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3-08-15 00:55:15孙普阳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孙普阳

(河南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提供了制度基础。由于对“专业化”一词理解的不同及被现实工作所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明确说明:“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又包括教育专业性,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接受过专业化训练,有着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1]。

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教学、科研集一身的教师群体,根据以上标准和要求,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是指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学生管理、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形成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群体,并且有专业化的绩效考评体系,能形成整个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保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超过15%这一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标准[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是高校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随着90后群体走入大学,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独特化。与此相适应,高校辅导员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社会学、管理学、美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青年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才能完成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就业指导、贫困资助等事务性工作,实现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这要求对于学科专业背景不同的辅导员来说,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也不再满足于学校经验式、简单式、说教式的管理模式,他们不仅要求在学校学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希望学会将来立足于社会的生存之道,希望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能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要求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自身成长的要求

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事务性工作繁忙、职业认同感低、科研能力不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辅导员队伍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升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整个队伍向专家化、专业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实践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学生权益的保护者,而且有利于保持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事务性工作繁忙,专业化的时间和精力相对缺乏

辅导员的常规工作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有学风建设、党团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奖贷补助、安全稳定等数十项工作。辅导员除了要接受校级党政部门向其布置的工作,还要对所在院系的一些日常工作负责。繁忙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特别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学生下课、辅导员下班之后才进行的,因此辅导员对专业化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更谈不上系统的专业再培训。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3]

(二)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失衡,专业化的基础薄弱

目前,辅导员招聘时,大都以知识水平、教育背景、学生干部经验来做出聘用的决定,很少根据胜任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学科结构来进行平衡配置。如高校辅导员所必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专业知识达不到相互有效补充。而且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以助教和讲师为主,缺乏副高、正高级别的教师,达不到最佳的知识结构配置。知识结构的失衡,使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薄弱。

(三)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整体偏弱,专业化的深度不够

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科背景的单一,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和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导致不能接触到与其所学专业和工作相关的前沿知识和信息,缺乏高校教师应有的学术研究能力,致使最有发言权的辅导员在自身工作上不能有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影响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向纵深发展。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模型设计偏颇,专业化效果打折

近几年随着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对辅导员的专业化模型进行了设计。但是,对辅导员专业化模型进行设计者大部分是以旁观者或辅导员自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旁观者多是将辅导员专业化纳入高等教育统筹发展、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和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充分考虑了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及其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观感受,而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 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则被忽视,这就使研究者所设计出来的专业化模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其效果也大打折扣[4]。

(五)辅导员队伍资格认证及考评体系缺失,专业化评估体系缺失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能与辅导员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评价机制,但缺乏严格的专业化考核和资格认证,往往是辅导员招进来之后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使资格认定流于形式。而在使用过程中,考核更多的限于事务性工作的量化考核,没有科学完善的专业化绩效考评体系,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评估缺失。

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设置辅导员岗位职责,保证充裕的时间进行专业化研究

辅导员队伍要走专业化道路,高校首先要科学设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细化辅导员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突出各个工作领域的专业化特点,将工作领域与辅导员的专业化方向相结合,如:心理健康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可以分别尝试设立心理辅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和学生日常事务辅导员等,使辅导员从各种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认真研究一个方向,达到术业有专攻,促进专业化发展。

(二)开设辅导员专业,评审辅导员类职称,夯实专业化的理论基础

辅导员要具备的学科知识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专业所能涵盖的,而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专业知识补充和再培训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匮乏,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师范大学要率先尝试开设辅导员本科专业。按照辅导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开设辅导员在职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促使辅导员队伍把自身工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研讨与工作创新相结合,实现研究学术化、队伍专业化。

在辅导员的职称评聘中,增加“辅导员类”,搭建专业化的平台。目前,辅导员进行专业技术评聘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参加自己所学专业的职称评审,而专业技术职称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大量的烦琐事务导致辅导员在专业类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二是参加“德育类”评审,德育类评审除了以上因素影响,因为指标有限而竞争异常激烈,导致处于最基层的辅导员在评聘高级职称时异常艰难。因此,增加职称评聘中的“辅导员类”,评出教授、副教授级别的辅导员,可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研究梯队,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构建平台。

(三)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其成为构建专业化模型的主体

对于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来说,他们是构建专业化模型最有发言权的群体,但如前所述,由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弱,导致辅导员专业化不能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构建专业化模型更无从谈起。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保障机制,把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教学、科研体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经费方面舍得投入,支持辅导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再培训,提高其理论和管理水平。在课题申报和审批时,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鼓励辅导员开展专项研究,成为探索自身专业化的主体。辅导员也要主动加强科研意识,积极探索构建切合学校和学生及自身发展的专业化模型。

(四)建立“科学管理、以评促建”的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是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结果的检验,高校要广泛调研,搜集各方信息,结合学生工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考虑学校的综合实力、师资概况、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等要素,设计一套科学的专业化考核体系[5]。一方面让辅导员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让高校对队伍建设进行密切的跟踪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指标体系,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队伍建设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1]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2]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3]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

[4]刘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中的偏颇与纠正——基于对文献的分析[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7).

[5]洪娜,陈少平.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思考——以两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 11:13:15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