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2013-08-15 00:45王浩斌
关键词:土地革命中国化革命

王浩斌,肖 俏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王浩斌,肖 俏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尽管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命题,但他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诠释,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他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环节就是实现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由败而兴的转折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酝酿阶段向逐步定型阶段转换的关键性历史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尽管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命题,但他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诠释,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当前,深入揭示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无论是对于丰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民族化和现代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实现其本土化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自西方文化的理论客体,其本身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只有借助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它的解读及其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需要两大前提:一方面是从客体的角度来讲,它要求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对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讲,它要求中国社会历史主体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现实的。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伟大胜利。这样,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期,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科学,也不在于中国具体实际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实现同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而其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事实上,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介绍到了中国。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就刊载了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和中国人蔡尔康共同撰写的《大同学》,在第一章“今世景象”中,对马克思及其言论进行了最早的介绍。此后,1912年7月,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上海搞了一个星期的社会主义演说,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学说。但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中国,并不等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之所以孙中山等人没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及其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因而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战争,激发了无数志士仁人对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追求,然而无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还是农民阶级,也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尤其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都未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历史表明,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领导下,才能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P131)从那以后,他自己就认定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过。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就要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坚持不懈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信仰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毛泽东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2](P111)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过去的革命战争证明,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2](P186)可以看出,毛泽东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制定我党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这事实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解读,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科学解读或科学解释以便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3](P1)的历史过程。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和核心。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对中国革命实践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毕竟是一种客体,其本身并不能主动地实现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它的中国化离不开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它的科学理解和解读,而要实现科学的理解或解读,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文本,理解其精神实质及科学内涵。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2](P111)认为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我们才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才能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我从前做学生时,回乡看见农民反对‘洋学堂’,也和一般‘洋学生’、‘洋教习’一鼻孔出气,站在洋学堂的利益上面,总觉得农民未免有些不对。民国十四年在乡下住了半年,这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才明白我是错了,农民的道理是对的。乡村小学校的教材,完全说些城里的东西,不合农村的需要。小学教师对待农民的态度又非常之不好,不但不是农民的帮助者,反而变成了农民所讨厌的人。”[2](P39~40)可以看出,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问题,就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革命实践。

当然,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求我们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并非“占卜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2](P106)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最具有生命力的不是其中的个别字句和某些段落,而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用列宁的话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我们的这些同志恰是忘记了这一点。”[2](P187)然而,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一方面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则强调要科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搞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是要灵活地运用其立场、观点及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现实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4]由此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就是要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固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灵魂,但其根本立足点则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的具体实际。这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看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就是革命问题。毛泽东在1933年8月召开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会议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2](P123)为此,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能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2](P115)基于这个原因,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这种学习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但不需要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

在毛泽东看来,只有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民族资产阶级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已经为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实践反复证实,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十分软弱的阶级,具有两面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2](P48)然而,如果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先天不足的阶级,那么从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来看,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土地革命时期也不是人数最多的阶级,人数最多的阶级是农民阶级,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0%。基于这个实际情况,毛泽东强调,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争取农民阶级参加战争,只有发动群众,建立强大的工农联盟,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具有强大的动力。这样,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及其革命态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2](P9)这无疑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即谁是我们的敌人和谁是我们的朋友,并明确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驳了党内外人士对农民运动的责难,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了农民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还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必须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制定一个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同时又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前进方向的革命道路,而这个革命道路就是分“两步走”,最终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革命道路。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2](P77)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斗争目的是要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我们的任务第一步是争取工人阶级的大多数,发动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打倒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政权,完成民权主义革命。由这种斗争的发展,跟着就要执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P115)可以看出,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道路一方面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强调要由无产阶级领导本来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另一方面,这条民主革命道路的斗争目标不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无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环节就是实现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单向度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历史过程。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历史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性环节不是前者而是后者,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过程。早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毛泽东就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中国化,也不是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的中国化,更不是马克思主义个别字句的中国化,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的中国化。为此,毛泽东强烈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2](P292)在毛泽东那里,只欢迎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只欢迎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效就是要看它能否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实践问题。

在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极大地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37年7月和8月,毛泽东认为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二是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在毛泽东看来,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因为他们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为此,毛泽东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历史表明,毛泽东的这两篇文章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总结革命斗争中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毛泽东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资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认识和实践的互动关系,深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及运动规律。这两篇文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科学理解和创新,充分彰显了毛泽东有关“实现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没有直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命题,但他却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诠释,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重要内容、根本立足点以及关键性环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1](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王 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2006(09):127-131.

Mao Ze-dong’s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eriods of Land Revolution

WANG Hao-bin,XIAO Qiao
(Marxism Colleg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83)

In periods of Land Revolution,Mao Ze-dong did not put forward concepts on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he had realized the practical explanation to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ckloging a flood of history experience and abundant thoughts on Marx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ne,clearing up such ideal that the initial premise of Marx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set up beliefs to Marxism;Two,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arx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insist in studying Marxism-Leninism;Three,the basic stance of Marx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set out from Chinese concrete actualilty;Four,the decisive links of Marxism’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realize the practical empirical’s Marxism transformation.

periods of Land Revolution;Mao Ze-dong;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841

A

1674-0882(2013)04-0017-04

2013-06-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KS017)

王浩斌(1976-),男,湖南双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肖 俏(1990-),女,湖南衡阳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赵立人〕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中国化革命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粉红革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4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