直到九岁时他还长得又弱又瘦。然而,他生性善良、诚实且精神十足。关于男孩的性格是一个静态描写,关系过程为首选。在简写本中,Doss用的是内包式/归属类型‘was’,属关系过程,也是描述人物的最为典型的方式。但是在原著中,狄更斯通过使用物质过程‘nature or inheritance had implanted a good sturdy spirit in Oliver’s breast’而非关系过程这种概念隐喻来传达一致式的意思‘he was still brave and honest’。简写本中的关系过程 was转化为原著中的物质过程had implanted;动作者nature是伴随物质过程的产生而新产生的;简写本中的载体 the child在原著中充当环境的介词短语中的指示语。
狄更斯的原词‘implant’意思是‘牢牢地放入或固定住’。‘had implanted a good sturdy spirit in Oliver’s breast’同时又可以被视为传统的修辞隐喻,因此语法隐喻和词汇隐喻在这里重叠。在原著中,隐喻式的表达不止包含一种意义:本义是奥利弗是个勇敢的孩子,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是他的这种勇敢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采用物质过程这样的隐喻式来代替关系过程,狄更斯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是自然赋予了奥利弗这样的特点。相比简写本中的一致式,原著借助于概念语法隐喻,更深远的意义被传达了出来,暗含了“自然的作用”大过“奥利弗自身的属性”。而简写本采用一致式更适合英语初学者及儿童更容易地理解。
O3:(when)your suspicions were first awakened by his resemblance to your father.[2](P385)
S3:…you suspected who he was because he looked so like your father.[3](P104)
上述情景是Brownlow先生告诉Monks他知道Monks为什么非常担心奥利弗的身世之谜被公众发现。很明显,简写本是由两个分句组成并由连词‘because’连接。在原著中,两个分句因为动词‘awakened’的作用成为一个句子,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隐喻的例子。从过程转化的角度,我们看到如下的变化:简写本中的感知者you变为原著的名词词组your suspicions中的指示语;简写本中的心理过程suspected在原著中改写为名词词组中充当中心词/事物的名词suspicions;简写本中的现象who he was在原著中省略;简写本中的连接词because被原著中充当物质过程的动词词组were first awakened所取代;简写本中的原因从句he looked so like your father转变为原著中的名词词组his resemblance to your father;简写本中的感知者he成为原著中名词词组中的指示语;简写本中的心理过程looked和现象so like在原著中已经溶为一个词resemblance,充当目标的名词词组中的中心词/事物。
可以看出简写本是两个从句组成的复合句,而原著是一个从句(亦为一个句子)表达出相似的意思。很显然,如果要连接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分句,我们需要连接词because或者so。然而,原著中狄更斯用一个动词使原先的两分句合在一起,并具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就是说,‘resemblance’直接导致了‘suspicions’。同时因为转换生成的动词‘were awakened’,两个分句‘you suspected who he was’和‘looked so like your father’均被压缩为名词化‘suspicions’和‘resemblance’。在简写本中,英语初学者很可能没有遇到复合句换由动词来连接的情况。因此改写者改变原著的写法而用普通的连接词连接,如此能帮助初学者更顺利地阅读。
另外,韩礼德指出:“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唯一最强有力的来源。”[1](P352)我们在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原著中都有名词化的出现。如前文所指,一个动词通过意义上的重新解释转化成名词或名词短语就是一种名词化。它的出现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带有及物性隐喻的过程,有更多的是名词化将一致式的动作过程和形容词特征以隐喻的名词概念表达。在原著与简写本德对比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雾都孤儿》的原著和简写本,我们发现更多的概念语法隐喻出现在该文学原著中。因为原著与简写本都是以自然的方式创作出来,借助于简写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用法。经验隐喻主要涉及的是及物性隐喻,即是不同过程类别之间的隐喻式的转化。原著中几种隐喻的过程类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名词化在原著中有大量的出现,也创造出很多经验隐喻和逻辑隐喻,它比转化前的动词或形容词具有更多含义,描述了更加稳定的事实。然而,无论是何种概念语法隐喻,它们在指代人们的经验时都是隐喻式的,并不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通常和典型的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简写本要采用最直接和最容易的方式即一致式来重新诠释的原因。我们的英语初学者和儿童因此才能全面抓住原著中的基本含义。
同时我们发现,概念语法隐喻在文学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和叙述故事中有特殊的作用,它只能在英语学习者到达一定程度时才被掌握。如果英语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他们在为其准备阅读材料将会有所选择。并且,语法隐喻有要遵循的理论依据和语法特征,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和使用,而不是简单地记忆。这样英语学习者或是儿童才能逐渐掌握语法隐喻。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Charles Dickens.Oliver Twist[M].London:J.M.DENT& SONS LTD,1907.
[3]Charles Dickens,Retold by:Latif Doss.Oliver Twist[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9.
[4]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Halliday,M.A.K.1998.Language and Knowledge:The“unpacking”of Text[A].Jonathan J.Webster(eds.)The Language of Science[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6]Halliday,M.A.K.1997.On The Grammar of Scientific English[A].In Jonathan J.Webster(eds.)The Language of Science[C].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