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友
(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河南郑州450001)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关系极大。只有把思想路线搞正确,才能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党成立以来,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凡是马克思、列宁讲过的话,都一律奉为金科玉律,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全然不管变化了的环境和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P522)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遗憾的是,在后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反对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P141、P364)。
江泽民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特征出发,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P537)这样,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这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伟大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灵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发展过程的阐明。”[4](P680)就精神实质而言,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P53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主张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在新的变化了的条件下,立足实际,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明确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具体理论形态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和回答不同重大问题,分别做出了独特的理论创造,共同构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创新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新型民主论和社会主义新型精神文明论是这一时期理论创新的集中反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的理论创造。
科学发展观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理论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轨迹来看,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有承继性,又有开创性,是秉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又一个新的理论力作。
毛泽东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5](P296)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都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性”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要求的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生动体现,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6]。
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两者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又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十分重要而紧迫。党中央提出将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
第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学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十分重要和迫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和总要求,即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个总体布局和总要求成为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说。列宁曾经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P163)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第一次作了科学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概括,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又反映了对其基本原理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学风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反复强调一定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江泽民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8](P12)这“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同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我们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把握规律,提升能力,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唯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才能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大趋势,科学发展观才能应运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7]列宁.列宁全集(第 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